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知

董夢知

董夢知,原名董德昌。男。漢族。1939年10月4日生於山東青州市,長於青島市。現為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文學及民俗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市古玩業商會顧問。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夢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青州市
  • 出生日期:1939年10月4日
  • 職業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 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
簡歷…,文章欣賞,

簡歷…

青島中學畢業後考入西安地質學校。1960年畢業分配至北京工作。 後進修於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畢業。本科學歷。先後在門頭溝區城子辦事處、文化局工作及文化館任館長。1985年調入北京市文聯工作, 先後任《北國風》雜誌編輯、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副主席, 北京市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主任等職。系中國民協理事、北京市文聯理事。1999年底退休。

文章欣賞

過大年,逛廟會,是北京人自古以來的習俗。
北京六朝古都,歷朝歷代都在此興建寺廟和道觀。寺廟香史的興旺,帶動了廟會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歷史上定期開放的廟會近50個。其中最有名的是白塔寺隆福寺護國寺土地廟花市大廟會。
阜成門內大街上的白塔寺。以它那高聳挺拔的藏式白塔,而名冠京城,成為北京標誌性建築。遠在遼代壽昌二年,此地曾建一座佛舍利塔,後毀於兵火。元世祖在建大都城時,召來了入仕中國尼泊爾工藝師阿尼哥設計並主持建造了這座白塔
在五大廟會和諸多廟會中白塔寺是最古老寺廟。
這裡的貨物多是大眾化的(其它廟會也有)。但這裡沒有高檔的商品和奢侈品。遊客也多是平民百姓。廟會期間,東起馬市橋,西至宮門口,沿街十幾家估衣鋪均在門前設攤叫賣。賣吃食和耍貨的小販也聚集路旁,加上圍觀的遊客,道路常擠得水泄不通。廟內頭院東側是日雜用品的地攤,西側是各種小吃棚子,設座營業。二院東側布棚相連,出售衣服鞋帽、兒童玩具及各種工藝品。這裡的木碗、蛐蛐罐、鳥籠子等做工講究,外形美觀,既能實用,又可欣賞,很受人們喜愛。廟內夾道有鮮花、花盆、花籽、魚缸等攤位。白塔寺向來以木碗、花草著稱,是它特有的品牌。 白塔寺廟會還是說唱藝術的園地。二院的場地上有評書、相聲、大鼓、戲法棚子。大殿石台上有付士亭的東亭大鼓和侯五德的梨花大鼓。在塔院兩側的空地上,近代有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說書唱戲。有張秀峰(藝名小蜜蜂)的西路評戲,後來改唱滑稽大鼓頗能叫座。還有楊樹林唱的長篇樂亭大鼓《楊家將》、阿闊群的評書《小五義》、“全家福”一家子演的文明戲、“大妖怪”和妻子的滑稽二黃、馬貴寶的摔跤等,都很吸引聽眾。 隆福寺廟會 隆福寺位於東四隆福寺街,街寺得名,始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是明代京城惟一的番(喇嘛)、禪(和尚)同駐的寺院。清代成為整體的喇嘛廟。主要建築有三世佛殿、三大士殿藏經殿、轉輪殿、毗盧殿、大法堂等殿堂。明代為朝廷香火院,香火極盛,被稱為“第一叢林”。清雍正元年重建後開廟,每月逢九逢十開放。後逢一、逢二也開廟,稱為“加廟”。每逢開廟,遊客雲集,摩肩接踵。 廟會的布局是:進山門是土特產品和炊具用品的貨攤;前殿內可謂是古玩市場,珍珠瑪瑙、珊瑚翡翠、陶瓷古幣、書畫篆刻等一應俱全。二院內是衣服鞋帽等日常用品,名牌甚多。有王麻子刀剪、金象張梳篦,鋼刀劉果刀、三合局假髮結等等,可算“名牌專賣店”。後面塔院是娛樂場所,搭有多座小戲棚子和小吃攤。戲棚內表演的是民間小戲、曲藝說唱等節目。小吃攤上是北京特有的灌腸、扒糕、涼粉、油茶、茶湯之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由本寺喇嘛郗德拉做的豆汁,漂得淨,發得好。所配的焦圈油果、麻醬燒餅也別有風味,成為該寺一絕。隆福寺小吃是北京傳統小吃的重要一環,一直保留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護國寺廟會 護國寺原名崇國寺,位於西城護國寺街。它與隆福寺遙相對應,一東一西。所以人們稱隆福寺為“東廟”,稱護國寺為“西廟”。該寺建於元世祖聖元年間,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將該寺重修,並更名“護國寺”,並開廟設市。 過去說北京城東富西貴”,“西貴”是指西城的官宦多、貴族多。為迎合他們的需求,廟會上除大眾化的商品外,有相當一部分的高檔品和奢侈品,是為他們準備的。據《燕京歲時記》中載:“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可見其市貨物與隆福寺大致相似。 西廟廟會也有它獨特的地方。比如彌勒殿,相當於廠甸廟會火神廟裡的“晾寶會”。其物品一是古董,如朝珠、手串、鼻煙壺之類;二是花梨、紫檀和鑲嵌大理石的硬木家具;三是兵器。有腰刀、寶劍、弓弩等物。此處翎子張的腰刀,頗有名氣。還有這裡的玉器攤、首飾攤也很興盛,常引得貴婦人們來此選購。“值當意之物,一諾千金,不吝其價。” 西廟的另一特色是娛樂氣氛很濃、小戲、相聲、大鼓、評書均有多處。還有各種雜耍。晚清時又出現了馴獸表演,大型馬戲等新奇節目。 土地廟廟會 廟會源於古代的“社祭”。社,是祀土地之處,即土地廟。內供土地爺。他是地方的寺護神,各地皆有。古時京城有土地廟40餘座。而土地廟廟會是在宣武區下斜街南段之廟。它原稱“都土地廟”。是所有土地廟中級別最高的一座。猶如都城隍廟是諸多城隍廟之首一樣。原有大殿三層,供奉土地爺和土地奶奶。廟宇規模不大,但廟會規模不小。清光緒《順天府志》載:“每旬之三有廟市,遊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並稱勝。”足見規模不同一般,故列入五大廟會之中。 該廟位於城南一隅,緊臨豐臺花鄉。為當時的城鄉結合之處。故廟會帶有城鄉交流色彩。廟期,花匠們推車挑擔,將各種花木運到廟市設攤。由於該廟狹小,所有貨攤都源於該廟四周和下斜街兩側便道上。攤多時一直擺到廣安門大街上。廟會不在廟內而在廟外,形成了它獨特的景觀。廟會上除了衣物鞋帽、日常用品外,還有農事用品、工具等。因來趕會者有很多郊區農民。 該廟會的另一特色是雞毛撣子多。那時候人們還不知吸塵器為何物,除塵全仗雞毛撣子,需求量很大。而這裡的撣子不光多,而且長短均有,最長的可達丈余。遠遠望去,猶如長竹茂林。《燕京雜記》載:“月之逢三日,聚於南城土地廟……而最多者,雞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長竹茂林。”又是一道民俗景觀。 花市廟會(花市集) 花市位於崇文門外花市大街,街因花市得名。這裡原有一座火神廟,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廟宇不大,僅有山門和兩進大殿,每月逢四開廟。後來此廟香火斷絕,但廟會卻延續下來,成了無廟有會,所以人們後來稱它“花市集”。 花市火神廟地處京城東南,緊臨城郊。其人文環境與西南的土地廟相似,東西呼應,所以兩個廟會多有相似之處。因火神廟狹小,廟會就設在以廟為中心的廟前大街上。花市大街以羊市口為界,分為東、西花市大街。廟期,這一帶郊區的花農、花販便將鮮花肩挑車拉運到花市街上去賣。有各季應時鮮花。夏天也有從南方運來的茉莉、米蘭等花,稱為“客花”。舊曆年前,花家們把在溫室里培育的早熟品種諸如迎春、碧桃、臘梅等花運到集上,供人們裝點年景。明代,京城的手工藝作坊已很發達。據《明會典卷·工部·工匠》載:“工藝分工有188種,工匠11800餘人。明朝末年出現了做花行業。種類有絹花、絨花、紙花、通草花等,以後發展為北京獨有的民間藝術品,人們統稱它為“京花”。這些京花也拿到花市集上出售。 廠甸廟會文氣興 農曆新年“逛廠甸兒”是老北京人的習俗。廠甸廟會是北京最大的春節廟會,它的活動範圍是以東、西琉璃廠和南、北新華街這兩條交叉的街道為中心的這一片地區。廠甸廟會與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成都青年宮並稱為全國四大廟會。該廟會始於明嘉靖年間,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廠甸廟會到了清代,就越加興旺起來。它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歷時半月,遊人如潮,年年如此,長盛不衰。 書攤畫棚,是廠甸廟會的突出特色,重要內容。書攤設在海王村土地廟一帶。就近的書鋪在門前設攤。還有外面的大書店如寶書堂、三槐堂等店也來此設攤。這裡成了一片書的海洋。各類古書應有盡有,而且不乏善本、孤本珍本書籍。它成了文人學士的淘書寶地和愛書之人的遊覽之處。所以人們稱廠甸廟會為“文市”。 再看畫棚,一進廠甸,那大街兩旁用杉篙、葦席搭成的畫棚便撲面而來,猶如兩條長長的畫廊。裡面懸掛著不同形式和各種內容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以及民眾喜愛,價格便宜的通俗年畫、木板年畫。 廠甸廟會又是人們大飽口福之地。各種誘人的京味小吃,在這裡幾乎都能嘗到。如年糕、炸糕、茶湯、油茶、杏仁茶、油炒麵、艾窩窩、灌腸、炒肝、豆腐腦……原汁原味,應有盡有,現做現賣。特別是北京特有的豆汁,不論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來此光顧。有些客居外地的北京人,專到此喝豆汁。喝了不算,還要買些帶回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和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中斷了37年的廠甸廟會又於2001年春節恢復了。它仍是開放式的,仍是現代廟會中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廟會。新廟會在保持傳統、取其精華的基礎上,又豐富內容,開拓創新。如開辦了曲藝場子,表演曲藝、雜技和天橋絕活;引進了外地多檔有特色的花會表演;舉辦了“叫賣大賽”、“幌子展”傳統婚禮表演等項活動,使人們更愛逛廠甸了。 京味民俗旺地壇 京味文化是地壇廟會的拿手戲。以古壇風貌為依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現“民族、民間、民俗”的主題,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獨樹一幟。據有關史料記載,我國的祭地禮儀源於遠古。隨著歷史的演化,祭地內容不斷擴充,形成了一套禮儀制度。明清兩朝祭地形式更為隆重,每逢農曆夏至或國有大事,當朝皇帝都要親至地壇拜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今,仿清祭地表演已不是對過去封建盛典的複製,而是在全面展現祭地禮儀的同時,表演娛人。20年來,歷屆地壇春節文化廟會曾融匯了百戲名曲、民間花會、雜技絕活、老北京民俗文化和現代娛樂等活動。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曲藝團、中國木偶藝術劇院、蘇州評彈藝術團、北京少年宮藝術團等多家頗具實力的文藝團體都曾前來錦上添花。民族傳統戲曲歌舞、民間民俗和現代娛樂三大文化系列之中:河北滄州特技舞獅、吳橋雜技大世界,以及跑旱船、跑驢、高蹺會、小車會、滿族秧歌等其它花會形式和民間“絕活”的表演等,成為地壇廟會的亮點。數年間,歷屆地壇廟會每年接待遊人達百萬人次,在京城廟會中以規模最大享有盛名。 龍潭廟會盛京城 春節龍潭廟會享譽全市,1984年開辦至今。龍潭廟會的獨特之處在於,廟會以全國民間優秀花會大賽為重點,集體育、文藝、遊藝、民俗、商業、小吃於一體,年年歲歲辦廟會,歲歲年年會不同。紅燈掛,鑼鼓敲,獅子舞,秧歌扭,猴兒跳,冰雪迎春是龍潭廟會裡面最具人氣的重點娛樂項目。廟會上民族傳統藝術如安徽花鼓燈、東北“二人轉”等表演,百戲名曲、雜技絕活、京腔京韻等將是好戲連台。楊柳青年畫、風箏魏、泥人張為代表的“天津三絕”將帶來各自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展示展賣,讓您感受到濃郁的天津風情。巨型山東濰坊風箏將在廟會上放飛,定會讓您嘆為觀止。廟會上的玩,觀冰燈、做冰雕、滑冰車、攀冰岩、練習滑雪、滑冰、打冰球、坐狗拉雪橇、騎雪地機車,盡情領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勝景。廟會上的吃,東南西北各色小吃薈萃。特色小吃為龍潭廟會擺上一道“盛宴”,有京城老字號的茶湯李、小腸陳、炒肝趙、白水羊頭以及功德林、都一處、全興居等老字號帶來烤鴨、燒麥、炒肝、莜麥面等名吃。附近的居民王小姐回憶以往的龍潭廟會說:“一句話,大飽口福,餘味未消。”廟會上的購,逛廟會哪有不買東西的,廟會上手工藝品、乾鮮水果、新奇玩具、時尚飾品等應有盡有,就連愛書人也能在這裡的圖書市場有所收穫。 東嶽廟會鐘鼓鳴 東嶽廟位於朝陽門外的神路街,它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的第一大廟。始建於元延祐六年(1319年)。 東嶽廟廟會北京最早的廟會。元代時,這裡正值大都通往漕運門戶通州之要道,而從運河和直沽海道進京客商,也多在此居留。加之“漕運歲儲,多所交易,居民殷實”,這一帶已很繁華。致使該廟香火興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大帝誕辰日,城鄉居民前來趕廟者如潮水一般:“道塗買賣,諸般花果,餅食、酒飯、香紙填塞街道,亦盛會也。”朝廷也派官員到廟裡降香。 明、清兩代將東嶽廟列入國家祀典。由太常寺官員歲時致祭。民間敬香祈禱活動日勝一日。該廟於每月初一、十五開廟迎客。而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開廟半個月。除夕之夜,午夜一點,廟內鐘鼓齊鳴,為“開廟式”。山門大開,等候已久的善男信女蜂擁跑入,去搶燒頭炷香,以示虔誠。祈求好運。 明代中葉,隨著這裡廟會的興起,出現了盛大的香會。香會,就是祭神修善的民間社團組織。它又分文會和武會。武會是在廟會期間以表演為主的會,如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龍等娛神娛人,為廟會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文會又稱“善會”。東嶽廟在康熙盛世時善會多達七八十檔。他們在廟會上為廟宇和遊人做各種善事。 1999年春節,中斷了半個世紀的東嶽廟廟會又恢復了。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如《北京人的過年習俗》展。各種門類的民俗展覽、民俗講座,讓人們在逛廟會的同時,增加更多民俗知識。過年逛廟會,又有了一個好去處。 大觀園元春省親 北京大觀園坐落於宣武區南隅的護城河畔,它是根據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大觀園設計,為拍攝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特地興建的。 在北京大觀園舉辦廟會,至今已有十一屆,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賈元春省親。今年的元春省親中的人物包括: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史湘雲林黛玉薛寶釵、妙玉、李紈、秦可卿王熙鳳、巧姐、賈寶玉等,全部來自於市民。靚女、帥哥此時在省親古裝、皇家儀仗大遊行,還就真的過了把癮。(撰文:董夢知 元尚 宜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