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工藝美術產業博覽園

華夏工藝美術產業博覽園

華夏工藝美術產業博覽園位於歷史悠久的江南名城常州市新北區的薛家鎮。江蘇省重點扶持的工藝美術產業園區,常州市“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文化產業項目。曾獲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經貿委分別授予“江蘇工藝美術產業園區”和“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稱號,“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常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AA級旅遊景區”。吸引了來自黑龍江、遼寧江西、雲南等地的近30家工美企業及工美師工作室入駐。

基本介紹

簡介,園區特色,園區產業類別,亂針繡,蘇繡,雙面繡,雲錦,留青竹刻,象牙雕刻,木雕,玉雕,根雕,紅木淺刻,雕塑,書法,國畫,油畫,烙畫,麥稈畫,岩彩畫,泥皮畫,郵票貼畫,琉璃,瑪瑙,梳篦,檀香扇,奇石,樹化玉,陶藝,瓷器,紫砂壺,明清家具,藝術砂岩雕塑飾品,金壇刻紙,工藝鐘,山核桃工藝品,微型盆景,園區發展與規劃,一期,二期,三期,園區熱點推薦藝術大師,張大林,徐秉言,蕭劍波,許晉初,狄靜,孫燕雲,李鳳強,陳桂方,單銀娣,潘細琴,黃洪德,金松群,

簡介

華夏工藝美術產業博覽園位於歷史悠久的江南名城常州市新北區的薛家鎮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充 分利用常州區域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建設了江蘇華夏工藝美術產業博覽園(以下簡稱“華夏藝博園”)。華夏藝博園不但挖掘本地區曾經輝煌的江南特色傳統工藝,還將索取全國多樣化的民間文化資源,促進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新發展。 華夏藝博園規劃分三期建設開發。一期投資建造四幢工美展銷大樓、十套別墅組成的大師村、中心廣場、中心公園、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總計約5萬平方米的行銷展示場所。實行對入駐單位到2011年6月30日前免收租金,提供公共保全、保潔服務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目前,已有兩幢工美展銷大樓全面啟動營業,共吸引了來自黑龍江、遼寧江西、雲南等地的近30家工美企業及工美師工作室入駐,匯集了亂針銹、留青竹刻梳篦等30多個工藝美術門類,形成了1萬多平方米的展銷場所,共接待了參觀、旅遊團隊近萬人次。
華夏藝博園華夏藝博園
華夏藝博園將按照“產業集聚、創意研發、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文化旅遊”的總體要求,傾力打造一流的文化產業特色園區,力爭把華夏藝博園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知名的文化產業園區,實現經濟建設與文化發展並駕齊驅,相得益彰,為建設文化常州,提升常州文化軟實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園區特色

華夏藝博園的建設由政府為主導:先期投入2.5億元,建造了4棟大樓、10套別墅,總計5萬平方米的 園區用房,實行3年免收租金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集聚資源,推進園區建設。目前整個園區4.2平方公里的整體規劃已經完成。 華夏藝博園的主體是企業:正式開園前,已有15家工美企業入駐生產,在開園儀式上,又有43家工美企業簽訂了入駐意向,其中包括福建美誠達雕塑實業公司,該公司董事長、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李鳳強,曾為天寧寶塔製作木雕《龍華三會》。
華夏藝博園企業都是創意企業,它的特色就是把工藝與產業相結合,展示的成品是藝術品,而生產的過程同樣可以展示給公眾,這同樣是一個賞心悅目的過程。新進駐常州市悲鴻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占據”了一號工美樓的三樓1800平方米的“地盤”,在這裡陳列著烙畫家汪鶴鳴的烙畫作品、宜興徐悲鴻畫院、常州畫院、常州龍城書畫院的畫師的作品,最具影響的是中國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家、中國教育電視台花鳥畫講座客座教授張大林的花鳥畫作品,畫家劉偉光的油畫作品等1000餘件,儼然是個“體量”很大的美術館,但這些作品同時又都是商品。而陳列室周圍為畫師們準備的工作室,又使這裡成為一個原創藝術的基地。
華夏藝博園是一個工美人才培養基地。首個入駐基地的常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目前已經在免費培訓一批當地的“繡娘”。所長楊純說,工藝美術行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規模小,前店後作坊,影響力太低。蘇州號稱十萬繡娘,而我們常州從事亂針繡藝術的只有幾百人,要形成產業化,企業必須大力培養這方面的人才。當前亮相的還只是藝博園的一期,今後,還將在二期工程中建造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築群,形成以地方小吃、酒吧、茶室、休閒娛樂為主要業態的特色商業街區。在占地343畝的三期工程中打造鳳凰湖特色風景旅遊區。
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作品《田園豐收圖》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作品《田園豐收圖》

園區產業類別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領域廣闊,門類紛繁,形態豐富,技藝精湛。按工藝美術的功能價值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按工藝美術的歷史形態可分為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按工藝美術材料和製作工藝一般又可分為雕塑工藝、鍛冶工藝、燒造工藝、木作工藝、髹飾工藝、織染工藝、編扎工藝、畫繪工藝、剪刻工藝等種類。
華夏藝博園自開園以來,不僅常州本地傳統工藝美術梳篦亂針繡留青竹刻等知名精品悉數入園,而且省內如南京蘇州揚州等市,省外如上海江西遼寧等地的工藝美術品也源源進駐。如今,藝博園已初步形成織繡雕塑、編織、金屬、陶瓷、畫繪、石藝、木作等八大種類、數十個品種的規模,可謂琳琅滿目、洋洋大觀。本期擇其精要,刊錄於下,以便讀者。

亂針繡

常州亂針繡藝術由楊守玉創立於二十世紀30年代初,是對中國幾千年傳統刺繡進行大膽革新的結晶。
亂針繡打破了傳統“排比其針,密接其線”的平面框架,將畫理與繡理結合,以針代筆,以線代色,用縱橫交叉的線條組織來表現各類物體的光色透視效果。獨特的絲線調色效果使作品超越了油畫固有的立體觀感,用奇妙針法製作的亂針繡作品,特別適合表現各類肖像、動物、風景等題材。亂針繡作為中國諸多繡種中的一支奇葩,曾被我國藝術大師劉海粟譽為“奪蘇繡湘繡之先聲,登刺繡藝術之高峰”。
亂針繡作品《江南水鄉》亂針繡作品《江南水鄉》

蘇繡

蘇繡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關於蘇繡製作的記載。清代更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部出自蘇繡藝人之手。蘇繡在我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粵繡湘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蘇繡作品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繡技具有“、齊、和、光、順、勻”的特點。 藝術特色被總結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
蘇繡《蘇繡山水》蘇繡《蘇繡山水》

雙面繡

雙面繡,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是刺繡傳統針法之一,又名“兩面光”。雙面繡在我國北宋時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解放後經蘇州刺繡藝人的鑽研改進,得到很大發展。雙面繡產品,多作為國家的禮展品,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讚揚。

雲錦

雲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是南京工藝“三寶”之首。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組合,表示豪華貴重的絲帛,在古代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穿得起。雲錦配色多達十八種,運用 “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於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故稱“雲錦”。

留青竹刻

我國的留青竹刻技藝起源於唐代,與書畫藝術結緣始於。常州留青竹刻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並早已取得卓越的成就。近現代湧現了以徐素白、白士風為代表的兩大流派群體。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種,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作為雕刻圖紋,然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層,故又名“皮雕”。留青竹刻的竹材選用深山的冬竹,經防霉防蛀工藝處理,成品底面光潤。竹筠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黃;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充分利用這種質地和色澤變化差異,採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層次,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效果。明晦濃淡,因景而施。留青竹刻產品有臂擱、書鎮、筆筒、台屏和案頭小品等。
留青竹刻《筆筒》留青竹刻《筆筒》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為材料的雕刻工藝及其成品。牙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一門民間工藝美術。牙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與寶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而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
象牙扇象牙扇

木雕

木雕,是在木材上雕刻出各種造型的藝術品。木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唐宋時期,木雕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我國已形成以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福建龍巖木雕、廣東金漆木雕為代表的“四大木雕”流派。東陽木雕為江浙,特別是江南一帶的代表,常州的木雕亦屬這一流派。

玉雕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時期,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玉石歷來被人們當作珍寶。在中國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誌和君子風範的象徵。玉石的種類眾多,有白玉、黃玉、碧玉、翡翠、瑪瑙、綠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經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稱為玉雕。工藝師在製作過程中,根據不同玉料的天然顏色和自然形狀,經過精心設計,反覆琢磨,才能把玉石雕製成精美的工藝品。玉雕的品種繁多,大到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作品,小到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作品。

根雕

根雕,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以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和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正所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說在根雕創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

紅木淺刻

紅木淺刻,是以紅木為原料,以淺刻技法進行刻制的木雕工藝美術品。淺刻是雕刻中的一種基本技法,即用刀具在特備的材料上鐫刻凹槽線條描繪形象,原理類似於金石中的陰刻。據考證,淺刻形成一種完整的藝術形式,大約在東漢時期,唐代發展最快。紅木製作的工藝品經傳統工藝油漆後,成為光亮的深紫紅色,經雕刻露出特有紅質的本色,淡於漆面,天然光澤。正是這種因色調深淺而形成的自然差異,既有對比,又和諧統一,營造出不同與其它材料淺刻的藝術效果。
紅木淺刻《麻姑獻壽》紅木淺刻《麻姑獻壽》

雕塑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玻璃鋼、砂岩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圓雕、浮雕和透雕是其基本形式。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

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門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它是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係密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後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國畫

國畫,又稱“中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它是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題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為工筆寫意兩種,富於傳統特色。中國畫強調 “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製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作品《三友圖》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作品《三友圖》

油畫

600年前起源於歐洲,大約於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乾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髒,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油畫是宗教的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現存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也是油畫作品。絕大部分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顏料和創作方式製作的。

烙畫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又名“火筆畫”、“燙畫”,是古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後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的幾大派系。烙畫用一種特製的鐵筆,在扇骨、梳篦、木製家具等材料上面烙製成的工藝畫。烙畫之前僅限於在木質材料上烙繪,畫面上自然產生不平地肌理變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現代大膽採用宣紙、絲絹等材質,豐富了烙畫這門藝術形式。

麥稈畫

麥稈畫,又叫 “麥秸畫”,其工藝源於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歷史已有上千年,後經歷代傳播,成為一種完善的藝術形式。麥稈畫是民間純手工藝技術,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經過剪、切、刻、烙、貼等工序,生動地表現出天地風雨、花鳥蟲魚、人物風景、花卉動物等。因其出色的工藝價值和表現技巧,文化部將其正式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麥稈畫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又極富現代裝飾性和欣賞性,能體現和展示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精巧技藝和聰明才智,受到國內外友人的廣泛讚譽。 景泰藍掐絲畫 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將景泰藍工藝製作成畫又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景泰藍掐絲工藝畫採用傳統純手工掐絲工藝,在金屬材料底面上構制畫面,運用青銅和瓷器工藝,溶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畫面主色調與底色採用現代新技術及配色技巧,畫面清晰、新穎,色彩豐富、艷麗,在底色映襯下,主題圖案更顯突出,寓意更為深刻,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岩彩畫

也稱重彩畫,起源於原始摩崖壁畫,是寫意水墨之前的主流繪畫,後來的帛畫和壁畫中都刻意看到岩彩的表現。“岩彩”一詞,是近年來在以天然礦物為主要媒材繪製藝術品的畫家群體中,從材質的角度出發作出的學術命名,提出了中國岩彩畫的新概念。它是區別於中國水墨、工筆、西洋油畫、水彩、水粉等其它繪畫類別的一種東方式繪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長河中,色彩原本就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使用礦物質顏料作畫的方式,在歷史上更曾處於主導性的位置。

泥皮畫

泥皮畫,也叫泥皮壁畫。通俗來講就是將古代壁畫以複製、創作的形式,做成有畫框的畫,讓人們在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數千年之久古代壁畫的獨特魅力。泥皮壁畫由於形態介質的差異,較之於紙、絹等柔弱介質,有著更加厚重、大氣的獨特韻味。作品多取材於莫高窟、永樂宮、青龍寺的壁畫。多以青綠、土紅色、灰白為底色,用青、綠、赭、白等色敷彩,色調或熱烈厚重或清新雅致,有些作品採用了古代壁畫中堆金瀝粉的方法,在統一中求得變化,避免了單調平板。壁畫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對社會、宗教、建築、美術等方面都有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

郵票貼畫

郵票貼畫,即利用各種郵票剪貼造型的民間手工藝畫種,系近現代的創新藝術品。起初僅是集郵愛好者的收藏需要和自我欣賞,在集郵時將重複多餘的郵票,視其圖案和色彩,根據自己的藝術審美,剪貼和鏤刻。後又發展到按照白描在絹綢織物上組貼,底板逐漸考究,剪裁的花色也逐漸增多,有曲有直、有方有圓、有稜有角,式樣繽紛,變化多端。大的可作為書籤、賀卡的裝飾圖案,愛好者視之為珍寶。 水晶 水晶是大自然的產物,它生於地下形成過程需要上億年的時間。水晶的主要元素是二氧化矽,矽是占地球地殼組成成分65%以上的最主要礦物。水晶的硬度介於玻璃和鑽石之間,其中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所以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在風水學上,水晶有“風水石”之稱,因為天然水晶凝聚千億萬年天地靈氣,在由地殼的各種大自然元素沉澱,再經過難以數計的歲月粹煉,形成各式各樣的水晶。每種水晶都代表著不同的能量頻率,並且產生不同的磁場與功能。現代利用水晶的獨特性質,已被開發出各種使用功能,如存儲資料、傳遞訊息、能量轉換等等。

琉璃

琉璃是指用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為原料,用水晶脫蠟鑄造法高溫燒結而成的藝術作品。這個過程需經過數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敗或瑕疵。中國琉璃是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的精緻、細膩、含蓄體現,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會。它的使用已有246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一直是皇室專用,對使用者有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所以民間很少見。傳說中最早的財神聚寶盆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認為是聚財聚福的財神信物。
琉璃雙龍瓶琉璃雙龍瓶

瑪瑙

瑪瑙的歷史十分遙遠,大約在一億年以前,地下岩漿由於地殼的變動而大量噴出,熔岩冷卻時,蒸氣
和其他氣體形成氣泡。氣泡在岩石凍結時被封起而形成許多洞孔。很久以後,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矽的溶液凝結成矽膠。含鐵岩石的可熔成份進入矽膠,最後二氧化矽結晶為瑪瑙。瑪瑙是佛教七寶之一,自古以來一直被當為辟邪物、護身符使用,象徵友善的愛心和希望,有助於消除壓力、疲勞、濁氣等負性能量。翡翠 翡翠是指具有商業價值,達到寶石級硬玉岩的商業名稱,是各種顏色寶石級硬玉岩的總稱。地質學將翡翠視為以硬玉礦物為主的輝石類礦物組成的纖維狀集合體,並主要是以鉻為致色元素的硬玉岩。翡代表紅色,翠代表綠色,是一種最珍貴、價值最高的玉石,被稱為“玉石之冠”。由於深受東方一些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喜愛,因而被國際珠寶界稱為“東方之寶”。
瑪瑙碗瑪瑙碗

梳篦

梳篦是兩種器物,即木梳和梳篦。梳篦是常州地區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品。常州梳篦製作工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常州梳篦一直享有“宮梳名篦”的美譽。木梳的原料主要是黃楊、石楠、棗木、山梨等樹木,制黃楊精品工藝梳,須選用300年以上樹齡的黃楊木,且無任何節疤。木梳製作須經過28道工序方可完成。其特點齒尖圓滑,去污不吃發。製作高檔木梳、篦箕,還須有“雕、描、刻、燙、嵌”五種工藝,這五種工藝各具特色,皆由藝人手工完成。

檀香扇

檀香扇具有天然香味,用以扇風,馨香四溢。扇有存香的特點,保存十年,依然幽香陣陣。夏季放入衣箱,還有防蟲、防蛀的功用。檀香扇,以中國傳統工藝為基礎,融匯西方美學的特色工藝,用手工拉、燙、繪以及精雕細刻等多種工藝手法製作而成。以雕刻人物、山水為主,也有雕刻花鳥、魚蟲的,題材廣泛、意趣盎然、栩栩如生,令人驚嘆不已。既是實用品、工藝品,又是鑑定家、收藏家觀賞的佳品。

奇石

奇,異也,有別於一般者為“奇”。泛指經過天然形成的,大自然雕琢、洗鍊的,石形獨特,石色鮮艷,石質細膩,紋理圖案優美,具有一定觀賞性以及收藏價值。奇石不僅是一種形象藝術,也是一種心境藝術。收藏奇石,既可陶冶情趣,將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中,物我合一,又可通過繁榮的市場經濟,在貿易中提高自己賞石、藏石的質量,增加收入,同時又可以在奇石的文化內涵中得到美的享受。

樹化玉

樹化玉是大自然奉獻給人類的遠古瑰寶。它生成於中生代的侏羅紀,年齡在一億年以上。一般以矽化程度高,年代久,帶樹皮、年輪、蟲洞等特徵的為上品,形成了像瑪瑙、翡翠的樹化玉為極品。樹化玉的妙處在於,每顆樹化玉的形態、色澤、內質、紋理千姿百態,要找到兩顆色澤、紋理、形態、種水、大小相近的樹化玉,簡直就像在大海里撈針。樹化玉帶有富貴、遠古的信息,因而不但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特殊的科考價值,並被人們視為鎮宅驅邪的鎮石。
樹化石《石柱》樹化石《石柱》

陶藝

陶藝,是一種既年輕又古老的藝術,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陶藝並列於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行列之中,她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力吸引眾多的陶藝家、藝術家和愛好者從事陶藝創造和製作。

瓷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後因原始瓷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等特點,逐漸取代了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品。宋代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是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和鬥彩。

紫砂壺

紫砂壺是明清時期江蘇宜興地區所產的一種陶質茶具。由於紫砂含有特殊的鐵質粘土質粉砂岩,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故紫砂壺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泡茶也不易餿的特點。泡茶日久,即使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淡淡的茶清香。 紫砂壺從選泥、製作成壺坯等關鍵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完成,因而製作十分精細。陶坯一
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應邀繪製紫砂壺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應邀繪製紫砂壺
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澤取勝,只是在陶坯成型後,上面印刻的書畫詩文要用粉質顏料加填於輪廓中。這種自然本色和著色方式是紫砂陶壺的一個顯著特點。在造型上,大體上可以分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種類型。紫砂壺既是一種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欣賞、收藏的藝術珍品。
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繪製紫砂壺作品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繪製紫砂壺作品

明清家具

指仿古式明清家具。中國古典家具以明清家具為代表,它集中國古典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於一體,體現著中國家居文化的特有氣質。從宮廷專用的桌、椅、案、屏、墩,到百姓人家使用的屏風、酒櫃、電視櫃、陳列櫃、立櫃、多寶閣,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國古典家具製作體系。明式家具的造型洗鍊大方、氣韻主動,體現了一種簡約明快的風格;清式家具則以其雕飾精美、雍容典雅成為古典家具中的佼佼者。仿古家具將老家具的悠悠古韻與現代崇尚現實的審美追求融會貫通、相得益彰,扮靚了現代人的家居生活。同時收藏明清家具也是當前具有升值潛力的保值投資行為。

藝術砂岩雕塑飾品

藝術砂岩作為一種嶄新的環保型裝飾材料,是天然材質與先進技術的巧妙結晶。以石頭質地的砂岩為基本元素,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將歐式古典、傳統民俗以及現代主題巧妙融合,中西合璧。藝術砂岩廣泛套用於浮雕壁畫、景觀雕塑、裝飾材料、園林飾材、工藝擺件和家庭藝術背景等多種系列產品中,充分將砂岩堅硬的質地、多變的線條、自然的色澤發揮的淋漓盡致。多用於建築設計、酒店、娛樂場所、家裝別墅、園林及室內設計中。

金壇刻紙

金壇刻紙派生於民間剪紙。明清時期便以門花、燈花、花鳥蟲魚、人物戲文等各種形式散見於民間。製作工藝主要由手工繪畫和鏤空刻制而成。無論幅面大小,手工繪畫和鏤空刻制都按照剪紙的規律和要求,既有清晰完整的構圖和造型,又保證整體線條間的互相連線,刻制手法博採眾長。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其人物和環境古今中外無所不及。金壇刻紙具有製品豐富靈活、製作手法新穎、構圖精細講究等藝術特點。

工藝鐘

懷舊仿古藝術鐘,風格吸取中國傳統家居造型元素,結合西方唯美主義工藝造型,搭配優雅質地的花卉、藤蔓、白鴿、少女,讓人在懷舊之餘,更體味一種華麗尊榮之感。鐘體材料選用古銅、鍍金、景泰藍等元素,鑲嵌有發條式鐘盤,機芯選用日本、德國進口機芯,造型別具一格,不落俗套,具有極高的實用、觀賞價值。

山核桃工藝品

山核桃工藝採用深山中秋樹之果核,利用其核體堅硬、自然紋理、天然色澤,經過多道複雜工藝粘積而成。該產品玲瓏剔透、風格古樸、氣派華貴、超凡脫俗並有辟邪之效,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及藝術收藏價值。人民大會堂、中央軍委辦公廳、北京大學、國家林業總局、國家武警總部等地均有山核桃工藝品陳列。

微型盆景

微型盆景是一種以花草為主,綴以山石等小件配置而成的精縮佳品。它多採用石籬蒲、文竹、虎耳草、吊蘭、蘭花、萬年青、水仙及其它的閒花野草。微型盆景著重於形態小巧,造型玲瓏別致,更注重整體藝術美的內涵。每一小組盆景的各種擺件都表現出各異的形態,並注意整體的布局。聚散得致,主題突出,最後達到製作者的藝術構思和審美情趣,這就是微型盆景的藝術生命力所在。

園區發展與規劃

華夏工藝美術產業博覽園總占地898畝,將統一規劃、分期建設、滾動發展。

一期

占地323畝。已建成中心廣場、中心花園、吳氏中丞第等總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其中,4萬平方米工美展示行銷大樓,以及10棟別墅組成的大師村,成為整個園區開發建設的啟動區和孵化器。

二期

占地232畝。沿水系分布建造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築群,形成以地方特色小吃、酒吧、茶室、休閒娛樂為主要業態的特色商業街區。

三期

占地343畝打造鳳凰湖特色風景旅遊區,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展示區、文化傳媒集結區。

園區熱點推薦藝術大師

張大林

張大林,1963年2月出生,祖籍山東省青州市,現居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修畢業。現任北京知
秋苑書畫院院長、中國教育電視台花鳥畫講座客座教授、中國花鳥畫研究會理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張大林自幼酷愛中國繪畫,少年時就表現出較高的繪畫天賦,在中央美術學院期間曾得到張立辰田黎明、陳平、畢建勛等老師的指導。經過多年研習,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墨色交融,淋漓奔放。既有傳統筆墨功底,又有質樸生活感情。他的作品樸實無華、重傳統、重精神、重氣質。既有大膽創新,又有傳統精髓。張大林先生創作的作品有《三友圖》、《節節高》《墨竹清韻圖》、《白梅圖》、《大吉大利圖》、《秋碩圖》、《鐵骨傲雪圖》、《石榴圖》、《荷趣圖》、《墨竹圖》、《笑口常開圖》、《高風亮節》等重多佳作。張大林先生是當代寫意花鳥畫的實力派畫家也是寫意田園畫的代表人物,張大林先生的中國教育電視台寫意田園畫系列教學光碟,在全國一經播出就受到廣大書畫愛好者的熱烈追捧,並受到眾多書畫界同行的認可與好評。
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
張大林的作品雖是花鳥題材,卻流露出水墨淋漓、大氣磅礴之氣。典雅清新的畫面在“似與不似”之間蘊含著自然的精神,率動著生命的氣息。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在多項大展中獲獎,其作品被權威單位和知名人士所收藏,中國外交部做國禮贈送外國友人。併入選《中國當代書畫選集》、《世界書畫家大辭典選集》、《中國青年書畫家藝術辭典選集》、《世界書畫家大辭典選集》、《中國書畫家簡明辭典選集》、《國際篆刻大觀選集》等十餘部辭書。1997年被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世界書畫家藝術協會等十餘家單位聯合授予“當代書畫藝術名人”榮譽稱號,並頒發證書。出版有《張大林花鳥畫畫集》、《張大林花鳥畫小品集》等。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書畫報、大眾日報、藝術中國報、《中國美術》、《收藏家》等報刊多次給予報導並刊登其作品。

徐秉言

徐秉言,1942年生,中國江蘇常州人,畢業於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美術系,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竹工藝大師,其父徐素白先生為中國著名竹刻大師,徐秉言自幼隨父學習竹刻並師從國畫大師唐雲學習中國畫,繼承和發展了家藝,又獨創了紅木紫檀木淺刻,在大寫意表現手法上有突破,作品生動傳神。
1995年徐秉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3年被國際竹藤組織和中國竹產品業協會聯合授予中國竹工藝大師稱號.2003年11月徐秉言攜留青竹刻和紅木淺刻作品參展“中法文化年法國巴黎藝術展”;2005年6月又參展在日本愛知縣舉辦的“世界博覽會”;2006年7月應邀參加了在英國舉辦的第26屆國際藝術展覽會。期間,除親自演示雕刻技藝外還多次作了中國竹木雕刻藝術的專題講座。徐秉言的竹木雕刻作品還在《中國收藏》、《中國文物世界》、《人民日報》等數十家報紙、書刊上刊登發表,並由中央電視台、江蘇衛視等拍攝專題介紹片。2007年《徐秉言竹木雕刻專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蕭劍波

蕭劍波,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常州市工藝美術家協會主席,常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江蘇省國畫院常州畫院特聘畫家。曾就讀於上海中國畫院高級研修班。鐘情象牙淺刻33載,實現了作品思想內涵、藝術構思、表現手法的三突破。首創以象牙淺刻表現中國畫濃、淡、乾、濕之神韻,凸現勾、刮、雕、刻之刀味,摒匠氣、得大雅,開創了現代水墨牙刻之先河,凸現傳統底蘊,關照現代審美,強調原創性、純藝術性,彰顯蕭氏牙刻風雅飄逸的時代氣息。給牙刻藝術賦予了新的文化特質,作品曾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最高學術獎“華藝杯”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特等金獎等。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等收藏。是有史以來第一位、也是當今唯一的象牙淺刻類國家級大師。

許晉初

許晉初,1948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工藝美術師,因自幼受母親薰陶,養蘭、育蘭、進而畫蘭。1968年師承蔣鳳白房虎卿戴元俊先生。現為江蘇省蘭花協會理事、常州市民盟國風書畫院畫師、常州市龍城書畫院畫師、無錫吳文化研究所藝術研究員,歷任常州市蘭花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等職。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展覽並獲獎,且被多家報刊、電視台作專題報導。他的作品在1999年第九屆中國蘭花博覽會分獲銀獎、特別榮譽獎。2004年首屆中國蘭文化博覽會國畫《函蘭》獲銀獎。

狄靜

高級工藝美術師。曾任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30年來,其作品遠銷東南亞、歐、美、澳等地,廣受讚譽。1993年合作繡制的《鄧小平》被選入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名家作品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曾作為中國民間藝術家應邀參加新加坡藝術節並作亂針繡肖像現場表演。

孫燕雲

孫燕雲,女,1959年生,現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常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常州市楊守玉亂針繡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從小隨母陳亞先學藝,1979年考入常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刺繡和創作工作,2000年至2003年相繼成立了“陳亞先大師亂針繡工作室”、“孫燕雲亂針繡藝術創作中心”,創作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家級金銀獎與收藏。
1992年 《名畫肖像》作為中日美術交流會推廣美術作品、證書,1995年 《椅中聖母》榮獲江蘇省手工藝製作成果展示優秀成果獎,2000年 《紅衣男孩》榮獲第二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銅獎,2001年《瑪麗蓮.夢露》榮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03年《媚惑》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銀獎,2003年《紅衣男孩》經省委宣傳部、江蘇聲新聞辦公室選定,赴法參加“2003中法文化交流錦繡江蘇——工藝美術精品展”,2004年《速度與激情》榮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銅獎,2006年《喬丹》榮獲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暨2006“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2006年亂針繡《趙氏孤兒》在“上海國際頂級私人物品展”給德國友人以高價收藏。2007年亂針繡肖像《十一世班禪》被班禪本人收藏,2008年亂針繡人像國際奧組委主席《雅克.羅格》由奧組委指定作為國禮贈送。2008年《汶川的燭光》榮獲第十六屆世界手工藝理事會、第九屆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李鳳強

李鳳強 男,1972年生於雕刻世家,福建莆田人,從小隨父李農民,伯父黃丹桂(國家級木雕藝人)學習,後又受到其它工藝美術大師的藝術薰陶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現為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澳大利亞ARTEC(雅藝)木器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莆田市美誠達李氏工藝美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澳源(廈門)動力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美誠達(李氏)雕塑研究所所長,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莆田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會會員,常州紡織服裝學院客座教授。 1997年設計的廣西政協大樓藝術裝潢浮雕工程獲99年度建設部頒發魯班獎;同年12月牙雕作品《思》獲《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銀獎. 2000年大型沉香木雕作品《靈山法會》獲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作品黑檀木雕《達摩》榮獲第二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龍眼木雕作品《將軍吟》獲銀獎、櫸木雕作品《嚮往藍天》獲銅獎。 2001年5月大型檀香木雕作品《蓮池海會》獲在福州舉辦的2001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11月黑檀根雕《黃土地》、《百鳥朝鳳》獲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牙雕《壽祝千秋》、黑檀木雕《心經頌》獲銀獎;檀香木雕《自在觀音》、牙雕《測量隊》、黃楊木雕《聽海》、檀香木雕《十八子彌勒》獲銅獎。 2002年9月檀香木雕《九龍觀音》獲在杭州舉辦的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展覽會金獎; 10月大型檀香木雕《瑤池集慶》獲在杭州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氏金獎;同年12月獲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牙雕《上官婉兒》獲創新藝術金獎;2002年12月大型沉香木雕《靈山法會》獲在杭州舉辦的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展特等獎金獎、大型檀香木雕《百鳥朝鳳》獲金獎. 2003年1月應澳大利亞政府邀請,世界佛光協會,澳洲分會主辦,與父及同胞兄代表美誠達(李氏)雕塑在澳洲舉辦的雕塑藝術專展《巧奪天工木雕藝術展》——澳大利亞巡迴展,澳洲當地的相關報刊及網上均有發布此次展會信息; 9月檀香木雕《渡世三十三觀音》作品獲第三屆國際民間手工藝作品展金獎;同月檀香木雕《渡世三十三觀音》作品獲《第二屆國際禮品展覽會》上獲《首屆中國禮品設計大賽》工藝類金獎; 11月大型檀香木雕《大悲咒諸寶像》獲在杭州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展覽會金獎;並同時榮獲11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工金獎、檀香木雕《福滿人間》、牙雕《文苑》、牙雕《教子觀蓮觀音》獲創新藝術金獎. 2004年6月世界極品沉香作品《猴門多福壽》榮獲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金獎。 2005年《赤壁賦》獲中國工藝美術金獎、《龍華三會》獲’2005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猴門盛世》獲2005年創新藝術金獎等。 2006年5月黃楊木雕《百猴晉壽》在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榮獲“2006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同年10月大型黃楊木雕《十八羅漢朝觀音》榮獲杭州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7年6月大型檀香木雕《瑤池集慶》在首屆中國民間國寶評審頒獎典禮被授予“中國民間國寶”稱號,成為唯一一件當代國寶的作品;同年10月檀香木雕《渡世三十三觀音》榮獲第二屆(莆田)海峽工藝博覽會金獎。 2001年被福建省文聯授予“福建省民間藝術家”的稱號,2004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同月在中國杭州清河坊民間藝人節上被評為“中國十佳民間藝人”,入編《中國專家大辭典》、《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莆田市大型文獻辭書《莆田新世紀》等多部專業辭書。中央電視台2套經濟頻道《財富故事會》欄目專題報導了個人藝術成長之路;中央電視台4套也作專題報導。 創作作品風格獨特,熔寫實風格和抽象藝術於一體,因材施藝,形象生動、主觀意識強。一種質樸、大氣、深厚的韻味。在前輩的藝術薰陶及多年自我刻苦探索中練就了紮實的造型功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隨著閩台兩岸文化及世界文藝的交流不斷深化,作品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行家所稱讚。為繼承和發展傳統的工藝美術,推動工藝美術行業優勢使之轉為市場優勢,在中國加入WTO迎接國際市場改革熱潮,我正努力探索、堅苦創業,以美好的藝術奉獻社會各界,為繁榮發展社會文化經濟,為莆田市榮獲“戲劇之鄉”、“國畫之鄉”、“中國木雕之鄉”、“攝影之鄉”稱號,作出了貢獻。

陳桂方

陳桂方,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常州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常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人。大專文化,第二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生。77年進入武進特種工藝雕刻廠工作,從事牙刻工藝,工美設計二十餘年,司職技術廠長助理;99年創辦了“陳桂方牙雕淺刻研究工作室”,潛心研究象牙淺刻的技法,技藝以及理論知識的探討。
隨著時間的磨練和經驗的積累,多年來創作並完成了很多深受國內外行家業內人士爭相收藏的精品佳作。如人物畫有:《紅樓夢》《文姬歸汗圖》《五百羅漢圖》《水滸人物圖》,微刻《三國演義人物圖》《百美百子圖》《香山九老》<<飲中八仙等等>>風俗長卷名畫<<清明上河圖>>山水畫有<<江山無盡圖>><<秋山紅葉圖>><<富春山居>><<溪山無盡圖>>等名家名畫及現代創作山水深受人們喜愛。
近年,作者在江蘇省藝博網發表了多篇藝術論文,如《牙刻工藝的傳承發展和中國畫》,《淺談牙雕工藝和象牙淺刻工藝》等,顯示作者對象牙淺刻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對象牙淺刻藝術有著獨特的認識與感悟。論文一經發表受到了行內人士與專家的一致好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才能攀登藝海之顛。好學是作者的成功經驗,為更進一步加強鍛鍊自身的藝術創作能力和藝術修養,作者在由全國知名藝術專家及清華大學的權威教授主辦授課的全國工藝美術高級研究班進修學習,並以優異成績在2006年順利結業。“玉在石中人不知,剖出方知世上珍”,作者通過自身雄厚的藝術功底來體現自我,證明一切。

單銀娣

單銀娣,女,1950年生人,1965年開始刺繡,為亂針繡第二代傳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員級,在常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亂針繡研究及教學工作40餘年,有大量研究成果和獲獎作品,尤以人物作品見長。
1982年,亂針繡作品《天山樺林》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作品被收錄《蘇繡精粹》及《中國工藝美術》集刊中。1992-1993 被全國婦聯委派至烏干達傳授刺繡技藝、受到總統夫人珍妮特穆塞韋尼的多次親切接見。1997年參加江蘇省迎香港回歸藝術作品展,原江蘇省委書記陳煥友、省長鄭斯林對其作品《黃河》給予高度評價,現該作品被南京愛濤藝術館收藏。2001年,亂針繡作品《無名女郎》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該作品被收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集刊中。2005年創辦常州單銀娣亂針繡工作室,2008年被江蘇省政府授予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潘細琴

潘細琴,女,1931年12月生,德藝雙馨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第一屆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候選人,從事亂針繡事業48載,其創作的《幸福老人》(二人合作)曾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花獎——金杯獎,《繡女》獲國家級銀獎,《黃河》(二人合作)獲國家級銅獎,《鄧小平》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名家作品展。自61年入工藝美術研究所以來,與陳亞先老師一起,一方面不斷探究亂針繡技藝,創作、創新亂針繡藝術精品,另一方面,相繼輔導了三批學員總計28人,除對他們精心輔導、傳授技術外,並注重發揮他們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能力。
同時從中培養多名人員專學“人像繡”,使之逐步擴展大家都學“人像繡”,共同提高技術知識和技術水平,為“亂針繡”這顆“常州明珠”放射出更加奇異的光彩。目前從事亂針繡技藝的隊伍不斷擴大,(在常州市範圍內約有200餘人),在鎮江,揚州蘇州則隊伍更大,在國內外均有極大影響力。
作為楊守玉的弟子、亂針繡的第二代傳人,潘細琴對亂針繡的貢獻不僅是承繼師教、創新發展了亂針繡的表現手法,她還默默無聞、不求回報地為工美所培養了大批的亂針繡傳人,近50年來相繼輔導培養了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名、高級工藝美術師16名、工藝美術師28名,另有8人被江蘇省授予江蘇工藝美術名人稱號。潘細琴指導培養的亂針繡傳人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藝術水平上衡量,在業內都可謂是首屈一指。

黃洪德

黃洪德,與共和國同齡,大專文化。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常州市延齡工藝廠廠長。長期從事景泰藍工藝美術品的生產與開發研究數十年,虔誠的事業心,執著的追求與探索,澱積了對景泰藍工藝發展的深刻、獨特的見解。全方位剖析景泰藍工藝的製作原理與文化內涵與現代工藝、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套用研究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乃至不斷在多領域大跨度研製新產品,努力使景泰藍這一藝術瑰寶再現昔日的輝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平面景泰藍工藝裝飾畫,則是靈活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運用的偉大成果,為世人所矚目,屬國內首創,充分展現了其堅實的藝術功底、聰慧與膽識,為景泰藍事業在傳統工藝行業綻放新花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金松群

金松群,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大專文化,現任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常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常州市旅遊行業協會副會長,商品分會會長,常州梳篦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從1963年起,40多年來一直從事傳統工藝產品常州梳篦繼承開發創新,使常州梳篦由原來單一實用性逐步發展成日用造型梳、工藝欣賞品和旅遊紀念品,設計和製作的作品在1991年榮獲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2002年“首屆中國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造型工藝梳作品榮獲金獎,梳篦鑰匙圈作品獲銀獎,創作的“月牙竹節梳”被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工作領導小組選中為2002年12月3日決定申博城市投票日贈送各國官員的紀念禮品,江蘇衛視於2005年2月11日7時在“1860新聞眼”欄目播出專題新聞“金松群和他的常州梳篦”,報導了創業經歷,此新聞時長2.9分鐘。2008年《魚、靜瓶、琵琶》梳在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獲得2008“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