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斑病

葡萄黑斑病

葡萄黑斑病又叫交鏈孢霉病,屬半知菌亞門的交鏈孢屬和葡柄霉屬,是有些品種長期貯藏過程中的主要采後病害。該病主要發生在采後季節,生育後期降雨後在果柄與果粒結合處開始發病,隨之果柄周圍形成棕褐色或深褐色腐爛,病斑表面著生黑色霉狀物,並產生落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葡萄黑斑病
  • 外文名:Acrospermum viticola Ikata
  • 別稱:交鏈孢霉病、葡萄幼穗軸腐病
簡介,病原菌,病原及形態特徵,主要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簡介

本病僅見發生在伊寧地區至烏魯木齊市一帶,是這些地區葡萄上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一般發生危害都較輕,但在極個別的年份中也偶見有發生較嚴重的果園,例如2000年6月,在烏魯木齊老滿城自治區干休所內的葡萄架上,發現葡萄穗發生黑斑病比較嚴重,大部分果穗軸都被感染而發生病變,病果穗變褐乾枯死亡。因此,對這種病害的危害也應該給予應有的關注,加強管理,以防止其擴大成災。

病原菌

該病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有多枝孢霉(Cladosporiurn herbarum)、交鏈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葡柄霉(Stemphylium),是葡萄貯藏後期的重要病害。各品種葡萄都易發此病,其中以歐洲種葡萄發病為重。

病原及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叢生, 圓筒形或頂部稍細,其上端可作1~2次的膝折狀曲生,曲折頂端孢子疤痕明顯,有橫隔膜,基部褐色,向上延伸時顏色漸淡化,至頂端為無色,直或微彎曲,大小(7.5~42.5)微米x (4~7.3)微米;分生孢子著生在孢子梗的頂端和在梗膝拐處的頂端,短鏈生,倒棍棒狀,基部球圓形或寬而圓,頂端錐圓形,具橫隔膜2~7個,縱隔膜0~5個,隔膜處微縊縮。喙胞短或稍長,柱狀,有隔膜。分生孢子大小為(27.5~55)微米x (10.3~17.5)微米(含喙胞)。

主要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與果穗軸。葉感病後的重要特徵是病斑將沿著葉脈發展形成為多角形的病斑,在適合發病的天氣條件下,多個病斑在擴大中聯結成片,促使了病葉早期發黃乾枯,易脫落。病斑灰黑褐色,當環境潮濕時,葉背面病斑上著生稀疏茸毛狀深橄欖色至近黑色的霉層;幼果期危害果穗時,主要侵染果穗軸,以與枝蔓交界的主穗軸受害較多。穗軸上產生不規則形的褐色斑,病斑極易擴大相互合併,當穗軸上各個病斑發展到環繞穗軸的一周后,其下截的穗段即很快變褐枯乾並縮細;同樣當主軸上的病斑環繞軸一周時,整個的果穗也隨之變褐乾枯。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由采前經田間侵入,在1~2℃的冷庫中仍然能發病。枯死的花易被侵染並成為傳播源,孢子借空氣傳播。即使在無雨的條件下,病菌也能直接侵入健康的成熟果實組織,在潮濕條件下,葡萄果實會大量發病。

防治措施

1)由於該病主要發生於採收期前後,而且每次降雨均會導致該病的發生和蔓延,因此,果穗套袋可以阻止雨水對果粒的沖刷,減少發病機會;
2)采前噴布3~4次殺菌劑,可以抑制病害發生;
3)避開雨霧天氣採收,採收後的果穗輕拿輕放,貯運也要格外小心,避免造成機械損傷,形成侵染通道;
4)入庫後用仲丁胺(7~12ml/m3)和二氧化硫(硫磺2~3g/m3)熏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