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

蒙培元

蒙培元,男,1938年2月9日生,甘肅莊浪人,1963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66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訪問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訪問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培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甘肅莊浪
  • 出生日期:1938年2月9日
  • 職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哲學系
簡介,著作,論文,學術講座,小傳,推薦,

簡介

蒙培元先生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考取馮友蘭先生的研究生,直至1966年從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畢業。
他先後在天津教書、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工作。
1980年,轉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得以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工作。
現為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曾擔任過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等,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等職務。

著作

《理學的演變》,36.8萬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5
《理學的演變》,(台灣版)38萬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0.1
《理學範疇系統》,39.8萬字,人民出版社,1989.7
《中國心性論》,34萬字,台灣學生書局,1990.4
《中國心性論》(韓文版),韓國法仁文化社,1996.1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15.3萬字,東方出版社,1993.8
《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主編),29萬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8
《心靈超越與境界》,34萬字,人民出版社,1998.12

論文

《論王夫之的真理觀》,1.3萬字,《中國哲學史論文集》,第二輯,山東出版社,1980
《論羅欽順的哲學思想》,1.2萬字,《哲學研究》,1981年第9期
《朱之瑜評傳》,2.4萬字
《中國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4),齊魯書社,1982
《薛 宣哲學思想與程朱理學的演變》,1.2萬字,《晉陽學刊》,1982年第6期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問題》,0.4萬字,《中國哲學年鑑》,1982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魏晉隋唐哲學若干問題的探討》,0.3萬字,《中國哲學年鑑》,1982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佛教研究新成果》,0.2,萬字,《中國哲學年鑑》,1982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佛教哲學的研究情況》,0.4萬字
《中國哲學年鑑》,198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言意之辨及其意義》,1.1萬字,《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1期
《略論朱熹哲學的理》,1.2萬字,《宋明理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論朱熹理學到王陽明心學的演變》,1.2萬字,《哲學研究》,1983年第6期
《王夫之哲學與朱熹理學》,2.1萬字,《中國哲學》,第10輯,三聯出版社,1983年
《繼續開展中國哲學範疇的研究》,0.5萬字,《中國哲學年鑑》,198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形而上與形而下》,0.6萬字,《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4期
《柳宗元道論簡析》,1.1萬字,《湘潭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
《簡述理的演變》,1.7萬字,《中國哲學範疇論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論理學形成三階段》,1.2萬字,《晉陽學刊》,1986年第2期
《從王畿看良知說的演變》,1萬字,《哲學研究》,1986年第10期
《朱學的演變和李退溪哲學》,1.5萬字,《李退溪哲學の歷史的位置》,日本東洋書院1986年(中、英、日文)
《論朱熹哲學範疇體系》,3.3萬字,《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年
《理學》,0.8萬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
《論儒墨兩種思維方式》,1.3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7年第1期
《論理學範疇樂及其發展》,1.2萬字,《浙江學刊》,1987年第4期
《論理學範疇系統》,1.5萬字,《哲學研究》,1987年第11期
《淺論中國心性論的特點》,1.5萬字,《孔子研究》,1987年第4期
《理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1.7萬字,《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三聯書店,1988年
《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1.2萬字,《哲學研究》,1988年第7期
《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質及困限》,1.5萬字,香港《明報月刊》,1988年10月號
《朱熹哲學的終極命題-天人合一》,1.3萬字,《朱子學刊》第1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儒家的人本主義能不能適應現代化》,1萬字,韓國《民族文化論叢》,嶺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1989
《周易的天人哲學》,1萬字,台灣《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
《墨荀心性論的特質及其比較》,1.3萬字,《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2期
《禪宗心性論試析》,1.2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9年第3期
《陸王心性論概說》,1.2萬字,《浙江學刊》,1989年第5期
《略談儒家關於樂的思想》,2.7萬字,《中國審美意識的探討》,寶文堂書店,1989年5月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西方啟蒙運動是否有相似之處》,0.1萬字,台灣《國文天地》,第48期,1989
《五四怎樣看待儒家?》,0.1萬字,同上
《從理學範疇系統看儒家思維特徵》,1.5萬字 《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1989
《科學、民主與傳統道德》,0.9萬字,《學術月刊》,1989年9月號
《薛宣哲學與理性主義》,1.2萬字,《運城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
《儒家精神哲學及其發展提要》,1.5萬字,台灣《鵝湖》,1990年1月號
《從精神超越到形體享樂》,1.5萬字,《哲學研究》,1990年第2期
《李退溪關於心的闡釋學》,1萬字,台灣《孔孟月刊》,1990年2月號
《李退溪與陳白沙心學思想之比較》(韓文),2萬字,韓國《退溪學報》第65輯,1990.3
《〈老子〉や〈易雲〉かりみた中國古代の生命哲學》,(日文)0.5 萬, 日本《 鹹道》,1990年第9號
《王陽明龍場悟道》,0.5萬字,台灣《國文天地》,第66期,1990.11
《從心性論看朱熹哲學的歷史地位》,0.9萬字,《福建論壇》,1990年第6期
《玄學主體思維散論》,1.5萬字,台灣《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8
《論中國哲學主體思維》,1.5萬字,《哲學研究》,1991年第3期
《評馮友蘭的境界說》,1.2萬字,《學術月刊》,1991年5月號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の中醫に及ぼす影響》(日文),0.4萬字,日本《鹹汪》第1號,1991.10
《中國古代兩種思維方式的比較》,0.8萬字,台灣《孔孟月刊》,1991年4月號
《莊子の養生學について》,0.4萬字,日本《鹹汪》第2號,1992.3
《〈易經〉的整體主體思維》,1.2萬字,《學術論叢》,1992年第2期
《怎樣理解民族精神》,0.75萬字,《學術月刊》,1992年3月號
《王陽明の九華山の行とその思想發展》,0.5萬字
《王陽明と湛甘泉の舊跡調查》,日本東洋書院,1992.3
《王陽明の〈天人合一〉の學を論す》,1萬字,同上
《淺談范仲淹的易學思想》,0.5萬字,台灣《國文天地》第86期,1992.7
《略談〈易經〉的思維方式》,0.5萬字,《周易研究》,1992年第2期
《老莊哲學思維特徵》,1.2萬字,《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
《李退溪的情感哲學》,0.8萬字,《浙江學刊》,1992年第5期
《范仲淹的哲學與理學的興起》,0.8萬字,《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
《從孔子的境界說看儒學的基本精神》,1.4萬字,《中國哲學史》創刊號,1992.11
《怎樣理解傳統文化》,0.9萬字,《哲學研究》,1993年第1期
《心靈與境界-朱子哲學再探討》,1.2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1期
《李退溪的心性哲學》, 2.1萬字,《韓國學論文集》第1輯,1992.12
《論郭象的"玄冥之境"-一種心靈境界》,1.2萬字,《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
《朱熹的心靈境界說》,1.6萬字,《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編印,1993.5,台北
《談談“呂氏春秋”的生命觀與養生學》,0.65萬字,《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4期
《論中國傳統的情感哲學》,1萬字,《哲學研究》,1994年第1期
《漢末批判思維與人文主義哲學的重建》,1萬字,《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中國的心靈哲學與超越問題》,1.4萬字,《學術論叢》,1994年第1期
《〈呂氏春秋〉に於ける生命觀と養生(その一)》,日本《鹹汪》,第6號,1994年3月
《從心靈問題看中西哲學的區別》,0.8萬字,《學術月刊》,1994年10月號
《〈呂氏春秋〉に於ける生命觀と養生(その二)》,日本《 鹹汪》,第7號,1994年10月
《懷念榮捷先生》,0.1萬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3期,1994年9月
《心靈與境界-訪蒙培元研究員》,0.75萬字,《哲學動態》,1995年第3期
《中國的情感哲學及其現代意義》,0.7萬字,《中國智慧透析》,華夏出版社,1995.7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貢獻》,0.4萬字,《中國哲學史》,1995年第1期
《談談〈儒學與現代化〉》,0.3萬字,《當代韓國》,1995年夏季號
《心靈與境界——兼評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1.5萬字,《新儒家評論》第二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7
《儒、道、佛的境界說及其異同》,1.3萬字,《學術論叢》,1995年第5期
《心靈的開放與開放的心靈》,1萬字,《哲學研究》,1995年第10期
《回憶與斷想》,0.7萬字,《馮友蘭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12
《漫談中國哲學與現代文明》,1萬字,《江淮論壇》,1995年第2期
《道的境界-老子哲學的深層意蘊》,1.4萬字,《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李退溪的心靈境界說及其現代意義》(韓文),1萬字,韓國《退溪學報》,第八十七、八輯,1995.12
《粟穀人學思想的現代性》(韓文),0.4萬字,韓國《粟谷公論》,1996年第2期
《自由與自然》,1.4萬字,《道家文化研究》第10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
《主體·心靈·境界-我的中國哲學研究》,1萬字,《今日中國哲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7
《換一個視角看中國文化》,1.4萬字,《亞文》第1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1
《中國傳統文化的境界觀-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蒙培元研究員》,0.3萬字,《大眾日報》,1997.1.6
《中國文化與人文精神》,1.7萬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1期
《馮先生的兩個關懷》,0.35萬字,《東方文化》,1997年第2期
《目的與工具》,0.8 萬字,《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
《中國意識與人文思考-蒙培元先生訪談錄》,0.8萬字,台灣《中國文化月刊》,210號,1997.9
《良知與自然》,0.9萬字,《哲學研究》,1998年第3期
《中國的德性倫理有沒有普遍性》,0.8萬字,《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
《論自然》,1.2萬字,《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三聯書店,1998.7
《儒家哲學關於命的學說》(合),1.2萬字,《齊魯學刊》,1998年第3期
《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與可持續發展》,1.4萬字,《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3期
《學術創新、學術批評與學者良知》(訪談),0.5萬字,《中國大學生》,1998年9月號
《劉蕺山的人學思想》,1.4萬字,《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
《中國文化與人類發展》,0.3萬字,《中華文化論壇》,1998年第3期
《解悟與超越》(蒙培元答客問),0.8萬字,台灣《中國文化月刊》,219期,1998.6
《李退溪的心靈哲學》,1萬字,《當代韓國》,1998年冬季號
《人對自然界有沒有義務?》,1萬字,《國際儒學研究》第六輯,中國社科出版社,1999.2
《孔子仁學的多角度審視》,0.3萬字,《大眾日報》,1999年2月20日
《我的求學生涯》,1萬字,《安身立命之道-為學與為人》,中國致公出版社,1999.5
《儒家哲學中關於“理”的學說》,1.6萬字,《中國傳統哲學新論》,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3,北京
《儒家論樂》,1.5萬字,《中國哲學的詮釋與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
《從孟子的仁民愛物說看儒家生態觀》,0.4萬字,《大眾日報》,1999.8.9
《開闢儒學研究的新境界》,0.45萬字,《孔子研究》,1999第3期
《孔子德性學說與天人關係》,0.3萬字,《大眾日報》,1999.10.6
《怎樣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從孔子德性學說說起》,0.5萬字,《鵝湖》,1999.9.29,1期
《天·地·人——讀易傳的生態哲學》,1.2萬字,《周易研究》,2000年第一期
《天人合一論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意義》,0.6萬字,《齊魯學刊》,2000年第一期
《從孔孟的德性說看儒家的生態觀》,0.6萬字,《新視野》,2000年第一期
《孔子的知情合一說》,“孔子2000”,2000年7月
《中國哲學中的情感問題》,“孔子2000”,2000年7月
《敬畏之心》上、中、下,“孔子2000”,2000年9月
《情感與欲望》(上)(中)(下)一 (下)二,“孔子2000”,2000年9月
《情感與知識》(上)(中)(下),“孔子2000”,2000年9月
《從仁的四個層面看普遍倫理的可能性》,1.2萬字,《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4期
《馮友蘭—用漢字寫作的哲學家》,0.6萬字,《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哲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漫談情感哲學》(上、下),1.6萬字,《新視野》,2001年第1期、第2期
《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在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上的總結髮言》,0.4萬字,《哲學動態》,2001年第2期
《葉適的德性學說及其批判精神》,0.9萬字,《哲學研究》,2001年第4期
《20世紀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1.5萬字,《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知識,還是境界?》,1.0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年第3期
《大師風範,學者胸懷—寫在湯用彤全集出版後》,0.3萬字,《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2期
《馮友蘭的哲學之思》,0.6萬字,《中國圖書商報》,2001.5.24
《儒家的德性倫理與現代社會》,0.9萬字,《齊魯學刊》,2001年第4期
《從粟古的仁學看儒學與現代性的問題》,0.7萬字,《當代韓國》,2001.12

學術講座

《中國哲學的特徵》

小傳

蒙培元先生,1938年2月9日生於六盤山下甘肅莊浪。其家兄弟姊妹共五人,而先生行三。上有二位兄長,下有一弟一妹。除二哥業已故去,現皆在新疆石河子或務農或務工。先生1957年由天水高中畢業而考取北京大學。第一年,嘗從事於理科學習,後由於身體原因轉至哲學系。至1963年本科畢業,因家貧,先生欲從事於工作,而系裡勸其繼續深造。遂考取馮友蘭先生的研究生而師事之,直至1966年畢業。因當時政治形勢,未予分配。至1968年大串聯停止,複課鬧革命,先生被分配至天津教中學,於政治、語文、歷史、數學諸科目皆嘗教之。是時,先生已在北京成家。直至1979年改革以後,方得以由津返京。起初,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工作,第二年(1980年),轉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得以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自此,先生以二十幾年攢積之學力發而為著述,一發而不可收。1984年,《理學的演變》出版,1989年,《理學範疇系統》出版,1990年,《中國心性論》出版,1993年,《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出版,1998年,《心靈境界與超越》出版。八十年代以後,所發表論文百餘篇。迄今著述不輟(正在撰寫“情感哲學”一書)。先生生於一農民家庭。父親系一農村知識分子,嘗就讀於蘭州高級師範學校, 做過中、國小教員,生性耿直。於先生之耳濡目染可謂深矣。於傳統文化、於國學,蓋發蒙於此。高中時,先生進而對中國哲學發生了興趣。偶爾於報紙上見到馮友蘭先生的文章,不禁歆羨之。在北大哲學系本科期間,進一步根據自己的興趣,於中國哲學多有涉獵。後終因系裡支持考取馮先生的研究生,得償所願。馮先生要求學生從頭讀書以打好基礎,列了一份詳細的書目讓學生自學。並要求首先克服學習上的攔路虎—古代漢語,切忌望文生義。其次,要悠遊涵泳,勿急功近利,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先生於此得益頗深。馮先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時,研究生每月領一點津貼,先生遂用它在琉璃場、西單、東單等地購置了一些當時不易找到資料的線裝書。後要分配至津,以為自己的學業亦至此終結,兼之家中困頓,決定用它來換一些錢。提至西單,只允以廢紙賣,論斤稱,每斤只幾分錢,也不濟事,又提了回來,到津後就隨身攜帶過去。是時,一方面要因“修正主義的苗子”而遭審查、改造,另一方面又要管好學生,使課程能夠繼續下去。至晚間及休息日閒暇時,舊日的線裝書也就派上了用場,可以靜下心來慢慢地讀。此時,也不可能有什麼急功近利的想法,馮先生所說的悠遊涵泳正在另一種意義上得以實現。現在說來輕鬆,當時先生既比不上所謂逍遙派,也就不能耳不聞窗外事,而唯讀聖賢書,平時諸般事務纏身,能偷閒靜心,著實不易。如此,冷板凳一坐十一年,先生對於古代典籍熟悉之信心也就樹立於斯了,可以得於心而應於手。先生自謂如今治學術之力多仰仗於此十一年,也每每慶幸那些線裝書未在口腹狼狽之時匆匆處理掉。
經過如此一番輾轉,國家、個人生活亦趨於安定,終得以安心治學。先生之治中國哲學大概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一、發端於宋明理學,理清理學發展脈絡,從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學說之內在矛盾出發,澄清了傳統研究者立說之偏頗處,同時,揭示理學範疇系統—正因為傳統哲學不強調概念、範疇的明晰性,這項工作益發顯出其必要性、艱巨性;二、由理學心性論轉而至於綜觀中國心性論,於儒、釋、道三家說明其中一貫性及各自發展特徵;三、指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徵—主體思維,主體一詞雖源於西方,但這裡自有其獨特意義在,若以西方主、客對立去理解,難免謬之千里;四、歸結為心靈、境界問題,指出中國哲學之心靈哲學特徵,最終把我們的“安身立命”之地安置在心靈境界中。先生之學,存乎其文,我這裡想要說明的只是一些想要解決的問題。泛泛地說,就是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問題。首先,應該肯定的是,現代化並不能擯棄傳統,生於斯、長於斯,並不是想迴避就可以迴避了的。其次,應該肯定的是,傳統文化有其生命力,所謂的心靈、情感、道德乃至於終極關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這正是我們傳統哲學的核心,而在現代化商品經濟浪潮的衝擊下,這些問題並非無足輕重,而是更迫切了。最終,就是一個怎樣講的問題。就傳統本身來講,缺乏西方那種科學理性、功利主義的精神,確實有與現代化格格不入的地方,這並不是比附或跟著西方某一家、一派哲學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康德也好,現象學、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也好,它們有它們的傳統與問題,我們有我們的傳統與問題,我們只有立足在我們的立場上一步步提出並澄清我們自己的問題,才能使傳統與現代化正常接軌。首先,發掘傳統的核心內容—心靈、情感問題,這些遠不是講得太多,而更要接著講,賦予新意義,解決新問題。再者,認清我們的缺憾,如缺乏科學理性精神,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即已關注但現在看來並未能理想地解決的問題,也同樣要求我們回到傳統中去思考,打破心靈整體性的絕對主義與內向性的封閉主義,使之變得更加開放,這需要長時間的探索。這也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的,我們講中國哲學要接著講,而不是照著講,這接著講並非用筆墨去講,而是要用生命去講。
我師從於先生也有六年多了,先生對於學生之訓誡不可謂不嚴,但從未要求我們具體怎么做、怎么說,不過存諸各人之領悟、之體會罷了。對我們從不苛責,以為年輕人應具有年輕人的活力。先生年輕時喜好運動,特別是羽毛球,至今言起,亦常有得色,以為可以放手一搏。如今,年歲漸長,唯喜歡散散步,每苦於沒有一個靜謐、優雅的環境,可以靜思、可以遐想、亦可以什麼也不想而一任步之所之。聆聽先生之教誨亦不可謂不多,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這樣兩次。一次,試逢炎夏,於先生擁擠的書房擁坐一室,陽台門窗洞開亦覺沉悶。適時,兩隻燕子至檐下湊趣兒,嚶嚶相戲,先生停下來,面現童心之趣而視,嘖嘖稱奇。旋即,燕子飛去,頓覺滿室清涼。又一次,講王夫之,逢先生遭胃疾,勉力而講,至誠意,先生面目凝重,只聽到一遙遠、陌生而又從生命底層發出的聲音在振盪,其內容,亦大半忘卻了,但其神態、語氣則永足以銘心刻骨。這裡,我不想過多的置詞,說赤子之心也好,說生意也好,說心靈境界也好,我想這才是先生談心靈、說情感、究人生之終極關懷之真諦之所在吧。

推薦

1.《論語》
儒家哲學與文化的原始典籍,中華民族精神的開拓之作。
2.《莊子》
這是中國早期的一部真正的哲學著作,乃至文學、美學著作。除了哲學思辨之高超,文字之優美,至今令人讚嘆之外,該書也體現出了對人生積極追求的一面。
3.《新理學》(馮友蘭,商務印書館,1939年)
中西哲學互相解釋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哲學走上近現代理性化的嘗試之作。
4.《心體與性體》(牟宗三,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向現代轉化的重要著作。
5.《理想國》(柏拉圖,商務印書館,1986年)
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的開創之作。
6.《形上學》(亞里士多德,商務印書館,1959年)
西方哲學形上學的奠基之作。
7.《純粹理性批判》(康德著,藍公武譯,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韋卓民譯,華中師大出版社,1991年;牟宗三譯註,《純粹理性之批判》台灣學生書局)
西方哲學近代認識論轉向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孿生之作(加上另二“批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