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夾脊穴

華佗夾脊穴

華佗夾脊穴,是中國古代華佗醫生用於治病的一種醫術。夾脊穴的使用最早見於《素問·刺瘧》:“十二瘧者,……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但是在臨床運用中,夾脊穴被不時擴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佗夾脊穴
  • 最早記載:《素問·刺瘧》
  • 領域:醫學
  • 數量:34個穴位
基本簡介,穴位,對應症狀,臟腑關係,

基本簡介

《素問·繆刺論》亦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太素·繆刺論》楊註:“脊有廿一椎,以兩手挾脊當椎,按痛處即是足太陽之絡,其輸兩旁各刺三痏也”。最早明確提出位置的是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二》曰:“華佗治霍亂已死,上屋喚魂,又以諸治皆至,而猶不瘥者,捧病人腹臥之,伸臂對以繩度兩頭,肘尖頭依繩下夾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壯;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試數百人,皆灸畢而起坐,佗以此術傳子孫,代代皆秘之。”目前華佗此術掌握在華佗傳人魏靈女士手中。
李鼎先生以為這是華佗對臟腑背俞的特殊定位,是華佗從理論中對《明堂經》背俞定位的合理改動。首先提出“華佗夾脊穴“的稱號,並未定義位置和數目,且將其歸入經外奇穴之列;近代承淡安先生所著《中國針灸學》,認為夾脊穴為自第一椎至第十七椎,每椎下從脊中旁開0.5寸,凡34穴;爾後王樂亭先生將夾脊穴定位於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旁開3分;而上海西醫學院編寫的《針灸學》中,夾脊穴定位是第一頸椎至第五腰椎,每椎下正中旁開0.5~1寸等等,普通教科書或有關腧穴著作多源於承淡安先生之說。

穴位

華佗夾脊穴有34個穴位:〔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開0.5寸。〔解剖〕橫突間韌帶和肌肉中,一般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大致分三層:淺層斜方肌背闊肌菱形肌;中層有上下鋸肌;深層有骶棘肌和橫突棘突間的短肌.每穴都有相應椎骨下方發出的脊神經後支及其伴行的動,靜脈叢分布.〔主治〕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主治上肢疾患;第一胸椎至第八胸椎主治胸部疾患,第六胸椎至第五腰椎主治腹部疾患,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主治下肢疾患.〔操作〕斜刺0.5~1寸.
但是在臨床運用中,夾脊穴被不時擴大,如頸段和骶段夾脊處已被不少醫家列入夾脊穴範圍。據夾脊穴的地位特點及古代解剖知識,夾脊穴當包括C1至S4脊旁0.3~1寸範圍內的一切穴位。

對應症狀

頸椎1 C1眩暈、偏頭痛、失眠、嗜睡、頭昏沉、頸性高血壓、腦供血缺乏、搖頭
頸椎2 C2眩暈、頭痛、失眠、嗜睡、眼乾澀、耳鳴、心動過速腮腺炎過敏性鼻炎
頸椎3 C3眩暈、頭昏沉、偏頭痛、頸肩綜合徵神經痛、濕疹、牙痛、張口不能
頸椎4 C4頭昏、噁心、呃逆、雙手麻痹、肩周炎落枕、鼻塞、牙痛
頸椎5 C5胸痛心跳過緩、噁心、呃逆、頸、肩、手掌脹痛、口臭、火氣大
頸椎6 C6血壓動搖、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扁桃體腫大、肩膀痛、上肢外側麻痛
頸椎7 C7氣短胸悶、第四、五指麻痛、頸根、肩胛痛、咽喉痛、肩膀硬化、上肢後內側麻痛
胸椎1 T1氣短、氣急、肘手痛、涼、早博、手軟有力、上臂後側麻痛
胸椎2 T2氣短胸痛、心律正常、冠心病(心絞痛)、肩膀硬化、上臂後側麻痛
胸椎3 T3肺部、支氣管症狀、易患感冒
胸椎4 T4胸背痛、胸悶、冠心病(心絞痛)、長嘆息、
胸椎5 T5口苦、低血壓、胃痙攣、癲癇
胸椎6 T6胃痛、消化不良、胃痙攣
胸椎7 T7胃潰瘍症狀、消化不良、胃下垂口臭
胸椎8 T8免疫功用低下、肝膽病、糖尿病
胸椎9 T9腎功用妨礙、小便白濁、尿不暢、過敏證、身體手腳冰冷、癲癇
胸椎10 T10腎功用妨礙、性功用妨礙
胸椎11 T11腎功用妨礙、尿道病、皮膚病
胸椎12 T12下腹疼涼、疲勞綜合症、不孕症、風濕症、生殖器官外表痛癢、胃脹
腰椎1 L1結腸功用失調、便秘、腹瀉、腰痛、下腹痛
腰椎2 L2下腹痛、腰酸痛、性機能減退
腰椎3 L3膀胱、尿少、腰、膝內側痛有力
腰椎4 L4腰痛、坐骨神經痛排尿困難、尿頻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側、痔瘡
腰椎5 L5腿血液循環不良、下肢有力怕冰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後/外側月經不調、
骶椎 腰骶關節病變、足根痛麻涼感、膀胱病、前列腺炎

臟腑關係

夾脊穴可以說從屬於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與臟腑密切相關,是體內臟腑與背部體表相連通的點。其聯絡途徑,也是次要以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聯絡為基礎,並且這種聯絡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只具有經絡的循環往復,而且藉助於氣街徑路與上下、左右、前後經脈之氣溝通,從而夾脊穴成為督脈和足太陽經脈氣的轉輸點。督脈與腎、腦、心及胞中有密切聯絡。《素問·骨空論》描繪督脈屬絡腎臟,絡腦、貫心。《難經·二十八難》中指出督脈屬於腦。《奇經八脈考》:督脈起於腎下胞中,並貫脊里與脊髓直接連屬。就其功用而言,督脈為陽脈之海,手足三陽經氣皆會於督脈,它能統攝調理全身陽氣,維繫全身元陽。《素問·生氣通天論》日:“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足太陽膀胱經絡腎屬膀胱,與心腦等臟腑直接發生聯絡,為一身之巨陽,頭背部乃諸陽經統率諸陰經匯合之處。甚至可以說,全身經脈之氣均可注入足太陽膀胱經,這一途徑是經過經別的出入離合完成的,這樣足太陽經接納、轉輸各經之經氣,而又經過經脈、經別的匯合,交會穴的通達,是足太陽經具有特殊的聯絡作用,在整經絡零碎中成為中心經脈,它與五臟六腑皆相通,五臟六腑之氣均輸注於足太陽膀胱經,從某種意義上講,足太陽膀胱經是五臟六腑的統領聯絡經脈。夾脊穴旁通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相通,為夾脊穴與臟腑聯絡提供了基礎條件。夾脊穴和背俞穴一樣,作為臟腑之氣輸通出入之處,內應於臟腑,反注於背部,反映臟腑形態,醫治臟腑疾病。古代醫生通過解剖也證明,夾脊穴從散布方式上看與神經節段關係極為親密,針刺夾脊穴不但可影響脊神經後支還可觸及其前支,前支與交乾相聯絡,能影響交感神經,從而與臟腑活動相關,具有調理臟腑氣血的功用。
從夾脊穴與經絡、臟腑之間的特殊聯絡可以看出,夾脊穴是人體除背俞穴外和經絡臟腑直接互相轉輸流注的腧穴,它依靠於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藉助於氣街經氣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內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調理樞紐穴作用。夾脊穴的這種共同作用,使其對許多內臟病及疑問病證具有良好的療效,且夾脊穴的這種作用和優勢在針灸臨床愈來愈受到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