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損性胸椎側凸症

勞損性胸椎側凸症

勞損性胸椎側凸症是指因慢性勞損,導致上段胸椎關節紊亂、側凸,刺激胸脊神經引起系列症狀。

基本介紹

  • 別稱:勞損性胸椎側凸症
  • 常見發病部位:上段胸椎關節
  • 常見病因:不正確的伏案姿勢
  • 傳染性:否
損傷機制,病因,診斷,治療,預後,

損傷機制

1.胸椎1~5後關節夾角是所有胸椎後關節夾角最大者,其角度大小自上而下遞減,此夾角方便上肢的左右活動,是人類上肢活動功能的需要。因此,自小習慣用右上肢的人,發育成熟後,正常上段胸椎有5度以內向右側彎;如果有上肢過度勞累,導致肩胛帶雙側肌力不平衡,此側彎消失甚至反向側凸,導致從椎間孔發出的胸神經、肋間神經受刺激。
2.影響上段胸椎穩定的肋力,除斜方肌、大圓肌之外,主要是大、小菱形肌。同時,胸脊神經從關節孔穿出後也穿越大、小菱形肌,這兩塊肌肉受損可導致胸椎旋轉、側彎,胸脊神經受刺激。
3.胸椎側凸與腰椎側凸有關。脊柱按圓運動規律為維持中軸平衡,當腰椎向右側凸時,胸椎便反向側凸,往往以上段胸椎為明顯而引起症狀。

病因

1.長期伏案工作而習慣單上肢勞動,導致肩胛帶肌肉損傷,肌力不平衡。
2.風寒濕邪侵犯胸背肌,引起肌肉損傷。
3.腰椎病變導致腰椎側彎,繼發胸椎側凸。

診斷

臨床表現
本病患者主要是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發病年齡以中青年為多見。初起自覺胸背不舒服,時不時要活動一下肩膀,慢慢出現疼痛、酸脹,安靜時加重;或疼痛時加重,影響工作,或日輕夜重,影響睡眠。部分病人經推拿按摩或外貼膏藥,有好轉,但反覆發作。病程一年以上者,往往合併胸悶、噁心或呃逆,甚至心悸──心律紊亂,或胃脘不舒服等。一些患者合併有頸椎病或腰腿痛。
鑑別診斷
1.頸椎病和腰椎病合併胸椎側凸z作鑑別。
2.胸肋關節紊亂症,因睡恣不正或閃挫,引起胸背痛或胸痛,呼吸也痛。胸椎旁與胸肋部位有壓痛點,X線片未見病理改變。此症可用挺胸端提法治療。
3.青少年特發性脊椎側凸側:本症發生與青少年,發病時沒有胸背通,是進行性的側凸,一般因肩胛高低不對稱才發現。其側凸多發生在胸3以下胸11以上,波及8~10個椎體。
4.強直性脊柱炎有明駝背,活動障礙,X線片有韌帶鈣化,竹節樣改變。
5.胸椎結核和腫瘤影像學可作鑑別。

治療

治療方法
1.理筋
(1)膏摩藥燙:如胸背肌粘連板硬者,可選用刺血拔罐。
(2)骨空針刺法:頸7至胸5華佗夾脊穴,加曲恆、天宗和肌肉壓通點──阿是穴。
(3)針灸:針大椎、陶道、身柱、大杼、肺俞、風門和阿是穴
(4)推拿理筋:用推、拿、揉、壓、拍等法對胸背肌筋膜、肩胛部分筋理筋。
2.整脊 選用挺胸端提法和胸腰樞紐旋轉法
3.練功療法 參照“以宗健脊強身十八式”中第五式左右開弓式、第六式雙胛和攏式、第七式抱肩轉胸式、第八式抱背轉胸式、第九式摸膝轉胸式、第十式挺胸後伸式。
4.方藥辨證內治法 如並有胸悶、胸痛者,選用栝萎開胸飲;如合併心悸、心動過速者,可選用天王補心丹或還少丹,隨證加減。
療效判斷
治癒:症狀體徵消失,X線片示側凸恢復5°以下者。
好轉:胸背痛減輕,X線片示側凸有改善,但未到5°以下。
無效:症狀體徵和X線片示五改變。
治療注意事項
1.做好鑑別診斷,如合併頸椎病和腰椎病者,同時治療。
2.胸背部穴位,除華佗夾脊之外,針刺不宜超5分,已免損傷胸膜。

預後

本症關鍵是早期診斷,如果病程短,無合併頸椎、腰椎疾病的,一般經上述理筋、整脊治療1~2周可以治癒;如合併心律紊亂者,需配合中藥內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