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街道

葵涌街道

葵涌辦事處(簡稱葵涌、另稱葵涌鎮)地處深圳市龍崗區大鵬新區東部,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4°24',北緯22°38',在大鵬半島北端,東靠大亞灣,西連鹽田區;南瀕大鵬灣與大鵬鎮相鄰,與香港九龍半島隔海相望;北接坪山鎮惠州市。全鎮總面積103.9平方公里,地形依山傍海,為長條形地帶,以丘陵山地為主,屬石灰岩地區。鎮域內蘊藏豐富的鐵礦石、磷礦石、高嶺土、花崗岩、海沙等自然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葵涌街道
  • 外文名稱:Kuichong Office
  • 別名:葵涌鎮
  • 行政區類別:葵涌
  • 所屬地區:深圳市大鵬新區
  • 下轄地區:葵新、葵豐、三溪等
  • 政府駐地: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辦事處金業大道
  • 電話區號:0755
  • 郵政區碼:518119
  • 地理位置:深圳市大鵬新區北部
  • 面積:103.9平方公里
  • 人口:61105人(2010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
  • 車牌代碼:粵B
  • 特色飲食:盆菜宴
自然條件,歷史沿革,人口狀況,經濟發展,基本職能,歷史人文,抗日名人,愛國華僑,當代名人,地圖信息,

自然條件

葵涌自然風光秀麗,山巒起伏,山清水秀,東西兩條海岸線長達31.13公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C,雨水充足,年降雨量2280毫米左右,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歷史沿革

葵涌建圩首見清康熙《新安縣誌》。古時這裡河涌交織,盛產水葵。相傳最初有女麥氏攜二子,徙居過此,一子中暑,采蓴(即水葵)服食,暑解,大喜,遂落居,“葵涌”因之得名。
盆菜宴盆菜宴
在歷史上葵涌地區的行政區域名稱多次更易。民國年間,葵涌屬寶安縣第三區,謂葵華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至1951年10月,轄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改為第七區;1957年12月至1958年10月,惠陽縣撤區並鄉時,稱葵沙鄉;1958年11月劃屬寶安縣,屬大鵬公社管轄;1961年7月成立葵涌區,轄大鵬、葵涌、坪山三個公社;1963年1月至1978年,撤區並社,單設葵涌公社;1979年撤寶安縣設深圳市,葵涌改為區;1981年10月,寶安縣恢復建制,復設葵涌公社;1983年7月,葵涌公社改為區公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設葵涌鎮,屬寶安縣管轄;1993年1月寶安撤縣建寶安、龍崗兩區,葵涌鎮屬龍崗區管轄;2009年,葵涌撤鎮設街道:2015年,葵涌正式改名為葵涌辦事處,屬於大鵬新區管轄。

人口狀況

葵涌辦事處轄葵新、葵豐、三溪、高源、土洋、官湖、溪涌、壩光、葵涌9個村(居)委會,62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61105人(2010年)。葵涌常住戶籍人口中,姓氏複雜,以潘、黃兩姓居多,占20%。語言為客家方言,生活習俗保持客家人的風貌。

經濟發展

在歷屆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在市、區扶貧奔康政策的扶持下,經過深圳市“同富裕工程”建設,鎮內市政道路和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社會文化、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1999年2月,新一屆鎮黨政領導班子提出 “興工強鎮、科技先行”的發展方針,推出 “環境品牌”的發展戰略,規劃實施了“葵涌高新技術產業生態走廊”,一批高科技項目落戶葵涌。2002年至2003年葵涌先後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廣東省生態示範鎮”、“廣東省文明鎮”和“深圳市綠色村鎮”榮譽稱號,被深圳市列為高新技術產業帶9+2片區之一和今後重點發展的生態型現代化海濱新城。
東江縱隊司令部暨東江縱隊史跡展覽館東江縱隊司令部暨東江縱隊史跡展覽館
2003年葵涌鎮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與1993年比,工農業總產值(90年不變價)44.98億元,增長51.94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3億元,增長了3.61倍;預算內財政收入1.52億元,增長4.37倍;稅收總收入5.05億元,增長36.7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6億元,增長68.12%;農民人均收入6776元,增長2.13倍。
葵涌已從一個落後的東部小鎮初步發展成為比較發達的現代化新型城鎮,新興的工業園區、商業貿易區、文化教育衛生設施和賓館酒樓構成了現代化的新城區,一個高科技產業興旺、市場繁榮、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葵涌,正朝著深圳東部生態型現代海濱衛星新城的方向闊步前進。

基本職能

1、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市、區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指示 , 完成市、區人民政府部署的各項任務。
2、加強基層政權建設, 領導社區工作站, 指導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 , 促進居民自治; 及時向上級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見和要求, 負責處理人民來信和來訪。
3、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開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工作。
4、負責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開展人民調解和治安保衛工作。
5、維護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
6、 參與新建、改建居住區的公共建築、市政設施配套項目的驗收工作, 參與城中村( 舊村)改造工作, 協助有關部門對公共建築、市政配套設施的使用進行管理監督。
7、負責城市管理工作和城管綜合執法工作; 按有關規定組織、協調、指揮轄區有關領域的執法工作; 做好“ 三防”和抗災工作。
8、負責勞動管理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
9、負責計畫生育工作, 加強人口管理和出租屋管理。
10、開展擁軍優屬和擁軍愛民、殯葬改革等各項民政工作, 做好人民武裝工作; 興辦社會福利事業, 做好社會救助和其他社會保障工作。
11、加強社區建設, 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
12、最佳化投資環境 , 做好為轄區企業服務工作,規範、監管股份合作經濟組織, 促進轄區經濟發展。
13、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14、 承辦區人民政府交辦的事項。

歷史人文

葵涌在抗日戰爭時期是東江縱隊司令部的所在地,解放戰爭時間,又是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煙臺的重要口岸,被譽為革命老區。葵涌還是著名僑鄉,全鎮有僑胞、港澳台同胞近萬人,分布在世界16個國家和地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葵涌鎮正以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海濱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淳樸的風土人情,迎接海內外朋友,共建葵涌美好的未來。

抗日名人

藍造(1917—1990),葵涌鎮人。青少年時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家鄉組織人民抗日自衛隊。1938年日本侵略軍在大亞灣登入後與戰友們一起打響了抗日的槍聲,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歷任支部書記、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地委組織部長、支隊政委、團長兼政委、支隊司令員、軍分區第一副司令員、武漢軍區政幹校、信陽步校校長、武漢軍區司令部軍事科學研究室主任、作戰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
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1942年任惠州區委書記期間,藍造參與營救數百名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的秘密大行動。抗日勝利後,奉命堅守東江。1946年底粵贛湘邊縱隊成立,任江南支隊司令員,指揮部隊在沙魚涌、山子下、紅花嶺等地作戰,殲敵1500餘人,扭轉江南地區對敵鬥爭的局勢,粉碎宋子文的第二期“清巢”計畫,受到了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通報表揚。1949年9月任東江第一支隊司令員,率領部隊攻克淡水,10月解放粵東重鎮惠州市。為表彰藍造在戰爭年代的功績,國防部授予他二級解放勳章一枚,1988年中央軍委授予他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一枚。
建國後,藍造在負責軍隊院校工作期間,為部隊培養了大批人才,為院校建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在武漢軍區擔任作戰部部長期間,積極主動當好首長的參謀,經常深入部隊基層,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為編寫條例、組織練兵和軍事演習夜以繼日地工作,為人民解放軍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粉碎“四人幫”以後,擁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1980年離休後仍關心國家和軍隊建設,參加編寫粵贛湘邊縱隊史,主持東縱一支隊戰史的編寫。1990年11月在廣州病逝。
陳維新(19 —1979),男,又名陳奕維、陳維,葵涌鎮人。年輕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當年“東江縱隊”地下黨員。最初在葵涌以開設飯店“雅樂園”為掩護,協助東江縱隊執行稅務工作,同時也負責游擊隊情報工作。
葵涌街道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攻陷廣州。當時廣東黨組織指派一些地下黨員在敵占區進行秘密工作。陳維新以做生意為掩護,參與了惠寶游擊區跟香港地下黨組織的情報聯絡工作。後轉移到香港,參加香港海員工人運動,成為香港海員工會骨幹。1950年,韓戰爆發,他組織船隊為我軍運輸軍用品。1952年,他所在的秘密工作組被潛伏香港的台灣特務發現,上級領導指示他們立即分散離開香港,組裡其它同志到了廣州接受新的任務,而陳維新裝扮成碼頭工人進入澳門群勝館,化名為楊偉、陳平,繼續他的秘密活動。他依靠館內工人,將操縱群勝館多年的反動頭目剷除。60年代,組織派他到澳門日報社任編輯部主任。文革期間,受到“四人幫”的打擊陷害,曾停止工作一段時間。文革結束,重返群勝館。陳維新於1979年11月在澳門去世,享年75歲。

愛國華僑

葉水,男,1920年出生,葵涌葵豐村人,西德歸僑。原任西德華僑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回鄉後,任僑港葵涌同鄉會名譽會長、葵涌僑聯會名譽主席,是一位愛國愛鄉的老華僑。
1962年,葵涌鎮政府指派葉水先生到香港募捐以支援家鄉的經濟建設。到港後,他廣泛聯絡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共募資20多萬元,購買汽車一部、機動運輸船一艘、醫院病床10張及電器、電線器材一批,分別由海上、陸路送回葵涌。1965年秋,葉水先生旅居西德經營中式餐廳。由於經營有方,生意做得紅火。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葉水先生倡議在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地的親朋好友回鄉觀光、考察,耳聞目睹祖國的發展、家鄉的變化。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感召下,他把德國的酒樓交給自己的兒女經營,偕同夫人把平生的積蓄帶回家鄉進行房地產開發,於1996年在葵涌圩鎮中心地段建成了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的德華花園。興學育人、造福後代是葉水先生的一貫追求。近幾年來,葉水先生先後為葵涌中學、葵涌中心幼稚園、葵涌醫院、葵涌老人院、葵涌老人中心、葵涌僑聯、葵涌同鄉會等單位捐款捐物近100多萬元。

當代名人

潘冠良(1934—1989),葵涌鎮人。1956年惠州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惠陽縣三門島國小任教,並任該校負責人。1969年12月調回家鄉葵涌鎮,先後任三溪國小教導主任、校長、鎮教辦主任等職。
1984年5月,潘冠良任新辦的寶城國小校長,並擔任思想品德課,致力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探討和研究,先後寫出了《思想品德教學原則與規律初探》、《開展思想品德課教研活動的做法》、《師德與教學》等1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多篇被選登在全國《德育雜誌》等刊物上。他自編自講的《為了明天的事業》這一課獲得深圳市優秀課例一等獎。他的“傳道明理,激發情感,指導行為”的十二字法,闖出了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的新路子,與家長一起探討教育子女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受家長歡迎。次年患肺結核感染症,但他堅持帶病上課,直至確診為晚期肺癌才住院治療。6月,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國小德育先進工作者”、廣東省授予“優秀園丁”榮譽稱號。1989年7月被評為“寶安縣共產黨員十先鋒”之一。8月19日病逝。
邱月明,男,1949年5月生,葵涌官湖村人。1968年畢業於龍崗高中,1971年至1989年在葵涌鎮廣播站工作,歷任播音員,編播員、寶安廣播電台和深圳市廣播電台特約通訊員,葵涌鎮廣播站站長等職。1989年10月,經批准辭職回鄉從事農村個體養雞專業。1992年被民眾推選為官湖村村民小組長,199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9月,官湖設為行政村後,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官湖實業公司董事長。
自1992年任村民小組和1997年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邱月明同志為實現“建設官湖,讓家鄉更美更富”的心愿,多年來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選準路子,建好班子,帶好隊伍。1998年他根據該村的資源優勢和特點,提出了“以農業為主導,工業和旅遊相輔助,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大膽辦起了鮑魚養殖場,帶領全村黨員民眾團結一致,奮勇拼搏,歷經滄桑風雨,闖出一條具有本村特色的養鮑致富新路子,把官湖從一個人均集體分紅只有200元的貧困村發展成為人均分紅達到6000元的遠近聞名的“鮑魚致富村”,集體資產從300萬元增加到2700多萬元,增長8培。2001年7月深圳市委授予邱月明同志“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2年又被深圳市委授予“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優秀基層幹部”稱號。在他的帶領下,官湖村的各項工作都走在葵涌鎮的前列,連續創下全鎮“廣東省衛生村、”“深圳市安全文明小區標兵”等九個“第一”,2002 年還獲“深圳市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他的事跡被廣東電視台、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深圳僑報等新聞媒體作深入報導,被譽為“鮑魚書記”。2003年他審時度勢,充分利用官湖獨特的依山傍海的環境優勢,帶領官湖人進行第二次創業,唱好“養鮑——旅遊——舊改”三步曲,繼續唱響“官湖鮑魚”品牌,積極開發海濱旅遊產業,全力推進舊村改造計畫,決心打造高標準、高品位、高商業價值的“深圳海濱第一村”,使該村向文明、富裕、高效、和諧的國際化海濱新城邁進。

地圖信息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