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景華

葉景華

葉景華:(1929年-),男,漢族,上海市人。出身於中醫世家。早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師從名醫丁濟萬,建國後又進修過現代醫學。主任醫師、上海市名老中醫。出身於中醫世家。上海市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四十多年,對外感熱病和內傷傷寒雜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景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29年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上海中醫學院
  • 代表作品:《葉景華醫技精選》
人生經歷,從醫成就,主要著作,科研成果,學術觀點,證治經驗,用藥特色,經驗驗方,從醫醫話,解毒法的運用,

人生經歷

曾任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副院長和中醫科主任、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餘年,特別是長期負責病房工作,有條件能系統觀察病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從醫成就

他注重醫德,關心病人,提出“當你自己患病的時候,當你的親人患病的時候,
你是怎樣要求醫務人員的?”作為一個醫生應以病人和患者家屬的心情來關心患者。在臨床工作中敢於創新,勇於實踐,對外感熱病和內傷疑難雜症的診治有獨特的見解和治法。在50年代以白頭翁治療原蟲性痢疾取得療效。對外感高熱,提出按辨證用汗、清、下、和4法,1日服藥2劑,每3小時服1次,病勢急重者多途徑給藥,除口服外並以中藥煎劑保留灌腸及外治法,如針刺、臍療等,以增強藥力,頓挫其病勢,爭取較快取得療效。對肺膿腫治療有研究,通過大量病例的實踐,總結出清熱解毒、祛痰排膿兩大治法,制訂出複方魚桔湯,在臨床上取得較好的療效。40多年來以中醫藥治療腎炎,取得了不少經驗,在80年代領導成立中醫腎病研究室,一方面進行臨床觀察,一方面開展實驗研究,對慢性腎炎的治療提出以益腎清利、活血祛風法,組成慢腎方,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提出以扶正解毒、化瘀泄濁利濕法,組成腎甲方和乙方,和外治腎衰酊,不僅在臨床上取得療效,並經動物實驗證實其效用和初步闡明其作用機理。上述二項的研究獲得了成果獎。他不斷總結經驗,歷年來撰寫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培養了一批中青年中醫,既能運用中醫辨證論治,又掌握現代醫學知識和常用檢查操作,能用中西兩法搶救危重病人。為了中藥在臨床上使用方便,研製了30餘種中成藥,如解熱合劑等,皆有好的療效。

主要著作

由於工作取得較多的成績,歷年來科室多次被評為先進科室,個人於1978年被評為上海市衛生先進工作者,1986年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1993年被評為有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並於1995年被上海市衛生局授於“上海市名中醫”稱號,1996年被聘為上海市繼承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指導老師,整理數十年的經驗,於1997年出版《葉景華醫技精選》一書。

科研成果

一、益腎清利、活血祛風為主治療慢性腎炎(110例療效觀察和實驗研究)
獲1993年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
二、以腎衰方為主結合外治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97例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
獲1996年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

學術觀點

一、葉景華主任醫師辨證論治五要。
他以辨證法觀點強調在臨床上運用辨證診治需“五要”。一要在證候錯綜複雜的情況下抓住主證,二要分清主次,把握虛實先後,三要在共性中找出共性,四要注意病變的階段性,五要全面考慮局部和整體情況。“五要”有助於辨證論治,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另外,根據多年來對不少病症的辨證體會,認為臨床辨證分型應分階段性,並能反映證型的輕重程度和轉變情況,同時辨證分型要和辨病相結合。
二、主張辨證論治和專方專藥相結合。
“證”是一種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出現的證候,往往不同的疾病可出現相同的證候,如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證候,但在每種病症有其一定的基本矛盾貫穿在疾病發展過程的始終,各種疾病雖然有時可出現相同的證候,但本質有不同,辨證論治是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專方專藥則針對疾病的基本矛盾,雖然辨證論治中有些方藥也包含著針對疾病的基本矛盾,但有的不能解決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證論治和專方專藥相結合,兼顧兩者的矛盾,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三、內治和外治相結合。
外治法是治療上的一種重要手段,中醫藥有不少外治方法,內治和外治相結合可以提高療效,臨床上不少內科病證除內服藥外,結合外治法,療效明顯提高,如風濕性關節炎局部關節紅腫疼痛,治以祛風清熱、活血通絡之劑內服外,並以金黃散外敷局部,關節腫痛較快得到緩解。
四、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各有所長和不足,將兩者的特長有機的結合起來,能較好的提高診治水平。中西醫結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為研究發展中醫藥服務,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當代中醫的重要任務。強調在臨床上巨觀與微觀相結合,能比較全面的認識疾病的本質,有利於確切地治療和取得巨觀的數據,更能說明中醫藥的療效,在臨床上診治有些疾病,僅憑巨觀是不夠的,如無症狀的蛋白尿,鏡檢血尿的診治,須結合微觀來診治。
五、抓住標本緩急。
他對五臟病症的治療,強調抓住標本緩急四字,即病變在發展階段,由於外邪侵入或由虛(功能失司)致實,如痰飲,水濕瀦留,瘀血阻滯等,應急則治標,以祛除邪實為主,適當照顧本虛;在邪勢衰退、病情趨緩解時,應緩則固本,以扶正調理為主,尚須兼顧祛邪。對六腑病症的治療,強調用理氣法和通下法,認為六腑病症多見實證,因外邪、食滯等因素使六腑通降功能失常,氣機郁滯而出現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根據辨證採取理氣法或通下法,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證治經驗

治療隱匿性腎小球腎炎以本虛為主,兼顧標實隱匿性腎小球腎炎或稱無症狀性蛋白尿和反覆發作性血尿,是臨床上常見病。由於臨床上無特殊症狀,不少患者往往不及時診治,以致病變遷延發展,部分病例發展至腎功能不全。但這些病例病程多數比較長,一部分患者因感受外邪而出現血尿,或由於過度勞累後感腰酸乏力而檢驗小便有蛋白或紅細胞。本病按中醫辨證多為本虛標實,少數病例無明顯虛證。虛證多表現為脾腎氣虛或腎陰虛,標實主要為濕熱阻滯或感外邪,治療宜標本兼顧。但有標實者應以祛邪為主,邪退後予以扶正調理。本病雖然症狀不明顯,但尿檢驗蛋白、紅細胞時多時少,不易於短期內消失,往往因勞累後或感受外邪後反覆增多。因此,治療本病平時須扶正調理,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並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及感受外邪等,以防病變反覆。
本病按中醫辨證以本虛為主,兼有標實(感受外邪或濕熱阻滯)。本虛有脾腎氣虛和腎陰不足兩大類。脾腎氣虛治以補氣健脾益腎。常用方藥:黨參15g白朮15g黃芪15g鹿含草30g金雀根30g楮實子10g懷牛膝10g仙靈脾15g甘草4g仙鶴草30g芡實30g。納呆,舌苔膩者,去參、芪等滋補之品,先以蒼朮、厚朴、枳殼、茯苓、米仁等化濕;口苦,舌苔黃者加黃柏、山梔以清熱;血尿多者加苧麻根、茜草根。腎陰不足者多有虛火內炎,治以滋陰清火。常用方藥:知母10g黃柏10g生地黃15g丹皮10g白茅根30g薺菜花30g旱蓮草30g鹿含草30g懷牛膝10g防己10g徐長卿15g地骨皮15g。血尿明顯者加小薊30g血餘炭6g土大黃30g;口乾苦,舌苔黃膩,濕熱蘊阻為主者去知母、生地黃,加蒼朮、山梔、茯苓。感受外邪有表證者,先以疏解外邪,待外邪解後再按上述方法治療。
本病臨床上無特殊症狀,中醫辨證有時也較困難,如仔細診察還是可以分辨出虛實情況的。本病需要比較長期治療,有些病人長期服湯劑不便者,可以丸劑緩圖之。如偏於脾腎氣虛者,可用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偏腎陰虛者,可用知柏八味丸;濕熱阻滯者,可用三妙丸;脾腎氣虛而易感冒者,可長期服玉屏風散。

用藥特色

一、黃連
黃連為清熱解毒的要藥,常用於以下幾類病症
⒈呼吸道感染:如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辨證屬熱證明顯者,配以魚腥草、黃芩;寒熱夾雜者,配以麻黃、半夏。呼吸道感染痰多者,配以桔梗、象貝母、米仁、冬瓜仁。
⒉胃腸道疾病:如胃炎,辨證屬熱證者,配以蒲公英、黃芩,寒熱夾雜者,配以乾薑、吳茱萸;腸炎、痢痰配以秦皮、葛根。
⒊心臟疾患:如心動過速,配以遠志、棗仁、五味子,心律不齊,配以丹參、太子參、甘草。
⒋神經官能症:失寐、胸悶、心煩等證,配鬱金、山梔、枳殼、肉桂、夜交藤等。
⒌糖尿病:口渴引飲、舌紅苔薄黃,配生地黃、天花粉。
用量:一般為3g,病重熱證明顯者可用至6~9g
用法:一般為煎劑,亦可研粉細末裝膠囊分次吞服。
二、鹿含草
鹿含草功能補腎強骨,祛風除濕,常用於急慢性腎炎和風濕性關節炎。腎炎的發病原因,與腎虛和感受風邪及濕邪有關,鹿含草的功能對此甚為適合。
⒈急性腎炎有上呼吸道感染者,配金銀花、連翹、荊芥。
⒉慢性腎炎、腰酸痛乏力、蛋白尿,配金雀根、徐長卿、黃芪、益母草。
⒊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腰酸痛,配防風、防己、威靈仙。
三、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功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慢性腎功能衰竭,前列腺增生。
⒈慢性腎功能衰竭本虛標實,本虛為陰陽氣血皆虛,標實為濕濁瘀毒蘊阻,用王不留行配以大黃、土茯苓、徐長卿以治腎衰標實證。
⒉前列腺增生:小便淋瀝不爽,配以穿山甲、肉桂、地鱉蟲,共研末吞服有效。

經驗驗方

柴芩蒿薇湯
組方:細柴胡10g黃芩10g青蒿15g白薇15g甘草4g山梔10g。
隨證加減:口苦,舌苔黃膩者,加厚朴6g黃連3g制半夏10g;惡寒甚而舌苔白膩者,加桂枝6g煨草果6g;口乾、舌紅少苔者,加地骨皮15g天花粉30g;病久氣短乏力多汗者,加太子參15g黃芪15g。
用法:每日1帖,煎2汁,分2次服,每隔3~4小時服1次。
功用:和解清化濕熱。由於濕熱之邪留戀少陽,樞機不和而寒熱往來。本方從小柴胡湯化裁而來,以細柴胡、黃芩和解清熱,佐以青蒿、白薇清熱涼血治午後潮熱,以山梔、甘草加強清熱之功。
葉景華葉景華
臨床套用:主治寒熱往來,發熱朝輕暮甚,汗出熱暫退,第二天寒熱又作,持續不解,大小便尚可,舌苔薄膩或薄黃,脈細數。一般用於熱性病後階段,用過抗生素等治療未能退熱者。

從醫醫話

翻閱各中醫雜誌,在臨床報導資料中,大多將一種疾病,根據辨證分為幾個不同的證型,總結其療效和診治規律。對此,有的學者持不同看法。葉師經多年臨床實踐,對辨證分型有如下體會。
(一)、辨證分型的歷史情況和現狀
辨證分型的歷史情況:辨證分型古代醫家早已提出,特別是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論述十分具體,後來各家又有不斷的發展充實。歷代各家對證型的分類一般有三種情況。
⒈將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分為各種證型。如張仲景《傷寒論》中將傷寒病變由表入里分為六個不同階段的六經辨證。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提出溫病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個證型。
⒉在疾病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中將各個病例的不同情況分析歸納為不同的證型。如《傷寒論》中太陽病又分麻黃湯證(表實證)、桂枝湯證(表虛證)、大青龍湯證(表寒里熱證),陽明病中又分白虎湯證(里熱證)、三承氣湯證(里實證)等。
⒊按疾病的病因病機不同而分不同的證型。如《素問·痹論》謂:“其氣風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又如《金匱要略》肺痿分虛寒證和虛熱證。
古代醫家這些辨證分型方法是從臨床實踐中概括總結出來的,是寶貴的經驗,至今在臨床上仍有指導意義。
辨證分型的現狀:目前各家報導的辨證分型大致亦如以上三種情況。
⒈按病變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分為不同證型。如杜氏等總結335例風濕肺熱病分為初期(邪在肺衛)、中期(邪熱由衛入氣或入營)、末期(恢復期),以相對固定方藥為主,進行辨證系列治療。
⒉在病變過程中,將不同階段中各個病例的不同情況歸納為不同的證型。如葉師治療急性腎炎122例分邪盛期和恢復期。邪盛期有外感症狀及浮腫,在此階段可分為風邪侵襲型(風熱和風寒)和濕熱阻滯型;恢復期外感症狀和浮腫漸消退,余邪未清而有正虛情況,分氣虛和陰虛兩個類型。
⒊按病因病機,或八綱,或臟腑辨證分型。如陳氏等報導外感高熱170例,分里熱外寒型,表里俱熱型、表里俱熱淫營型,這主要按八綱辨證分型。朱氏等報導辨證治療肝硬化腹水156例,分氣滯濕熱型、血瘀水停型、濕熱蘊結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這是按病因病機分型。蔣氏報導從肝論治胃脘痛經驗,分肝胃氣滯型、肝胃熱郁型、寒熱相雜型、脾胃虛寒型。這是按臟腑與八綱辨證結合的分型。
葉景華著作葉景華著作
近代辨證分型的種類不少,但概括可分為兩類:①對外感熱病大多以傷寒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結合分綱辨證作為依據來分證型。②對內傷雜病則大多以病因、臟腑、氣血和八綱辨證作為依據來分證型。從辨證分型的歷史情況和現狀來看,辨證分型對臨床上觀察療效、總結經驗是必要的。辨證分型是在臨床實踐中通過大量病例資料分析歸納為各個證型,這些證型概括了大多數病例的共性。每個病例的不同情況,則反映了個性。但是將大宗類似情況的病例集中起來便成為共性,成為一種證型。當然分型只能將大多數病例的共性歸納進去,部分病例的特殊情況不能歸納為一種證型。辨證分型便於探索辨證規律,使臨床診治有一定的規範,有利於學術交流,使初學者便於掌握,這對提高和發展中醫學有一定的意義。

解毒法的運用

隨著腎病臨床實踐的發展和現代病理機制研究的深入,已有醫家把毒邪致病學說引入腎病領域,不僅認識到毒邪是腎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認為“毒”在導致腎病發生髮展中有重要作用。同時腎病從毒論治,已成為現今醫家在腎病病因學及治療學研究中新的視點與熱點,茲根據葉景華在長期腎病的臨床研究經驗,闡述他對毒損腎臟的理論及在慢性腎臟病中解毒法的經驗。一、關於毒的論述:
葉景華著作葉景華著作
毒,指毒物、毒害、疫毒。在古代醫藥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義:
1)指病邪,《內經》中首先提出了寒毒、熱毒、濕毒、燥毒、大風疴毒等概念,後《諸病源候論》有關蠱毒、藥毒、飲食中毒及蛇獸毒和雜毒病諸候的記載,不僅豐富了致病毒邪的內涵,同時使有關病因學理論進一步發展。
2)指病因:毒邪是一種致病廣泛的因素,《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素問·刺法論》又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避其毒氣”的記載。
3)指病證:如瘡瘍之泛稱,如瘡毒、癰毒,如《傷寒雜病論》中有陰毒、陽毒為病的記錄,《金匱要略·百合狐惑病證治》說:“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4)指藥物,毒藥攻邪:出自《素問·藏氣法時論》。使用有毒的藥物以治病。毒藥有幾種含義:指藥物的特性,如乾薑偏熱,黃芩偏寒,升麻升提,蘇子降氣,就利用共特性以祛邪扶正;指藥物副作用,如常山能截瘧,但有引起嘔吐的副作用;指藥物毒性大的,如輕粉、藤黃等,使用時須嚴格掌握,防止中毒。
5)指治則:《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葉景華認為,現代中醫學家對毒邪學說也不斷地豐富和闡述,認為“毒”為邪氣(包括六淫、七情、痰飲、瘀血等)蓄積不能疏散,郁久頑惡,厚積超過常態而形成。毒作為致病因素毒邪有內外兩類:第一類是外毒,,從《內經》之“大風苛毒”,“五疫之毒”至《諸病源候論》之中的蠱毒、藥毒、蟲獸毒等,以及近代溫病提出的溫毒、疫毒致病的論述中不難看出,其所謂毒邪,是從外界直接感受的,為外來毒邪。第二類是內毒是指由內而生之毒主要是體內的病理產物。包括感受外邪日久不清而致體內久留成毒或被七情所傷,氣機失暢所致。
二、關於慢性腎臟病與毒的相互關係
近年來慢性腎臟病(CKD)的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美國腎臟病基金會(NKF)制定的CKD臨床實踐指南(K/DOQI)的基礎上,國際腎臟病學會提高腎臟病整體預後工作組(KDIGO)明確提出了CKD的定義腎臟損傷(腎臟結構或功能異常)≥3個月,伴或不伴有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腎臟病理學檢查異常或腎臟損傷(血、尿成分或影像學檢查異常);⑵GFR<60ml·min-1·1.73m-2≥3個月,有或無腎臟損傷證據。
葉景華葉景華
葉景華分析慢性腎臟病的發生髮展之因,之前有腎虛立論為多,之後以脾腎虧虛論治,近年由於瘀血阻滯而廣論活血化瘀,然而,詳析慢性腎臟病慢長的病程,或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如何成瘀成痰,又為何活血化瘀而病仍進展,其間當有其內在因素,而據每每在外感後病進,邪去後病緩觀之,當有毒入體並介導了人體經絡臟腑的變化,漸至成痰成瘀,並反覆損傷臟腑。終使病情循環往復,遷延難愈。腎臟由腎小球組成,全身血液流經之處,泄濁而留精之所,從利濕之法可得出,但凡利濕,均需時日,非一日而就,或可看作經腎之邪不易輕去,腎系小球留濕成毒當是宜事?在這基礎上,葉景華提出容解毒法於目前有提出“慢性腎臟病(CKD)最佳化療法”之中,達到彌膜清障、排毒逆轉的目標。
三、關於解毒在慢性腎臟病中的運用
目前,由於中西醫在這一領域的全面合作,已經對此病不僅在發病機理研究方面,還是在診斷治療方面的探討,似乎都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結合。目前提出“慢性腎臟病(CKD)最佳化療法”就是以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診治;保護殘存腎功能,修復損害組織,清除複合物,提高腎小球濾過率;重視原發病和併發症治療,中醫藥早期介入;為原則,通過以下四個結合:中醫和西醫結合(中藥—西藥—給藥途徑—給藥周期協同結合); 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相結合(腎區—腸道—皮膚—物理單元治療—全身給藥口服—輸液協同結合);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的結合(中藥標本兼治,西藥激素、類激素、細胞毒藥物控制和合理套用);飲食和血壓控制相結合(飲食療法—鞏固期間血壓控制—感染預防),達到以免疫平衡、強化修復的目的。
葉景華提出在治療方面:
早期或急性感染期,邪在體表,則要以透為,主宜透邪排毒;中期或邪實正未虛期,宜通腑排毒或清利解毒:邪熱蘊阻血分引起各種出血斑疹時宜化瘀解毒;邪在下焦,引起濕濁阻滯成毒期宜化濕解毒;
而病程長久正虛期,宜扶正解毒滋陰解毒。
葉景華為此在各名方大全中收集了100含有“毒”字的處方,分析後發現其中有解毒、消毒、袪毒、散毒、等等不同描述,而用得最多的是解毒、消毒。其100張處方的適應症狀,大都運用於熱毒之徵,分析歸納後發現常用的是:甘草、三黃、大黃、銀花、黃連、山梔、玄參、生地、赤芍、大力子、天花粉、柴胡、升麻、木通、荊芥、葛根等。
另清熱解毒的實驗研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抗消炎的作用;抗內毒素的作用;抗自由基的作用;抗炎性細胞因子(如腫廇壞子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這些主要是減輕對重要器官的損傷
葉景華葉景華
葉景華經過多年的臨床分析得出,清熱解毒不僅對於慢性尿感重用清解之品,症狀有明顯好轉。且在非感染性疾病中運用也十分廣泛,能保護組織細胞的作用,如黃連解毒湯治療糖尿病,能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總之雖然清熱解毒以祛邪為主,但有扶正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