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太師

蒙古太師,明代蒙古官名。源於漢族封建王朝,元代因之,位列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首,正一品,授銀印。明代蒙古成為非成吉思汗家族領主(即賽特)的最高職位。擁有大量領地、牲畜、屬民和軍隊,往往又是土綿(萬戶)、鄂托克的首領。明前期,成為把持蒙古軍政的權臣,甚至任意廢立大汗,如阿蘇特部領主阿魯台太師、哈喇慎(喀喇沁)部領主孛來太師、永謝布領主䥶加思蘭、亦思馬因、亦不刺太師等;有的還奪取過濟農(親王)和大汗位,如瓦刺太師脫歡、也先。成化間(1465—1487),滿都魯汗及其侄孫伯顏猛可(孛羅忽)濟農,力圖廢除太師等權臣,鞏固汗位,但以失敗告終。正德五年(1510),達延汗擊敗右翼賽特領主,統一蒙古,廢除東蒙古的太師,但衛拉特(瓦剌)領主仍保留了這一稱號。俺答汗時期,又以這一稱號封贈有功人員,如圖古齊威正宰桑亦稱圖古齊太師,僅作名譽稱號,不封領地。俺答汗與明朝交往時,亦將邊關大臣王崇古、方逢時等尊稱為太師。西蒙古的太師稱號保留到清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