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淡安

承淡安

承淡安(1899.09.01 - 1957.07.01),原名啟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出生,江陰華士人。中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少時隨父親學醫,17歲時師從名醫。

1951年,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在蘇州司前街恢復社業,承淡安帶病參加教學和管理。1954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聘請為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校長,後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從此,他更加奮發有為、力疾從公,為中國針灸走向世界傾注了全部心血,被譽為中國針灸一代宗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承淡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江陰華士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57年
  • 職業:醫生,醫學家
  • 代表作品:《傷寒論新注》、《中國針灸學》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學術貢獻,教育傳承,強調針灸價值,拓展腧穴理論,研究經絡本質,改進針刺手法,探究艾灸機理,改進針灸器具,

人物經歷

1920年參加上海中西醫函授學習,1925年獨立行醫。1928年在蘇州望亭創辦中國最早的針灸學研究社,後又在無錫堰橋重建中國針灸學研究社,並擴建為中國針灸講習所。1933年10月創辦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針灸刊物《針灸雜誌》。
承淡安
1934年秋赴日本考察該國針灸現狀和辦學情況,從中發現了《銅人經穴圖考》和我國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經發揮》,使這部古典珍籍失而復得。他還被東京針灸高等學校贈予針灸專攻士學銜,是近現代國際針灸學術交流的第一位中國學者。回國後,他於1936年7月創辦針灸療養院。1937年2月講習所更名為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先後培養學員3000多人。抗戰8年中,他堅持行醫、授課,分校遍及南方各省、香港和東南亞地區。
1989年,“紀念承淡安先生誕辰九十周年暨國際針灸學術討論會”在其故鄉江陰召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部省市領導150多人出席大會。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因積勞成疾,1957年7月10日病故。承淡安長期從事針灸理論和臨床研究,著書立說甚豐。

主要作品

自著有《中國針灸治療學》、《中國針灸學研究》、《子午流注針法》、《傷寒論新注》等15種,編修針灸經絡圖多冊,共200多萬字。
學術著作學術著作

學術貢獻

教育傳承

承淡安先生以弘揚針灸學術為畢生的追求,一生桃李遍天下。其弟子追隨先師的學術風範和學術路徑,繼往開來,在現代針灸學術研究、醫療和教育等領域進行了重要的拓展。
北京的趙爾康、楊甲三、程莘農,南京邱茂良、楊長森、楊兆民、肖少卿,福建的陳應龍、留章傑,廣東曾天治,廣西羅兆琚,河南邵經明,浙江高鎮五,安徽陸善仲、孔昭遐,山西謝錫亮,湖南詹永康等,無不以師出承門為榮。更有諸多承門傳人,如香港盧覺愚、謝永光、鄧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鄧頌如、劉致中,菲律賓高達三、關飛雄,以及被譽為“美國針灸之父”的蘇天佑等,追尋承淡安先生遺訓,將針灸廣泛傳播至東南亞及至歐美代代相傳的承門針灸薪火,逐漸鑄成了眾口稱譽的學術豐碑,令中外學界引頸而望,形成了中醫針灸學術發展史上具有科學學派特質的現代學術流派。江陰古稱“澄江”,因而海內外弟子門生共同將本學派名之曰“澄江針灸學派”,並逐漸得到學界認同。
承淡安先生留下的學術財富十分豐厚,深為學界所景仰。對承淡安先生的誕辰紀念、學術思想總結評述、歷史功績的追憶,層出不窮。隨著“澄江針灸學派”的提出,對澄江針灸學派的研究文章一直不絕於途。

強調針灸價值

針對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思潮,承淡安基於自己臨床實踐中的觀察和體驗,並在比較中、西方醫學理論體系後,提出:“西洋科學,不是學術唯一之途徑;東方學術,自有其江河不可廢之故。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種學術。西洋科學,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東方學術亦能之。而針灸學術之神奧,卻有不能言之盡成理者,此由古書晦澀,後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須將古書晦澀之理,細加考證……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謂之科學。”
在針灸研究、教學實踐中,承淡安一方面強調首先要弄清中醫學理,並從臨床上去摸索和證實陰陽、五行、營衛、氣血,以及解剖學上難以理解和認識的經絡,才能提示針灸治病機理。另一方面,在學習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將日本對針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納到自己的著作中,並試圖運用巴甫洛夫神經反射理論,闡述針灸作用機理。
對於針灸的臨床價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經濟”三個詞進行了總結,認為針灸治病,簡便易行,收效倍速,利國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醫療費用之首選。面對缺醫少藥的抗戰後方,他還曾發出“針灸也能救國”的吶喊。

拓展腧穴理論

承淡安認為,作為針灸施術的刺激點,醫者必須明晰腧穴的定位結構。1931年,承淡安在《中國針灸治療學》中,詳細考察每個腧穴的定位和解剖結構,掀開了腧穴發展史上新篇章。在書中,他還引入人體骨骼圖、人體肌肉圖、人體血管分布圖、人體神經分布圖,並按照解剖部位標記各腧穴所處位置,使讀者一目了然。在《經穴圖解》一書中,承淡安按頭、軀幹、手、肘、膝、足等部位,繪製17幅經穴骨骼圖,將腧穴與骨骼的關係描述得清楚明了,十分便於學習。有感於經外奇穴頗多特效的臨床經驗,承淡安對經外奇穴也極為重視, 1954年出版的《中國針灸學講義》,共收錄他收集整理的經外奇穴132個,且分別記述了各穴名稱、位置、針灸方法和主治病症,供臨床醫家採用。

研究經絡本質

受西方實證醫學以及日本新派針灸理論的影響,承淡安一度對解剖學上無跡可循的經絡理論不以為然。但反覆的臨床實踐,讓他感悟到經絡理論之可貴,發出了“針灸界應該首先學習研究經絡學說”的呼籲,並從人類認知的局限性、針灸臨床現象與療效等方面,論證了經絡的客觀存在。對經絡實質的探索,他主張不能簡單地用傳統文獻按圖索驥地尋找人體對應點,因為十二經絡理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特徵,因而也就有時代的局限性。承淡安十分肯定經絡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價值,認為只有仔細辨別病變經脈之所在,才能在治療時更具針對性。

改進針刺手法

針刺手法,既是理論之運用,又是療效之基礎。承淡安一直重視學員針刺手法的練習,認為手法是否熟練以及指力之強弱是臨床收效的重要基礎,不僅創建了針灸界的指力練習方法,而且發明了無痛的押手進針法。在對傳統針法進行改進的基礎上,對於針灸界長期莫衷一是的針刺補瀉,他提出針刺無補瀉之別,而只有刺激強弱不同的觀點,主張對於刺激強弱與疾病虛實之間的關係,應由醫者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人體質情況、耐受程度、病之新久、得氣難易和氣感強弱而隨機應變,並認為單純依據病之虛實來決定針刺補瀉或針刺輕重之說,只是一種說教而已。

探究艾灸機理

承淡安十分重視灸法的運用,綜合中西醫學理論與研究成果,認為灸法可以活躍臟腑機能,促進新陳代謝,調整人體各系統之功能,不僅可以治病,亦可防病保健,使人延年益壽。為便於準確把握灸治量,他制定了強、中、弱刺激的臨床灸治操作標準,並對施灸部位的選擇和灸治現象進行了總結分析,較好地推動了灸治操作的規範化。晚年著有《灸法草稿》。

改進針灸器具

鑒於我國一直沒有專門的針灸針具生產單位,針具製作規範缺如的實際,20世紀30年代,承淡安在《中國針灸治療學》中,對毫針的制式標準和質量要求作了嚴格的規定,並於1951年嘗試以不鏽鋼製作針灸針,從而奠定了現代毫針的製作標準。同時,受日本赤羽幸兵衛皮內針療法的啟發,承淡安不僅仿製了皮內針,更在此基礎上創製和發明了使用更加方便的撳針。皮內針和撳針現都已經成為針灸臨床的常用針具。此外,他還對溫灸器、皮膚針、針灸經穴模型等進行了改進和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