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川明參

蒼溪川明參

蒼溪川明參,四川省蒼溪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川明參在川內稱作沙參,又名土人參,為傘形科草本植物。川明參是中藥材中的佼佼者,它既是大宗中藥材,又是高級營養保健品,具有安胃養胃、潤腸解毒、清利肺熱、益肝明目的功效。蒼溪縣位於四川盆地北緣,地形氣候非常適宜中藥材的生長,總面積、產量位居中國第一。所產川明參通體黃亮白潤,形狀細長規整,質地堅實硬脆,斷面呈角質狀花紋,粉質充足細膩,味甘淡,品質優良。

2010年0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蒼溪川明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蒼溪川明參
  • 產地名稱:四川省蒼溪縣
  • 品質特點:黃亮白潤,細長規整,粉質細膩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1395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5月25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蒼溪縣位於四川盆地北緣,地形氣候非常適宜中藥材的生長,川明參總面積、產量位居中國第一。所產川明參通體黃亮白潤,形狀細長規整,質地堅實硬脆,斷面呈角質狀花紋,粉質充足細膩,味甘淡,品質優良。由於其數量稀少,且活性成分尚不明了,僅有《四川省中藥材標準》錄入其藥材性狀。
蒼溪川明參蒼溪川明參

外在感官

蒼溪川明參呈長圓柱形,微彎曲,長15—25厘米,直徑0.8—1.5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較光滑,微有細皺紋或縱溝,散在棕色或淡棕色細長橫向皮孔樣痕跡。質硬脆,易折斷,斷面淡黃色,半透明,具有蠟樣光澤。皮部約占半徑的1/2,具2—3個白色斷續同心環紋;木部顯白色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甘淡,嚼之發粘。特級:表面光滑、明亮有光澤、無雜質、含水率≤16%、灰分≤1.4%;一級:表面光滑、明亮、半透明狀、無雜質、含水率≤16.5%、灰分≤1.4%;合格品:半透明狀、略有光滑、無雜質、含水率≤17%、灰分≤1.4%;劣質品:無透明狀、有雜質、無光澤、無雜質、含水率≤18%、灰分≤1.4%。

內在品質

蒼溪川明參含有豐富的粗蛋白、磷脂、多糖礦物質和十餘種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含有異虎耳草素,白當歸腦,氧化前胡素水合物、芸香瑞亭等具有藥用活性的香豆素和蘆丁,有補肺鎮咳,和胃生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健腦益智,保肝降脂,增加胰島素、骨細胞和神經細胞,養顏美容、延緩衰老等作用,適用於強身健體、病後補需,為藥食同源植物,滋補不上火。與其它同類產品相比有獨特之處:一是多食不燥火;二是內含較多的的黃酮及黃酮苷類(成都中醫藥大學曾對蒼溪川明參做藥理研究),可預防乳腺癌和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蒼溪縣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山地,大巴山南麓,地形複雜多樣,屬低山為主的低中山深丘窄谷長梁地貌,多呈陡岩和台地,一般海拔600—800米。主要有四種地貌類型:中山窄谷,低山窄谷,高丘窄谷,河流階地。森林覆蓋率46.5%,生態條件好。境內土壤母質主要為白堊系下統(K1)城牆岩群和侏羅繫上統蓬萊鎮組(J3P)岩石(層)風化物,其岩性為灰黃,淺灰色鈣質砂岩夾紫紅色砂質泥岩,粉砂岩及礫岩和灰紫色長石砂岩,鈣質石英砂岩與棕紫色泥岩呈略等厚互層,偶夾淺灰綠色泥灰岩。土壤類型主要為呈棕紫色的紫色泥土,占土地總面積的99%,其次有少量近代河流沖積母質形成的呈紫色潮土類。所形成土壤富含鈣、鎂、鉀等礦質養份,碳酸鹽反應較強,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pH值6.5—7.5。經長期自然、氣候、生物、人為耕種活動作用下,土壤富含礦質養份、有機質和腐殖質及團粒結構,水、肥、氣、熱狀況良好,肥力較高,適宜蒼溪川明參的生長種植。

水文情況

蒼溪縣水利資源豐富,嘉陵江、東河(宋江)從北向南縱貫全境,180多條大小支流溪溝密布全縣。全縣建有水利工程9203處,其中中型水庫3座,小(I)型水庫17座,小(II)型水庫134座,宜漁水面2303公頃,山平塘8569口,天然水域5668公頃,水質清澈、純淨,是理想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

氣候情況

蒼溪縣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實、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9℃,最高氣溫40.1℃,最低氣溫—4.6℃,晝夜溫差大,無霜期286天,降水量1046.3毫米,相對濕度67—80%,年日照1560.5小時,≥10℃年積溫為5345℃,非常適宜川明參的生長發育。
蒼溪川明參蒼溪川明參

歷史淵源

川明參習慣稱沙參,又名土人參,為傘形科草本植物,療效與保健功能與野生人參相似,是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僅在四川、湖北兩地生長。
相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雲遊至蒼溪縣雲台觀,與雲台觀道長一見如故,張三豐將道長引薦給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道長將蒼溪所產優質“土人參”送給朱椿,朱椿遂將其作為貢品獻給皇帝,皇帝敕令“土人參”為“明參”,視為明朝佳品,因蒼溪縣隸屬四川,故名“蒼溪川明參”。
川明參既是大宗中藥材,又是高級營養保健品,曾是古代宮廷御用貢品,其價值古代藥典《本草綱目》有記載。川明參為蒼溪地道中藥材,栽培歷史悠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蒼溪縣誌》即有土產川明參的記載,鹹豐初年(1851年)開始人工栽培,已有200餘年,經世代栽培、繁殖,性狀優良、穩定,其產量、品質性狀隨著科學化的種植不斷提高,種植技術達到中國領先水平。
改革開放後,蒼溪川明參市場的不斷增大和延伸,已銷售至國內29個大中城市和出口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

生產情況

2010年,蒼溪川明參產量占中國同類產品的60%以上,居全國之最。保護面積3500公頃,年產量7000噸。
2012年,蒼溪縣已種植川明參4萬餘畝,年產量3萬噸。

產品榮譽

2000年,蒼溪川明參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2002年2月,蒼溪川明參取得了“川明”牌註冊商標。同年,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並在西博覽會上被評為“名優農產品”。
2007年,蒼溪川明參被評為“四川名牌農產品”。
2010年0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蒼溪川明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蒼溪川明參蒼溪川明參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廣元市蒼溪縣轄區域內的龍山鎮、雙河鄉、河地鄉、運山鎮、文昌鎮、岳東鎮、白山鄉、彭店鄉、石馬鎮、東溪鎮、高坡鎮、黃貓鄉、龍洞鄉、石灶鄉、月山鄉、歧坪鎮、白驛鎮、灕江鎮、土鯉鄉、元壩鎮、石門鄉、喚馬鎮、中土鄉、龍王鎮、三川鎮、新觀鄉、雍河鄉、五龍鎮、永寧鎮、鴛溪鎮、白鶴鄉、浙水鄉、陵江鎮、東青鎮、八廟鎮、禪林鄉、白橋鎮、亭子鄉、雲峰鎮等39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5°43′—106°28′,北緯31°37′—32°10′。

質量技術要求

(1)育苗
川明參屬夏眠植物,整個夏季均是川明參的休眠期,在休眠期內都可進行育苗和排栽。最佳育苗時期在立秋前半月內。川明參對土壤要求不較嚴格。一般應選擇土壤比較深厚,無雜草,排水良好的地方種植即可。地塊選定後,按每畝1000—1500千克腐熟農家肥、50千克磷肥、25千克複合肥的的標準,將肥料均勻地撒施於地內,然後深挖整細、整平,按2米左右開廂,並疏通理順四周的排水溝。每畝用種量7.5千克左右,將種子均勻地撒於廂面,然後用竹扒將廂面普抓一遍。播種後用稿桿或樹梢將廂面蓋嚴,以防太陽暴曬和大雨後板結。因川明參屬夏眠植物,播種後須在白露後才會陸續出苗,此時可陸續揭出覆蓋物。苗期除草是川明參育苗成敗的關鍵。必須做到有草必除,除早除小,以保證幼苗正常生長。川明參苗全部出土後,先除盡雜草,再用2%的尿素液澆灌。每月澆灌一次,至次年3月下旬即可停止施肥。
(2)栽植
地塊選擇:排栽時一定要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排栽地的土壤要乾燥,且於晴天進行,不得在雨天或雨後剛晴排栽。川明參對前作選擇不嚴,但忌連作。整地施肥:選擇排水良好、無漬水地塊畝施底肥1500—2000千克,以腐熟農家肥為主,複合肥25千克,磷肥50千克,先將肥料均勻地撒於地內,然後深挖整細,疏通排水溝。排栽時期:川明參苗到5月下旬、6月上旬即開始進入休眠期(回苗),直到白露後又開始生長。在整個休眠期中都可以排栽,最佳時期是立秋前一月左右(即早玉米收後)。排苗:選擇晴好天氣排栽。方法是將從苗圃地挖出的幼苗,整齊地按芽口向上捆成小把(按長短基本一致排列),在整好的廂面上開溝,其溝的深度視幼苗的長短而定。以高出幼苗3厘米左右為宜。將幼苗按株距6—10厘米排於溝內,然後提土覆蓋,覆蓋厚度3厘米左右,行距20—25厘米為宜。每6行開一小溝,便於管理。川明參苗排栽後,為防止暴曬和大雨板結,必須一邊排栽,一邊用稿稈或樹梢覆蓋。覆蓋厚度以蓋嚴土壤為宜。
(3)田間管理待白露後,川明參結束休眠進入生長期,開始陸續出苗,即可陸續揭除覆蓋物。苗出齊後,將地內雜草除淨,用2%尿素兌清糞水澆灌,視其生長狀況,每月澆灌一次,至春節後再飽施一次春肥,即可停止施肥。在幼苗兩片真葉時追施第一次肥,以清糞水為主,每畝加5—10千克尿素,促進幼苗生長,形成較大的葉幕;12月下旬追施第二次肥,糞水濃度可適當加大,每畝加施複合肥25—30千克,以促進根部膨大;2月下旬追施第三次肥,每次每畝施腐熟淡糞水1000—1500千克。夏至前後,幼苗地上部份逐漸枯萎,此時將畦溝中的細土鏟起蓋在畦面的根頭上約3厘米厚,防止暴曬死苗。中耕除草。出苗後要及時除草2—3次,第一次在苗高7—10厘米(11—12月),第二次在立春前後(2月上旬),注意不宜傷及幼苗,每次除草後要結合施肥一次。割苔。除留作收種的外,其餘的在生長期中當花苔剛抽出來時,都應及時將花苔割去,以節約養分,促進根部生長。
(4)病蟲防治
根腐病:在晚春和夏季高溫多雨時容易發生此病。植株受害後,根部腐爛,地上部份枯萎,易引進成片漫延。防治方法:拔除病株集中燒毀,在病株處撒生石灰粉消毒,防止漫延,用5%退菌特可濕性粉劑0.5千克+水250千克+石灰12.5千克+尿素0.5千克淋灌;也可用1:1:100的波爾多液噴霧防治。根鏽病:發病時根部出現黃色斑塊,逐漸腐爛,嚴重時能使整株死亡。防治方法:用1:1:100的波爾多液灌根或用草木灰浸出液灌根1—2次。菌核病:是由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對川明參危害嚴重。一般在3月中下開始發病,4月份為害最重。首先為害近土表的莖基部,產生黃褐色病斑,濕度較大時莖基部腐爛,植株倒伏,葉片被害後,初期呈橢圓形水浸狀病斑,後變青褐色,嚴重時成片枯死,土表面布滿白色棉絮狀菌絲以及大小不同的黑色菌核。防治方法:與水稻輪作,發病後要及時剷除病土、清除菌核和菌絲,病區撒生石灰消毒,出苗後噴施65%代森鋅500倍或大生M—45粉劑800倍液交替防治2—3次。蚜蟲:用800倍液敵百蟲或2000倍液的吡蟲啉防治。食心蟲:主要蛀食種子,可用3000倍功夫乳油對留種地在謝花後防治。在川明參種植比較集中的片區,每50畝面積可安裝一盞頻振式殺蟲燈進行物理防治,能起到明顯的效果。
(5)選留良種及種子採收
留作種子的川明參應選擇生長旺盛,發苔多的地塊。在留種期間,最易遭受蚜蟲為害,一定要及時防治,用800—1000倍敵殺死或2000倍的吡蟲啉防治。川明參種子成熟期在6月上中旬。留作種子的川明參不挖藥,待種子成熟採收後,再將根莖挖起重新排栽,至春節後即可挖起製藥。種子成熟期一般不一致,在一塊地內,必須分期分批採收。種子成熟時呈紫紅色,形體飽滿,輕揉可成兩辨,此時即可連莖苔一起割回,放於陰涼通風處的竹蓆上,一段時間後,再將種子揉下,放於陰涼處陰乾後收儲備用。
(6)起挖及加工
挖藥時期:川明參的藥用最佳起藥期是4月上中旬(即清明節前後)。加工方法:乾參加工包括下述五個環節
①刮:用小刀或竹板颳去鮮參外面的一層粗黃色皮,使外表光滑,外形美觀,提高商品性能。
②洗:將鮮川明參用水淘去雜質洗淨備用。
③煮:將洗好的川明參放入沸水中煮1—2分鐘,川明參變軟無白心時,手摺能盤成圓圈時撈起。
④漂:煮好的川明參要迅速放入清水中浸漂,防止過熱而腐爛。
⑤曬:用竹片將漂洗好的川明參穿掛,曬乾即成。禁用硫磺熏蒸,以免對人體產生毒害。
(7)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蒼溪川明參銷售包裝標籤應符合GB7718的規定,標明產品名稱、級別、淨含量、生產單位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準編號。包裝材料符合食品衛生要求,應乾燥、清潔、無毒、無異味,不影響產品品質,包裝應牢固、防潮、整潔。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蒼溪川明參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無異味、無污染;運輸時應防潮、防雨、防暴曬:裝卸時輕放輕卸,嚴禁與有毒、有異氣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產品應貯於清潔、乾燥、陰涼、無異味的專用倉庫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