蒼狐

蒼狐

蒼狐(學名:Vulpes pallida):體長38-45厘米,體重2-3.6千克。身軀低矮修長,四肢相對較短,窄吻,長耳,耳尖端略圓,長鬍鬚;尾毛濃密,呈紅棕色,尾尖有黑色毛,尾部上方有黑色斑點,表明存在氣味腺,上身毛色灰而淺黃,下體毛色淡黃偏白。雙眼有一圈暗黑色環繞。夜間強光下,瞳孔會顯出橢圓形光亮。其蒼白的沙質皮毛與沙漠棲息地融為一體。

棲息於非洲的半乾旱荒漠草原,北端與撒哈拉沙漠接壤,南端延伸至幾內亞北部的草原地帶。是群居性動物,通常由一對成年雄性和雌性及其它們的子女組成小型家庭群體生活。它們喜歡大範圍挖洞,洞穴在地面下2-3米,隧道延伸至10-15米時,開出一個由乾燥植物裝鋪設的窩點,這些洞穴適宜它們出行尋找食物和避開白天的酷熱。主要在夜間活動,以嚙齒類、小型動物、小型爬行動物、鳥類、禽蛋、植物和昆蟲類為食。分布範圍從塞內加爾到蘇丹北部和索馬里。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蒼狐體長38-45厘米,體重2-3.6千克。有修長低矮的身軀和相對較短的四肢;窄吻,長耳,耳尖端略圓,一雙耳朵相對它的身體和細腿顯得很大;長鬍須;尾毛濃密,尾長至少是體長的一半,多數近乎體長,尾巴呈紅棕色,尾尖有黑色毛,尾部上方有黑色斑點,表明存在氣味腺,上身毛色灰而淺黃,下體毛色淡黃偏白。雙眼有一圈暗黑色環繞。夜間強光下,瞳孔會顯出橢圓形光亮。其蒼白的沙質皮毛與沙漠棲息地融為一體。

棲息環境

該物種通常棲息在非常乾燥的沙質和石質邊緣的撒哈拉以南沙漠和半沙漠地區,但其範圍在一定程度上向南延伸到幾內亞熱帶草原地區。 因此,它們生活在位於沙漠區和幾內亞大草原之間的一個不穩定和波動的生態帶內,分布非常廣泛。蒼狐也出現在靠近人類居住和耕地的地區,那裡的食物比自然棲息地更容易獲得。

生活習性

蒼狐主要在夜間活動。是群居性動物,通常由一對成年雄性和雌性及其它們的子女組成小型家庭群體生活。它們喜歡大範圍挖洞,洞穴在地面下2-3米,隧道延伸至10-15米時,開出一個由乾燥植物裝鋪設的窩點,這些洞穴適宜它們出行尋找食物和避開白天的酷熱。蒼狐以嚙齒類、小型動物、小型爬行動物、鳥類、禽蛋、植物(野生西瓜)和昆蟲類為食,它們擁有發達的臼齒磨碎植物性食物。蒼狐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水分,可保證它們度過漫長、乾燥而炎熱的沙漠暑季。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國家貝寧、布吉納法索、喀麥隆、查德、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馬里、幾內亞、茅利塔尼亞、尼日 、奈及利亞 、塞內加爾、南蘇丹、蘇丹。
蒼狐分布圖蒼狐分布圖

繁殖方式

蒼狐妊娠期51-53天,雌狐每窩產3-4隻幼崽,幼崽體重48-108克,6-8周后斷奶。養殖的蒼狐壽命3年,野外在6年以上。

亞種分化

蒼狐(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蒼狐利比亞亞種
Vulpes pallida cyrenaica
Festa, 1921
2
蒼狐塞內加爾亞種
Vulpes pallida edwardsi
Rochebrune, 1883
3
蒼狐尼日亞種
Vulpes pallida harterti
Thomas & Hinton, 1921
4
蒼狐喀麥隆亞種
Vulpes pallida oertzeni
Matschie, 1910
5
蒼狐指名亞種
Vulpes pallida pallida
Cretzschmar, 1826

種群現狀

蒼狐儘管沒有詳細的豐度信息,但在撒哈拉大沙漠和撒哈拉以南的稀樹草原之間的生態帶上,該物種相對普遍。沒有主要的威脅可能導致物種數量下降。儘管它們因為殺死家禽而會在當地受到迫害。尼日和查德的薩赫勒地區的居民點之間有交通道路,該物種常常是道路行車的受害者。石油和天然氣鑽探以及相關的干擾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局部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