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詞語)

瞳孔(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瞳孔,是動物或人眼睛內虹膜中心的小圓孔,為光線進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瞳孔括約肌的收縮可以使瞳孔縮小,瞳孔開大肌的收縮使瞳孔散大,瞳孔的開大與縮小控制進入瞳孔的光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瞳孔  
  • 拼音:tóng kǒng
  • 注音: ㄊㄨㄙˊ ㄎㄨㄙˇ
  • 含義:動物或人眼睛內虹膜中心的小圓孔
詞語解釋,瞳孔位置,瞳孔大小,心理學含義,醫學概念,瞳孔擴散,瞳孔縮小,動物瞳孔,

詞語解釋

[pupil of the eye] 眼睛虹膜中的一個可收縮的孔,在多數脊椎動物中,無論擴大或縮小時都是圓形的,但狐狸和貓的瞳孔收縮時變成橢圓狀,像一條縫。

瞳孔位置

眼球血管膜的前部,即鞏膜中心和圓孔。沿瞳孔呈環形排列的平滑肌叫瞳孔括約肌。括約肌收縮時使瞳孔縮小。沿瞳孔呈放射狀排列的平滑肌叫瞳孔放大肌。放大肌收縮時使瞳孔散大。由於瞳孔可以散大或縮小,所以能起到調節進入眼球光線量的作用。正常人的瞳孔能反射性地調節其自身的大小。當光線增強時,瞳孔縮小;當光線減弱時,則瞳孔散大。如果瞳孔反射異常或消失,表明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發生障礙。所以臨床常採用瞳孔對光反射來檢查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

瞳孔大小

瞳孔大小隨年齡、人種、屈光狀態、光線強弱、目標遠近及情緒變化而有不同。一般為2~5毫米,平均4毫米左右。
新生兒瞳孔很小,生後3周才開始擴大,青年人比中年人大,20~50歲的人,在陽光下瞳孔2~3毫米,到老年又再縮小;遠視眼瞳孔較小,近視眼瞳孔較大;白種人較黃種人略大;雙眼向前注視時雙瞳孔均等或相差小於1毫米,兩眼用力向一側偏斜時,外轉眼瞳孔稍大於內轉眼瞳孔;睡熟或明亮光線時瞳孔縮小,黑暗處瞳孔較大;視近物時瞳孔縮小,視遠物時較大。瞳孔縮小或散大極限為1.5和8毫米,兩眼差小於0.25毫米。瞳孔的散大與縮小是由擴大肌和括約肌(均屬平滑肌)的收縮所致,擴大肌在虹膜周邊部,呈放射狀,收縮時使瞳孔散大,鬆弛時瞳孔縮小;括約肌在虹膜的游離緣,呈環形,收縮時使瞳孔縮小,鬆弛時瞳孔擴大。二者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支配,使瞳孔擴大或縮小。瞳孔擴大肌受頸交感神經支配,起於大腦皮質的交感神經纖維進入視丘下漏斗外側的擴瞳中樞;部分交叉沿大腦導水管的灰質纖維經內囊到達脊髓的睫狀脊髓中樞即Budge氏中樞(在頸6胸4間),其神經纖維進入頸上交感神經節,節後纖維隨頸內動脈入顱內,在三叉神經節前入眼神經,再經鼻睫神經和睫狀長神經而分布於瞳孔擴大肌。從視丘下發出的交感神經抑制性纖維至中樞Edinger-Westphal氏核,故交感神經對縮瞳中樞有抑制作用,如在感情衝動時,可通過中樞性抑制使擴瞳。瞳孔括約肌受副交感神經支配,神經纖維起於中腦動眼神經核內側的Edinger-Westphal氏核,與調節反射核(Perlia氏核)的神經纖維,在動眼神經內入眼眶,從下斜肌分支中分出,向前至睫狀神經節發出10~20支睫狀短神經纖維入眼球,與睫狀長神經吻合到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兩肌既有拮抗作用,又在互動神經支配下達到準確的平衡。因此,臨床上觀察的變化,對眼和腦神經系統疾病均能作出病灶的定位診斷。此外,瞳孔擴大與縮小調節進入眼內的光線,保證視物清晰。

心理學含義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克哈特曾做過一項實驗。實驗時,他隨機給男女參與者看一些照片,然後觀察他們瞳孔的變化。他發現:女性看到懷抱孩子的母親的照片時,瞳孔平均擴大了25%;而男性看到女性的裸照時,瞳孔平均擴大了20%。實驗結果還表明,人類瞳孔的大小不僅會隨周圍環境的明暗發生變化,還受對目標關心和感興趣程度的影響。
就像通常所說的“眼睛比嘴巴會說話”一樣,人的心理活動全都顯露在眼睛中。如果仔細觀察瞳孔的變化,可以得知對方的心理狀態。對方看上去心不在焉地在聽,可他黑眼珠深處的瞳孔卻在漸漸擴大,由此可以斷定他滿不在乎的神情下掩飾的是對該話題的強烈關注。

醫學概念

瞳孔指虹膜中間的開孔,是光線進入眼內的門戶.
虹膜虹膜
眼睛中的虹膜呈圓盤狀,中間有一個小圓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瞳孔,也叫“瞳仁”。正常值是2.5--5mm(2--5mm),它在亮光處縮小,在暗光處散大。在虹膜中有兩種細小的肌肉,一種叫瞳孔括約肌,它圍繞在瞳孔的周圍,寬不足1mm,它主管瞳孔的縮小,受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支配;另一種叫瞳孔開大肌,它在虹膜中呈放射狀排列,主管瞳孔的開大,受交感神經支配。這兩條肌肉相互協調,彼此制約,一張一縮,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
虹膜由多單位平滑肌構成;在瞳孔周圍的是環形肌層,受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支配,收縮時使瞳孔縮小,故又稱瞳孔括約肌;虹膜的外周部分是輻散狀肌纖維,受由頸部上行的交感神經纖維支配,收縮時使瞳孔散大,故又稱瞳孔散大肌。瞳孔括約肌和瞳孔開大肌,是人體中極少數由神經外胚層分化而來的肌肉。
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進入眼內的光量。一般人瞳孔的直徑可變動於1.5-8.0mm之間。假定人由光亮處進入暗室時瞳孔直徑可增加5倍,那么瞳孔的受光面積應增大25倍;可見瞳孔的變化,有保持在不同光照情況下進入眼內的光量較為恆定的作用。但暗室中較強陽光照射的光照強度實際減弱約100萬倍,因而單靠瞳孔大小的改變,遠不足以使進入眼內的光量光亮保持恆定。事實上,人眼在不同的亮度情況下是靠視網膜中不同的感光細胞來接受光刺激的,在暗光處起作用的視桿細胞細胞對光的敏感程度要比在亮光處起作用的視錐細胞大得多,因此在暗處看物,只需進入眼內光量適當增加即可。
瞳孔就像照相機里的光圈一樣,可以隨光線的強弱而縮小或變大。我們在照相的時候都知道,光線強烈的時候,把光圈開小一點,光線暗時則把光圈開大一點,始終讓足夠的光線通過光圈進入相機,並使底片曝光,但又不讓過強的光線損壞底片。瞳孔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只不過它對光線強弱的適應是自動完成的。通過瞳孔的調節,始終保持適量的光線進入眼睛,使落在視網膜上的物體形像既清晰,而又不會有過量的光線灼傷視網膜。瞳孔雖然不是眼球光學系統當中的屈光元件,但在眼球光學系統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瞳孔不僅可以對明暗作出反應,調節進入眼睛的光線,也影響眼球光學系統的焦深和球差。
虹膜虹膜
瞳孔的變化範圍可以非常大,當極度收縮時,人眼瞳孔的直徑可小於1mm,而極度擴大時,可大於9mm,虹膜的括約肌能縮到其長度的87%,這是人體其它的平滑肌橫紋肌幾乎不可能達到。 成人瞳孔直徑一般為2-4mm,呈正圓形,兩側等大,兩側差異不超過0.25mm, 但如雙眼瞳孔直徑相差0.25-0.5mm,瞳孔反應及藥物實驗均無異常,可以認為是生理性瞳孔不等。
瞳孔的大小除了隨光線的強弱變化外,還與年齡大小、屈光、生理狀態等因素有關。瞳孔反應分以下數種:對光反應,暗反應,調節集合伴隨瞳孔反應,瞼反射
一般來說,老年人瞳孔較小,而幼兒至成年人的瞳孔較大,尤其在青春期時瞳孔最大。近視眼患者的瞳孔大於遠視眼患者。情緒緊張、激動時瞳孔會開大,深呼吸、腦力勞動、睡眠時瞳孔就縮小。此外當有某些疾病,或使用了某些藥物時,瞳孔也會開大或縮小,如顱內血腫、顱腦外傷、大腦炎、煤氣中毒、青光眼等,或使用了阿托品、新福林、腎上腺素等藥物時,都可使瞳孔開大;腦橋出血、腫瘤、有機磷中毒虹膜睫狀體炎等,或使用了匹羅卡品、嗎啡等藥物時,都可使瞳孔縮小。
瞳孔是前後房水的通路,一旦閉鎖,就會使眼內房水的流通發生障礙,從而造成眼壓升高,形成繼發性青光眼。因此瞳孔的開大或縮小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瞳孔在光照下,引起孔徑變小,稱為直接對光反射。如光照另一眼,非光照眼的瞳孔引起縮小,稱為間接對光反射。視近物時,因調節和輻輳而發生的瞳孔縮小,稱為瞳孔近反射,系大腦皮層的協調作用。
在PRK和LASIK術中,以瞳孔為中心的切削比以視軸為中心的切削更為合適,因為術後患者的症狀總是和暗環境下瞳孔擴大超過切削區有關。如果患者的Kappa角較大,切削應相應偏向視軸。

瞳孔擴散

交感神經的信號可導致擴瞳肌肉收縮,從而擴散瞳孔。面部交感神經受損可以導致單側瞳孔縮小(Horner's syndrome)。
人類在看到引起興趣的物品,或者興奮的時候瞳孔也會擴大。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瞳孔大於平均的人臉,特別是女性的臉被認為更美。
阿托品等藥物可以擴散瞳孔,視光學中用來消除驗光過程中瞳孔反射的影響。另外LSD、古柯鹼等毒品也可導致瞳孔擴散。
瞳孔擴散被用來判斷死亡。

瞳孔縮小

眼睛遇到強光時,虹膜括約肌(iris sphincter muscle)收縮導致瞳孔縮小以保護眼底。這個過程受腦幹支配。因而醫學上用失去瞳孔反射來判定死亡。
當人心情平靜的時候瞳孔會收縮。另外嗎啡海洛因等藥物也會導致瞳孔縮小。

動物瞳孔

貓和狐狸的瞳孔為豎立
羊和山羊的瞳孔為橫向縫狀
人類和很多動物(除了少數魚類)的瞳孔由不自覺的虹膜伸縮控制大小,以調節劑入眼內的光線強度。此稱為瞳孔反射。例如,人類瞳孔在強光下直徑大約1.5毫米,在暗淡光線中擴大到8毫米左右。
瞳孔瞳孔
動物的瞳孔形狀由玻璃體的光學特性、視網膜的形狀和敏感度,以及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需要決定。一般為圓形或縫狀,有些水生動物的瞳孔則有更奇異的形狀。
縫狀瞳孔常見於活動在不同光線強度下的動物。在強光下,這類瞳孔縮成細縫,然而仍然允許光線落到視網膜很大部分。開縫的方向可能與動物需要以高敏感度察覺的運動方向有關。例如家貓的瞳孔為豎立,便於察覺老鼠等獵物的橫向運動。狐狸、很多蛇類也是縫狀瞳孔。
在用閃光燈照相的時候,瞳孔來不及及時關閉,閃光照亮眼底血管豐富的視網膜,形成紅眼現象。具有“防紅眼”功能的相機是預閃一次光,使瞳孔在正式閃光的時候已經達到收縮狀態。
瞳孔顏色變化與疾病
正常的瞳孔為圓形,黑色透明,兩側等大,直徑約2.5毫米,除了生理調節變化外,若瞳孔直徑小於2.0毫米或大於5毫米,邊緣不規則,色澤異常,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等,常常會預示著一些疾病的發生。
瞳孔呈白色見於白內障、虹膜睫狀體炎青光眼眼外傷高度近視,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如發現自己的瞳孔變白,應去眼科、內科做詳細檢查。
瞳孔顏色變化與疾病瞳孔顏色變化與疾病
瞳孔呈青綠色常見於青光眼。正常眼球內具有一定的壓力,當眼壓過高發生青光眼時,可由於角膜霧狀水腫及眼內一系列改變,使瞳孔發出一種青綠色反光,眼球會變得像硬橡皮一樣,雙眼脹痛欲裂。
瞳孔呈紅色常見於眼外傷或某些眼內出血疾患。根據眼內出血的多少瞳孔可呈不同的形態,視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害。
瞳孔形狀與捕食有關
一種動物究竟是捕食者還是被捕食者,可能決定了其瞳孔的形狀。研究人員分析了包括犬科、貓科、爬行科和蹄科在內的超過200種陸生物種後,科學家發現,較矮的伏擊捕食動物,例如,短吻鱷和狐狸大都長著垂直瞳孔,而瞪羚和綿羊這樣的被捕食者,往往長有橫型瞳孔。
豎瞳有利於目測與獵物之間的距離,對於藏匿於陰影、伺機而發,但又必須一擊即中的獵食者來說是非常有用的。橫瞳則賦予被捕食者以廣闊的視角,適合於從各個角度發現偷偷接近的捕食者。同時,食草動物還能通過轉動眼球保持其瞳孔與地面的平行,這也增強了它們的觀察能力。
而圓形瞳孔則多為跟蹤獵物的捕食動物所擁有,例如獵豹,或者較高的伏擊型捕食動物,例如獅、虎。研究表明,對肩高42厘米以上的動物而言,豎型瞳孔就失去了優勢。因此,生存的意志幫助虎、狐狸和馬分別演化出了適合它們生存的瞳孔形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