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目

盤菌綱的1大目。本目真菌子囊盤常自菌絲髮生,子實層自始裸露或後期暴露,形狀、顏色、質地和大小均有很大差異。子囊果盤狀、杯狀、鐘狀和羊肚狀等;有的顏色非常鮮艷,可製成美麗的標本,有的則呈褐色或黑色;通常以肉質為主,有時由易碎到革質,罕為膠質;大者直徑10~20厘米,小者不足1厘米。子囊多為圓柱形至棍棒形,很少卵形;成熟時以蓋開裂或縫裂強力射出孢子。子囊孢子多為8個,可少至2個或多至7000個以上;無色至褐色,很少紫色;外壁平滑或具有紋飾,兩極和輻射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菌目
  • 別名:本目真菌,非褶菌目
外界關係,主要用途,

外界關係

本目真菌多腐生於腐殖質豐富的土壤、植物殘體或糞上。人們對本目的許多成員了解不多,因而對它的任何分類都是嘗試性的:戴芳瀾(1959)將此目分為5科,R.W.G.丹尼斯(1968)和R.P.科爾夫(1973)均將此目分為 7科,J.W.金布羅(1970)分為9科,J.M.特拉普(1979)分為12科,D.L.霍克斯沃思等人(1981)分為13科,O.埃里克松(1982)分為17科,均有145屬870餘種。本目真菌有的可食,少數有毒,與人類關係不大。

主要用途

層菌綱的1目,又稱非褶菌目。本目真菌子實體多種多樣,大者重幾十千克,如木蹄。小者如伏革菌科一些種類的子實體好象塗在樹枝上或倒木上的土褐色的薄層。其他種類的子實體有珊瑚狀、猴頭狀、喇叭狀、馬蹄狀、貝殼狀、架狀等。顏色有白、黃、紅、紫、褐、黑等,其中白色者最多。在一定的子實層里產生單細胞的棍棒狀擔子。典型的子實層產生於子實體的一面或各面(即周生)。子實層平滑著生於疣、瘤、珊瑚狀分枝、齒或刺、菌褶上或菌管內。如果有菌管和菌褶,它們也與傘菌目的牛肝菌和傘菌不同。子實層里主要是擔子,另外,還有囊狀體、剛毛、菌絲柱等不孕器官,因種而異。絕大部分種類生於腐木上,一小部分種類生於腐殖質或土壤上;通常以腐生和兼性寄生為主,只有少數是寄生。本目是一個大而異型的目,所包括真菌種類的親緣關係和進化趨向比較複雜。E.J.H.科納認為多孔菌子實體裡的菌絲體系類型是分類的主要依據。M.A.東克(1964)將本目下分21科,P.H.B.塔爾博特(1973)分23科。本目有些種類是森林和經濟樹木的病原菌,有些種類造成木材腐朽,使鐵道枕木、木構橋樑、電桿等遭受嚴重的損害。但也有些種類是重要的藥用真菌和提取抗癌物質的重要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