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夢回酒醒三通鼓

《菩薩蠻·夢回酒醒三通鼓》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此詞為月夜懷人之作。該詞上片寫三更鼓之時酒醒夢回,清淚漣漣。下片寫此情此怨無處可說,借酒澆愁之時,又是見花落淚,對月傷心。全詞情景交融,悲悽苦痛之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菩薩蠻·夢回酒醒三通鼓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詞牌名:菩薩蠻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菩薩蠻
夢回酒醒三通鼓,斷腸啼鴂花飛處。新恨隔紅窗,羅衫淚幾行。
相思何處說,空有當時月。月也異當時,團圞照鬢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菩薩蠻:詞牌名,又名《子夜歌》,或曰《巫山一片雲》,是唐朝教坊曲名。據記載,唐宣宗時,女蠻國入貢,其人高髻金冠,瓔珞被體,故稱菩薩蠻隊,樂工因作《菩薩蠻曲》,不是菩薩也發脾氣耍蠻的意思。
②三通鼓:謂已敲三更鼓。
③啼鴂(jué):杜鵑,又稱子規,其鳴聲哀苦,故日“斷腸啼鴂”。
④團圞(luán):圓貌。鬢絲:鬢邊白髮。

白話譯文

酒醒後從夢中醒來,三更的更鼓剛剛敲過,這時又傳來杜鵑悲鳴的聲音,更添傷情離愁的心緒,淚水漣漣沾濕了衣衫。
我對你的相思無處訴說,陪伴我的只有當初你我共賞的明月,月亮也不是當時的月亮了,此刻的明月只照著我孤獨一人,照著我憔悴的鬢髮。

創作背景

在一個月色淒冷的夜晚,作者半夜酒醒,情意闌珊,想起愛侶逝後作者無人可與“說相思”,只能對月傷心,湧上新恨舊愁,於是創作了這首詞來表達對逝去的愛侶的思念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首二句, “夢回酒醒三通鼓,斷腸啼鴂花飛處”。三更鼓之時酒醒夢回,顯然是傷痛徹骨,酒也不能徹底麻痹。古人夜裡打更報時,一夜分為五更,三更鼓即半夜時。鵜鴂一鳴,春將歸去,夏季將至。”張先《千秋歲》云:“數聲鵜鴂,又報芳菲歇。”半夜酒醒,情意闌珊,此刻耳邊偏又傳來鵜鴂的悲啼聲,於是傷情益增,愁心愈重,在美酒的放鬆撫慰下,人怎么能不清淚漣漣。
三四句“新恨隔紅窗,羅衫淚幾行”。這是詞人假借女子對男子的愛來寄託自己的情思,借女人的口來表達難以啟齒、過於纏綿的情感,寫得悽然銷魂,沁人心脾。
下片寫借酒澆愁、見花落淚後的對月傷心、新恨舊愁。“相思何處說,空有當時月”。在古代,明月時常成為愛情的見證。玉蟾當空,有情人可以相互偎依看月,在月亮下暢敘幽情,山盟海誓或者臨虹款步,即使不在一處,也可以相約同看天涯明月,寄取相思。但是此處,詞人說“空有當時月”。一個“空”字表達了愛侶逝後作者無人可與“說相思”的無限恨愴之情。遂想起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其關於人生、時光、自然之感慨,不禁使人啞然。末句,“月也異當時,團園照鬢絲”,當頭之明月猶在,但卻與別時不同,它現在只是照映著孤獨一人了。此情此景,直教人想起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與周邦彥的“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皆是一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留戀心情,讓人“欲語淚先流”。
從全詞看,容若心腸九曲,總是為了一個情字。如絲如縷,縈迴不絕。不過能將相思之苦,婉曲道來,絮而不煩,這亦是天賦隋種,有如情花爛漫到難管難收.此等縱情執定亦是納蘭詞題材狹窄卻出塵高妙之處。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張秉戌《納蘭詞箋注》:“此月夜懷人之作,悽惋纏綿之至。三鼓之時酒醒夢回,顯然是傷痛之懷難耐,徹夜無眠,而此刻偏又傳來杜鵑的悲啼之聲,傷情愈增。離愁倍添,於是清淚漣漣。而此情此怨又無處可說,當頭之明月猶在,但卻與別時不同,它現在只是照映著孤獨一人了。詞情傷感徹骨,沁人心脾。”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