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漢語詞語)

萬歲(漢語詞語)

“萬歲”本意有永遠存在之意,本為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辭。今也用為祝頌詞,表達極其讚賞的感情用語口號。在中國封建社會裡,“萬歲”一詞是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歲
  • 法文:Vive
  • 朝鮮語:만세
  • 日語:萬歳(banzai)
釋義,外文解釋,中文解釋,相關解釋,時代變遷,

釋義

外文解釋

日語:Banzai,
和諧萬歲和諧萬歲
英語:long live....(國王萬歲:long live the king!)
意語、西語:viva!
俄語:ура!(即我們常說的“烏拉!”)
英文、Viva拉丁文:,讀['vIva]
法文:Vive
朝鮮語:만세,讀man sei(滿賽)

中文解釋

萬歲:wàn suì。
(1)“萬歲”本為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辭。《事物紀原》卷一:“戰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諼孟嘗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蓋七國時,眾所喜慶於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見於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
(2)今也用為祝頌詞,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3)在中國封建社會裡,臣子口中的“萬歲爺”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誰也不敢將自己與“萬歲”聯繫起來,就連明朝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賢,雖然從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歲”自居,但除了皇帝之外,太后也稱萬歲。
(4)先秦時代,萬歲表示上天的別稱,即永恆存在的萬能之天。軍隊得勝歸來,振臂高呼萬歲,表達對上天的讚美,以示有上天支持,戰無不勝。
“萬歲”一詞究竟在何時歸帝王專用呢?史學界意見並不一致。一種意見認為,漢高祖劉邦臨朝時,“殿上群臣皆呼萬歲”。一種意見認為,屬於皇帝的“萬歲”,始於漢武帝時。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漢朝在皇帝以外也有使用“萬歲”的情況。如漢朝禮儀規定,對皇太子亦可稱萬歲。當時皇族中還有以“萬歲”為名的,漢和帝的弟弟就叫“劉萬歲”。從漢到唐,對人臣稱“萬歲”的事例,也是不絕於書,不勝枚舉。到了宋朝,“萬歲”之稱人臣才決不可染指。北宋大將曹利用的從子曹訥,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吁萬歲”,被人告發,杖責而死。可見,到宋朝,除了皇帝,絕對不允許任何人稱萬歲。
皇帝 萬歲皇帝 萬歲
至於“萬萬歲”的來歷,則來自一個故事。相傳武則天稱帝後,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括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后都不滿意,直覺得掃興。這時,有位慣於奉承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后興高采烈,推為傑作。從此,“萬萬歲”一詞便流傳於朝野之上了。

相關解釋

1、[banzai;long live]:千秋萬代,永遠存在(祝頌的話)
皆呼萬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民稱萬歲。——《戰國策·齊策四》
2、[Your Majesty;emperor]: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
東周列國志》第二回:“台中走出一群宮人攔住道:‘此花乃萬歲栽種與褒娘娘不時賞玩,休得毀壞,得罪不小!’”
1、萬年;萬代。
莊子·齊物論》:“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
《史記·田叔列傳》:“故范蠡之去越,辭不受官位,名傳後世,萬歲不忘,豈可及哉!”
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萬歲持之護天子,得君亂絲與君理。”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少陵)似已預識二人之必傳千秋萬歲者。”
2、祝頌之詞。意為千秋萬世,永遠存在。
戰國策·齊策四》:“﹝馮諼﹞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蘇軾《九馬圖贊》:“牧者萬歲,繪者惟霸,甫為作誦,偉哉九馬。”
清 趙翼 《陔餘叢考·萬歲》:“葢古人飲酒必上壽稱慶曰萬歲,其始上下通用為慶賀之詞,猶俗所云萬福萬幸之類耳。因殿陛之間用之,後乃遂為至尊之專稱,而民間口語相沿未改,故唐末猶有以為慶賀者,久之遂莫敢用也。”
毛澤東《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我們的偉大的祖國萬歲!”
3、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專稱。
京劇《楊門女將》第三場:“快請萬歲早臨朝。
4、帝王死之諱稱。
戰國策·楚策一》:“﹝楚王﹞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
《史記·高祖本紀》:“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劉肅《大唐新語·匡贊》:“安有陛下萬歲之後,魏王持國執權,為天子而肯殺其愛子,傳國晉王者乎?”
金瓶梅詞話》第一回:“夫人哭曰:‘陛下萬歲後,妾母子何所託?’”
5、漢宮殿名。
三輔黃圖·未央宮》:“又有殿閣三十有二,有壽成、萬歲……等殿。”

時代變遷

西周春秋
在西周、春秋時,“萬年無疆”、“眉壽無疆”等是人們常用的頌詞和祝福語。《詩經·豳風·七月》有“臍彼公堂,稱彼篁觥,萬壽無疆”之句,它描寫人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後,舉行歡慶儀式的場面。這裡的“萬壽無疆”,是人們舉杯痛飲時發出的歡呼語。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這類文字,它並不是對天子的讚頌,而是一種行文款式,凡鑄鼎者皆可用。如“唯黃孫子系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享”。表示的只是傳之子孫後代,永遠私有之意。而“萬歲”一詞,是這些頌詞、祝福語的發展和簡化。
戰國初漢
從戰國到漢初,“萬歲”一詞頻繁地出現在人們口中,記載在歷史文獻中。《戰國策·齊策》記載益嘗君遣門下食客馮援,前往封邑薛(今山東滕州南)收取債息。馮接到薛後“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但有些貧民實在無力還息,馮援便自作主張,“因燒其券,民稱萬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藺相如奉和氏之壁人秦,“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可見此時的“萬歲”,只是一種歡呼語。這一時期,“萬歲”還有另一種意思,即作為“死”的諱稱。如《戰國策·楚策》載,楚王游雲夢仰天而笑日:“寡人萬歲千秋後,誰與樂此矣?”《史記·高祖本紀》:“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這裡“萬歲”的意思,與《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曹操所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萬年”是一樣的。而皇帝被稱為“萬歲”,是始於漢武帝時的。漢武帝獨尊儒術,“萬歲”也被儒家定於皇帝一人。稽諸史籍,《史記·封禪書》載:“三月,(漢武帝)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漢書·武帝紀》載,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呼萬歲者三,是誰呼的?苟悅注曰:“萬歲,山神稱之也。”十五年後,即大始三年二月,漢武帝又稱自己“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稱萬歲”。自此,“萬歲”成為皇帝的專用稱呼。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自稱“萬歲”。至漢武帝時,隨著儒家的被皇帝定於一尊,“萬歲”也被儒家定於皇帝一人;從此,它成了最高封建統治者的代名詞。稽諸史籍,這是漢武帝精心炮製的彌天大謊的產物。史載: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看吧,漢武帝登上了嵩山之巔,吏卒都聽到了向他三次大呼“萬歲”的聲音。誰呼的?荀悅注曰:“萬歲,山神之稱也。”原來,是神靈在向漢武帝高呼“萬歲”,以致敬禮;而且,漢武帝向神靈致意還禮,無不答應,也就是所謂“登禮罔不答”。真是活龍活現!漢武帝為了進一步神化君權以強化封建專制而編造的“鹹聞呼萬歲者三”的神話,成了後世臣民給皇帝拜恩慶賀時三呼“萬歲”——並雅稱“山呼”的不典之典。
萬歲萬歲
十五年後,也就是太始三年三月,漢武帝在撒謊的道路上又高升一步,聲稱“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稱萬歲。”這一回,說得更神了:山東的芝罘山,整座山都喊他“萬歲“。這樣以來,就勢必構成這條邏輯:神靈、石頭都喊皇帝“萬歲”,臣民百姓既比神靈要矮一頭,又比無知的石頭畢竟要高一頭,不向皇帝高喊“萬歲”,顯然是不行的。於是,從此以降,封建帝王的寶座前,“萬歲”之聲不絕於耳。不言自明,從此“萬歲”這個甜膩的字眼,也就只配皇帝一人獨享,如果他人用之,就是僭越、謀逆、大不敬。聊舉一例:史載後漢大將軍竇憲,“威震天下,……會帝西祠園陵,召憲與車駕會長安。及憲至,尚書以下議欲望拜之,伏稱萬歲。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諂,下交不黷,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議者皆漸而止。”看來,這位尚書的腦殼裡恐怕漿糊不少,而韓棱的頭腦還是清醒的;如果竇憲真的對“萬歲”一詞甘之若飴,即使僥倖腦袋仍按在按在自己的肩膀上,也非要吃盡苦頭不可的。
“萬歲”一詞其實沒有被漢代皇帝“獨享”,諸多說法多為後人演義。到了隋朝仍有布衣叫“萬歲”者,如“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因為“萬歲”一詞是當時的時髦語,民間遇到慶賀之事時,人呼“萬歲”是常事,這與當時民間跳“萬”舞有關係。到了宋朝,才真正皇帝專用,不許稱他人為“萬歲”。
漢武帝後,封建統治者在“萬歲”上玩的花樣,真是五花八門:皇帝自封自己的生日為“萬壽節”,皇帝的老婆、兒子、閨女之流,降一等如法炮製,美其名日“千壽節”,每逢此節,鬧得沸沸湯揚,窮奢極侈。尤其兩個女統治者,更是別出心裁。一個是武則天。她像翻賬本那樣隨便地多次改元,以“天冊萬歲”自居。在公元六九六豐的一年中,年號迭更,一日“萬歲通天”,一日“萬歲登封”。在年號上冠以“萬歲”二字,真是一大發明。另一個是穢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她的尊號已經是長長一大串,有個馬屁精竟上奏本,建議把“萬壽無疆”四個大字也擺進去。這實在也是前無古人。如果“老佛爺”地下有知,大概還在據此為傲吧?
還有一個封建統治者,雖是男人,但卻曾被魯迅譏刺為“半個女人”;此人就是人所不齒的明朝太監魏忠賢。他大權獨攬,虐焰熏天,在全國遍建生祠,要人稱他為九千歲。僅從薊州的生祠來看,魏忠賢的“金像用冕旒,凡疏詞一如頌聖,稱以堯天舜德,至聖至神。而閣臣輒以驕語褒答。運泰迎忠賢像,五拜、三稽首,……詣像前祝稱:某事賴九千歲扶植。”九千歲比萬歲,雖然少了一千歲,但也算得上準“萬歲”了。這不禁使人想起魯迅的名言:“愈是無聊賴,沒出息的角色,愈想長壽,想不朽”,而實際上,無論是慈禧太后還是魏忠賢,借用魯迅的話來說,“還不如一個屁的臭得長久”!
“萬歲”既與最高封建統治者劃上等號,老百姓必須在頂禮膜拜時呼喊,否則當然就是大不敬。但是在包括唐律、明律、清律那樣嚴密的封建法典中,並沒有把皇帝即“萬歲”、臣民必須“山呼萬歲”、以及不呼“萬歲”、懷疑或反對“萬歲”,即以大不敬罪論處的條文。而在實際上,皇帝即“萬歲”,人們必須無限尊崇、呼喊,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卻成了天經地義的準則。這就是不成文法;而無數事實證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厲害百倍。當時的老百姓也並非沒有軋出此中的苗頭;在民間戲文中,動輒一開口就是“尊我主,萬歲爺……”,甚至供上一塊“當今皇上萬歲萬萬歲”的牌位,以表示自己對皇帝的耿耿忠心,就是明證。
但是,正如清人張符驤在詩中所說的那樣,“未必愚民真供佛,官家面上費莊嚴。”因此也還有例外的情形。據清人趙翼考證,古代作為慶賀時歡呼的“萬歲”詞義,“民間口語相沿未改,故唐末猶有以為慶賀者,久之遂莫敢用也。”就國勢積弱的北宋來說,史載“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發聲,即市人群兒環呼曰大熟,如是達旦,……廣南則呼萬歲。”“廣南……呼舅為官,姑為家,……女婿作駙馬,皆中州所不敢言。而歲除爆竹,軍民環聚,大呼萬歲,尤可駭者。”
其實,有何“可駭”?在廣南那樣遠離封建統治中心的窮鄉僻壤間,在人們的心目中,“萬歲爺”是“天高皇帝遠”,未見得那么神聖、可親或可怕。因此,且不妨與皇帝來個平起平坐,把自己的女婿也稱作駙馬;至於這些駙馬是否也可稱自己的岳父大人為“萬歲”?史缺有間,不得而知。事實上,在後周、隋、唐時的民間,老百姓的名字,仍偶有稱李萬歲、史萬歲、刁萬歲的;推其意,可能類似近代人給小孩取名長庚之類,意在祝福其長命百歲。至於在除夕之夜,爆竹聲中,人們歡樂非凡,“大呼萬歲”,更無足駭;這不過是先秦時期古俗的殘存而已。孔夫子謂“禮失求諸野”,信然。
漢武帝之後,“萬歲”就不能隨便叫了。
從戰國到漢武帝之前,“萬歲”的字眼儘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現,但其用意,可分為兩類,大體上仍與古法相同。
其一,是說死期。如:楚王游雲夢仰天而笑曰:“寡人萬歲千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大王萬歲千秋後,臣願以身抵黃泉驅螻蟻。”劉邦定都關中後,曾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戚姬子如意為趙王,高祖憂萬歲之後不全也。”又,“萬歲之期,近慎朝暮。”顏師古注謂:“萬歲之期,謂死也。”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說“萬歲千秋”也好,還是安陵君拍馬有術所說的“大王萬歲千秋後”也好,以及劉邦在深情眷戀故鄉和為小兒子趙王憂心忡忡不同場合所說的“萬歲後”,都是表明死後。這跟普通人稱死,只能說卒、逝、謝世、蚤世、不諱、不祿隕命捐館舍棄堂帳啟手足之類比較起來,雖然顯得有點特別,但與後來被神聖化了的“萬歲”詞意,畢竟還是大相逕庭的。
其二,是表示歡呼,與俄語中的“烏拉”頗相近。請看事實:藺相如手捧稀世珍寶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孟嘗君的門客馮歡焚券契的故事,是膾炙人口的。史載:馮歡至薛後,“使吏招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因燒其券,民稱萬歲。”田單為了麻痹燕軍,“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紀信為陷入項羽大軍重重包圍中的劉邦定計,跑到楚軍中撒謊說:“‘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萬歲。”陸賈遵劉邦之命著成《新語》,“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漢九年,未央宮建成,劉邦“大朝佇候,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扈,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置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凡此皆充分表明,從戰國到漢初,人們雖常呼“萬歲”,卻並非專對帝王而呼;但有開心事,即作此歡呼,亦不過如此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