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是唐至明代古渡與故城遺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黃河之濱·蒲津渡是歷史上的著名古渡口,河橋始建於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前541年),唐開元十二年(724年)改建為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

1988年明確了遺址的方位,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纜固橋的鐵牛,1991年3月進行全面發掘,出土的遺物有鐵人,鐵山,鐵墩等。

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 外文名:PuJin crossing with PuZhou cultural citys
  • 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性質:唐至明代古渡與故城遺址
  • 距今時間: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 時代:唐至明
  • 地理位置:山西省永濟縣
  • 批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11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研究價值,

歷史沿革

1988年,經勘探,明確了遺址的方位。
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纜固橋的鐵牛。
1991年3月,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發掘,出土的遺物有鐵人四個,鐵山兩座;鐵墩四個,七星鐵柱一組(七根),明代防護石堤約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記事碑一通。

文物遺存

考古發掘的蒲津渡遺址是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的遺蹟。遺址附近還發現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各長3.3米,高1.5米,重約50~70噸。每條鐵牛旁各有一鐵人,高約1.9米,重約3噸。南側鐵牛下還發現有鐵板、鐵柱,鐵牛尾部立有鐵制的七星鐵柱7根。
蒲州故城相傳為堯、舜帝故郡,是一座具有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意義的歷史名城。現存蒲州城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后座落在唐故城基址上屢次修葺的內城遺蹟。內城周長5400米。外城為唐代夯土城牆,城周長約5700米。內城明代磚砌城牆保存完好,城中心鼓樓台基尚存,為磚砌方形形制,台基四面有磚券洞門,大門上方各有匾書。古城牆及四大門瓮城遺址尚存。外城夯土城牆高於地面5米左右。

研究價值

蒲州故城遺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為唐至明朝的遺址,蒲津渡遺址對於中國古代橋樑史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蒲州古城則是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所封中都的所在地,以後金、元、明、清各朝均有重修。唐代蒲州城(外城)周長約5700米,明代蒲州城(內城)周長約5400米。明代蒲州城磚砌城牆保存完好,東、南、西、北四座城門都保存較好。
四大鐵牛被譽為“世界之最”,在考古學、橋樑建築、冶煉鑄造、水文地質等學科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蒲州古城因為保存較好,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