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公鎮

葛公鎮

葛公鎮,安徽省東至縣轄鎮,是東至縣"遠郊四鎮三鄉組合體“成員之一,鎮名由來“葛公”是後人對東晉著名的道教學者葛洪的尊稱。全鎮國土面積251平方公里,人口2萬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農業以水稻為主,茶葉、油料、麥、玉米、棉花、香菇、中藥材等次之,林業竹木資源豐富;盛產茶葉木耳等。自從境內的東至九天仙寓風景名勝區(原名仙寓山風景區)成功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後,葛公的服務業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葛公鎮
  • 外文名稱:Gego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11村
  • 政府駐地:葛公鎮街道
  • 電話區號:0566
  • 郵政區碼:247240
  • 地理位置:東至縣西部
  • 面積:251平方公里
  • 人口:2萬人(2011年)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東至九天仙寓風景名勝區
  • 火車站:東至站
  • 車牌代碼:皖R
  • 特產:葛公豆腐
名字由來,歷史變遷,行政區劃,特色資源,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徽道茶鄉,

名字由來

葛公鎮以駐地葛公得名。
葛公鎮名字由來“葛公”是後人對東晉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文學家葛洪的尊稱。葛洪(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人(今江蘇省句容縣),自幼喜好神仙導養之法、跟葛玄的弟子鄭隱學煉丹術。司馬睿任丞相時,葛為屬官,後任咨議、將軍等職。後又因鎮壓石冰領導的農民起義,賜爵關內侯。南海太守鮑方很看重他,把女兒嫁給他,又把自己的學問也傳授 給他。後來他辭官不做,遍游名山,想通過煉丹得到長壽。據《至德縣誌》記載:“晉朝丹陽人葛洪,嘗煉丹於留山”。因此留山上過去有葛仙廟、觀音閣、清和庵、煉丹池、鹿跡石 。有詩曰:“策杖尋幽嘗,聲聞水未鐘,山深黃鳥亂,徑轉白雲封。過澗流泉嶺,穿林峭壁 空。老僧忻共語,欖外日高春”。“抱朴人何處,靈山跡儼然。鹿知飛白日,石解煉丹田,掛杖層嚴仄,臨池一徑偏。間看雲去住,無外數峰懸”。“丹陽令尹古神仙,騎鹿朝天事惘 然。我欲登雲祈室決,遍地膏澤滿周田”。葛洪在留山煉了一段時間丹,又要到別處尋山煉丹,眾人都極力挽留他,可他還是執意走了,此山因此名留山。留山腳下的小街,冠名不斷更換為葛公街,葛公鋪、葛公鎮。

歷史變遷

葛公鎮在解放初期曾為葛天鄉;後為記念1936年紅軍戰士徐原坡在此被捕和葛天鄉第一任鄉長王平在葛公鎮遭國民黨殘部殺害,各取二位烈士名字中一字稱平原鄉;1958年成立葛公人民公社;1982年體制改革時回復平原鄉;1992年全省撤區並鄉時與洪方合併仍稱平原鄉;1993年經省政府同意,批准撤銷平原鄉,設立葛公鎮;1995年洪方析出;2007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時洪方鄉(洪方鄉是為了紀念革命先烈,以紅軍洪脈孝、胡柏方二位烈士姓名各取一字得名。解放初期設立洪方鄉,1958年成立洪方人民公社,1982年體制改革時改為洪方鄉,1992年全省撤區並鄉時併入平原鄉,1993年經省政府同意改建葛公鎮,1993年從葛公析出復建洪方鄉)併入。
231省道從境內偏西部縱穿,全鎮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
境內東南部是仙寓山,南部為海拔千米以上高山,北部山高也在500米以上,中間有一帶平地。境內東南高,西北低,略呈橢圓形盆地。黃盆河上游的前河有5條支流網狀布控全境;小(一)型愚公、紅旗水庫集雨面積分別為3280、2240公頃,總庫容量分別為413、282萬方;小(二)型大嶺、龍股、蘭潭、蘆嶺水庫集雨面積分別為936、200、150、150公頃,總庫容量依次為65、22、13.5、83萬方;愚公、紅旗小水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1/160、1/100(台/KW)。
葛公鎮葛公鎮
農業以水稻為主,茶葉、油料、麥、玉米、棉花、香菇、中藥材等次之;林業竹木資源豐富;盛產茶葉。
全鎮村村有國小,鎮有中學。鎮有衛生院,各村均建有醫療室。有文化、廣播電視站;電影院;電視差轉台。通自來水的村1個。敬老院裡可供養20位老人。

行政區劃

葛公鎮下轄葛公村、天井村、大源村、梅術村、悅民村、徽道村、橋聯村、留鋪村、大華村、聯塘村、蘭潭村、洪方村、同春村、永正村、仙寓山村、紅旗嶺村

特色資源

葛公鎮地域寬廣,資源豐富,境內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礦產:天井的輕鈣、蘭潭的釩礦、悅民的大理石很有開採價值,悅民的大理石已在開採當中,國風集團落戶葛公鎮的前期工作已準備就緒。葛公“徽道茶”外形內質俱佳、色澤味俱全,曾獲縣級茶葉評比優質獎,很受市場青睞,葛公還是祁紅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古徽道就是當時紅茶流入市場的必經之道,鎮區現有紅茶精製廠兩家,年產紅茶15萬擔。葛公豆腐更是色澤白嫩、綿軟可口,素有“西施豆腐”之稱,古有“青花白玉板,紅嘴綠鶯歌”就是指葛公豆腐,凡到葛公來過的人都對此讚不絕口,並帶上部分回家供親友品嘗。食用菌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強勢產業,葛公鎮已有300多萬棒。境內林業資源豐富,木材加工企業30多戶,“美信地板廠”是木材加工的龍頭企業。大華輪窯廠,服裝加工廠,潤庭米業有限公司,免燒磚廠成為葛公鎮的新興產業,潤庭米業2005年被評為市級龍頭企業。
葛公鎮葛公鎮
年降水為1560mm,小(一)型以上水庫四座,塘堰89座,總庫容達558萬m3,水資源豐富。

基礎設施

葛公鎮有學校15所,在校學生2732人,教師123人,其中初級中學1所。鎮衛生院有醫護人員33人,病床30張;各村均建有醫療室。有文化、廣播電視站;電影院電視差轉台。通自來水的村1個。汽車站1個。銀行、信用社2家。敬老院里可供養20位老人。

經濟發展

農業以稻、麥為主,油料茶葉棉花香菇等次之;主演農產品總量為:糧食5985噸,棉花25噸,油料664噸,糖料15噸,年末大牲畜存欄1451頭,豬肉產量818噸;農用機車23台(輛),機械總動力3500千瓦;有效排灌面積445公頃,占耕地面積50.5%;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6個,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11人。林業有鎮村林場5個,主要樹種有、杉、、槐和毛竹等。可養水面年產水產品46噸,主要水產品有等。鎮村和個體私人企業有193家,從業人員416人;年營業收入總額620萬元,淨利潤總額45萬元,實交稅金總額7萬元;主要生產和經營汽車和農機修配、糧油加工、制茶、客貨運輸、竹木加工、農資、百貨、醫藥磚瓦、土產等。集貿專業市場1個。2008年農業總產值(現價)2936萬元,其中農業1819萬元,林業188萬元,牧業905萬元,漁業24萬元。定產徵收農業稅51.6萬元。財政收入173萬元,其中預算內收入141萬元;財政支出180萬元,其中農業支出13萬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748萬元,其中居民儲蓄683萬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554萬元,其中農業貸款50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879元。
葛公鎮葛公鎮

徽道茶鄉

葛公鎮歷史悠久,知名度頗高,因東晉元帝時思想家兼煉丹術家葛洪(人們敬稱為“葛公”)棄官歸隱後“嘗”煤煉丹子留山,壇址尚存,去山裡許有鎮“而得名。
葛公鎮地處長江南岸白東至縣東部,東臨石台田鄉,南達洪方鄉,西接堯渡鎮,北通洋湖、高山,鎮區距縣城39公里,省道231線穿鎮而過,縣安慶經查橋、縣城通往祁門、黃山的必經之路。
葛公鎮總面積134.6平方公里,人口1.8萬,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適中,經濟經農為主,林、茶、糧兼作,擁有15萬畝山場,植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
久負盛名的徽道茶和葛公豆腐據說乾隆皇帝遊歷蘇州路經此地時曾親口品嘗,讚賞有加,由此客商絡繹不絕,葛公遂發展成為比鄰四鄉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農副產品集散地。
近幾年來,葛公鎮木竹加工業悄然興起,正大踏步向以發展林茶產品深加工的山區重鎮邁進。
洪方藝人的“十番鑼鼓”
1959年,東至縣洪方鄉盲藝人丁邦青用四弦琴演奏由《喜鵲登枝》、《蜻蜓點水》、《倒掛八哥》等曲牌組成的“十番鑼鼓”,在安慶地區文藝會演中獲獎。1993年,池州將“十番鑼鼓”重新記譜整理,組織排練,在第十一屆九華山廟會期間隆重演出。而今,十番鑼鼓不僅套用於戲劇、曲藝和鬧花燈的演奏之中,而且深入到民間的社祀、廟會、家庭紅白喜事和企業開張、工廠落成等喜慶活動之中,成為民眾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之一。
“十番鑼鼓敲起來,舞燈唱戲離不開,娶親嫁女鬧元宵,喜慶活動次次來,次次來,和諧生活樂開懷。”池州市城鄉民間文化娛樂活動蓬勃發展,鄉間“草台班子”劇團逐漸增多,農民藝術骨幹隊伍不斷壯大,給十番鑼鼓以展現風姿的機會。虎年新春,池州組織十番鑼鼓在城鄉各地歡歡喜喜鬧元宵。
池州十番鑼鼓又名“一枝香”,屬青陽腔系,基本上是曲牌體。其鑼鼓經有“長捶”、“坐捶”、“落捶”、“尖捶”、“拗捶”、“文三捶”、“文五捶”、“順三捶”、“三鞭馬”、“急急風”、“陰捶”、“扭絲”等十多種。
伴奏樂器以鑼鼓打擊樂為主,後期加入喇叭、嗩吶,其音響效果尤為鏗鏘、奔放、流暢、高昂。這項民間器樂曲,盛行於明清時期,多在元宵燈會中演奏,後來經過歷代高腔藝人的加工、改造、豐富,不僅保留了“其節以鼓,其調以喧”、“一人唱眾人和”的高腔特色,而且逐步突破了曲牌體的束縛,發展到“滾白、滾唱”,邊行邊奏,由曲牌體過渡到板腔體,並運用到目蓮戲演唱的伴奏之中。流傳在池州鄉間的主要曲牌有“浪淘沙”、“鷓鴣天”、“皂綠袍”、“四朝元”等52件,由銅鑼、皮鼓、脆鼓、大鈸、小鈸、嗩吶、橫笛、雲板等樂器配合演奏。全曲運用各種不同音色的打擊樂器,伴奏以嗩吶絲竹的優美旋律,細吹細打,優雅動聽。
徽道·徽商
徽道,江南人稱之為“池徽大路”。池即池州,徽是徽州(今屬黃山市),它是明、清時期南來北往的徽商販運商品的惟一通道。由於當時交通閉塞,物流不暢,商品轉運只能肩挑背扛,客觀條件迫使人們尋找捷徑,以縮短運輸時間、減少運輸費用;不僅如此,徽商在路途中要儘可能避免惡劣環境和強盜土匪等的侵害,以確保人身和財貨的安全。徽道由此應運而生。多少年來,旅人試圖探尋徽州古民居、古牌坊之外的重要載體------古徽道。然而,古徽道匍匐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之間,各種野生動物如野豬、刺蝟、山螞蟥、穿山甲、麂、獐、毒蛇繁育,株樹、楓香、石楠等古木參天,荊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自然環境相當惡劣,民間旅人的探尋夢想,終究未能如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藉助團隊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終於喚醒了這條沉睡數百年的故道,從而拂去歲月的塵封。
當年徽道的大致路線是:由徽州經祁門、石台、東至三縣交界的仙寓山櫸根嶺,過石台邊境進入東至境內的雞頭嶺,再走棘源在排篷的三建橋分道:一路過大蜈蚣嶺走洋湖,西可通東流縣城,北可從小路嘴、雁汊過渡到安慶或沿江上行至湖北武漢等地;一路經小蜈蚣嶺過葛公、蔡嶺,可達建德(今東至)縣城,再翻越縣城西的梅山通往江西九江。
徽道途經東至,呈現出多姿多彩、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
排篷,即今東至縣徽道村的雙篷,當年南來的徽商從這裡分道,北來的徽商在這裡結伴而行,是徽商往來貿易的中轉站。據雙篷《陳氏家譜》記載:“每日旅居排篷之客商,多達數百人之眾”。商旅雲集,此地可謂舉足輕重。
雙篷西北約100米的石刻群明確記錄當年修造古徽道的史實。該石刻群一排六通,計寬7.5米,單碑寬1.0米,高1.8—2.1米,厚0.15米。其中一通立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當時募修徽道的功德碑,其餘五通立於光緒十年(1884),記載“修造排篷至棘源十里募化錢銀名目”,建德、東流、貴池、祁門乃至湖北漢口等大小商號均有不等數目的捐助。從雙篷到棘源再到雞頭嶺,路程約17華里,是接通徽道的關鍵里程。該碑所記載的正是有關這段徽道的重要信息。
古徽道上,石板路沿途鋪設,每塊石板長1.2—1.5米,寬0.3—0.4米。石面上均勻地鏨刻粗放的平行紋路,或浮雕精美的花卉圖案。石板路上每隔3華里就有石亭橫跨古道,亭內設有石凳,兩側還有耳房,可供行人小憩或食宿,每座石亭內還有建亭時的碑記。
古徽道上,徽商將其主營的食鹽、木材、布匹、茶葉、文房四寶等販往沿江的九江、安慶、漢口等地,回程則收購沿江特產如桂魚、小乾魚、黃鱔、泥鰍以及東至盛產的植物油、生豬、糧食等銷往徽州山區。上了年紀的雙篷人,口述當年進出雙篷的徽商時,娓娓細數,情真意切。
古徽道上,精彩的遠不止以上所述。水井沿途開掘,有“玉泉”、“甘露”等雅稱。這些水井的口徑大約都在30厘米,並大多被淤實,沒被淤實的也僅有三至四尺深,井水隱約可見。據當地族譜記載,這些水井都是當年的徽商開挖,供客商行旅飲用的。雞頭嶺嶺腳的一通“輸山碑”,高0.83米,寬0.61米,厚0.15米,該碑立於清朝道光八年,是禁止在徽道兩側亂砍濫伐、防止水土流失的禁山碑,這應該是我國明清時期保護生態環境的物證了。徽道途經之地仙寓山,盛產弛名中外的“霧裡青”茶葉。300年前,“霧裡青”沿著古徽道輾轉江西、廣東內河流域到達廣州,最後登上“哥德堡號”商船,運往瑞典,成為歐洲貴族享用的珍品。1984年,考古學家在打撈“哥德堡號”時,發現密封包裝隨船沉在海底的“霧裡青”竟然還能飲用。300年後,“霧裡青”再次由重返中國的“哥德堡號”帶往歐洲,成就了一段傳世佳話。
更引人注目的是,徽道上新發現石拱橋14座,這14座石拱橋均建於明、清兩朝,且石刻文字記載詳實,年代有據可考,由洪興橋可見一斑。該橋位於安徽東至縣葛公鎮洪勝村民組北約100米處,為古徽道的重要橋涵之一。橋長9.07米,跨度3.85米,橋面寬3.6米,通高3.65米。單孔石拱,石拱頂部鑲嵌石刻一方,左右均為豎排雙列楷書陰刻小字,右曰“康熙三年季秋月辛卯日立”,左為“嘉慶二十四年季春月下浣日重修”,中為橫排單行篆體陽刻“洪興橋”三個大字。該橋的規格、形制與其他13座大同小異。康熙三年即1665年,該橋已歷經300餘年風雨,如今仍結構穩定,安穩如故。說明當時建橋技術之精湛,徽商投入之不菲。如果說,徽道是明清時期南北商貿往來的紐帶,那么,石拱橋則是這條紐帶上14顆璀璨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14座石拱橋中只有5座在古徽道上,其他9座只在徽道的近旁。不過,雙篷《陳氏家譜》和棘源《李氏宗譜》均詳細記載這些石拱橋的興建都與徽商密切相關。徽商萌生於唐代,明代中葉至清乾隆末年的300餘年間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經營行業、經營規模、還是活動範圍,都居全國商界之首。徽商在從事商業經營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豐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14座石拱橋就是徽商樂善好施、回報社會的代表作。清末,封建統治漸趨衰亡,課稅、捐輸日益加重,徽商不堪重負,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如此,徽道依舊發揮它應有的功用,徽商依舊永不停息地奔忙,一直到解放初期。
儘管徽道的神秘面紗尚未徹底揭開,但是,徽道成為探究歷史古蹟、尋訪交通淵源的處女地已為期不遠, 徽道為將來的旅遊開發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也近在眼前。徽商誠信為本、以義取勝的經營理念,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奉獻感恩、同心協作的團隊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去楷法。
仙寓山村
仙寓山村位於東至縣葛公鎮境內,東於石台,南於黃山相毗鄰,國土面積28平方公里。仙寓山為黃山余脈,海拔1375.7米,為東至縣最高峰,是縣內黃湓河的發源地。森林覆蓋率70%,生態植被保存完好。仙寓山村居民或聚集或散落在黃湓河源頭兩岸,青山綠水,粉牆黛瓦,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全村轄18個村民組、434戶,人口1696人。村內有皖南最大瀑布群,有古老的姚村,現存明。清古民居、手工油坊、茶肆。橫穿該鎮境內的231省道,東接黃山,南連景德鎮,西與京福高速花園裡出入口20公里,北距牯牛降30公里,231省道至仙寓山景區有直達水泥公路。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突出。村內有竹、木、茶、香菇、木耳等土特產,為無公害、無污染純天然綠色食品。
近年來,仙寓山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旅遊和特色產業。2006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南京客商對仙寓山進行旅遊開發。截止2008年底,景區共有二星級旅遊賓館1家,該賓館總面積1300平方米。不同檔次房間20餘間、39個床位。擁有一個容納120人同時就餐的餐廳,可召開40餘人的小型會議,客房非節假日入住率在50%左右,節假日為100%。另外全鎮還有“農家樂”十餘家。2008年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26800人,景區從業人員18人,間接從業人員126人,旅遊收入近80萬元。景區內有清澈見底的瑤池碧水,有水流四季不斷的東塢瀑布群和冰瀑奇觀,有俊秀的仙寓山山體和風格各異的峽谷風情,還有古徽道、古村落建築和隱蔽在山林的歷史遺蹟。仙寓山的自然旅遊資源具有雄、秀、奇、險等特點,且生態環境良好,空氣品質高,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是東塢瀑布群,有近百處瀑布,包括數個相連的多迭瀑和高達百米的單迭瀑,一年四季水流不斷,幽谷清泉、飛瀑碧波是亮點之一。還有水質純淨的低山平湖——瑤池,如明珠鑲嵌在山中,是湖濱休閒的勝地。金雞叫,石門開,仙寓山的瀑布清泉,漂流而下經金雞峽注入升金湖,全程3.5公里,一路青山碧水,怪石林立,美不勝收。皮筏順流而下,悠然自得。漂流沿線還有明代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鄭三俊故里、江南著名的同春茶號、金雞窠、青雲橋、康閣橋等景點,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
仙寓山村為葛公的重要產茶區,茶葉是傳統優勢產業,其生產歷史悠久;仙寓山高山野茶具有葉片厚實、口感清香、回味甘甜,耐沖泡等品質特點。近年來,仙寓山野茶通過自己極佳的口感在市場上贏得了眾多的讚譽。今年仙寓山村成立了仙潤茶葉合作社,培訓班不定期邀請市縣農業領導和專家教授進行現場指導並授課。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建立,使茶農在生產、供應和銷售等環節有了“娘家”和“靠山”。合作社通過開展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服務,既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擴大了對合作社成員的帶動效果,同時通過創立品牌,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了產品的銷路,最終達到共同增收致富的效果。
仙寓山村是集優美的自然生態和悠久的古文化於一體的古村落,以生產名優紅綠茶而馳名,這一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大山深處的美麗鄉村,歡迎您的光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