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嘆

《荔枝嘆》是北宋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先寫古時進貢荔枝事,以紀實手法,追思漢唐貢荔之害。再轉入議論感慨,詩人以無比憤慨的心情,批判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最後寫近時事,對民眾遭受禍害深切同情。詩是一首諷諭詩,也是一篇直指時政腐敗,痛斥奸佞爭新買寵的政論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荔枝嘆》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東坡七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詩作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荔枝嘆
十里一置1飛塵灰,五里一堠2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藉3,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4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5,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6荔枝來交州7,天寶歲貢取之涪8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910伯游11
我願天公憐赤子12,莫生尤物13為瘡痏14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15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16,前丁後蔡17相寵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18何陋耶?
洛陽相君19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2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置:驛站。
2.堠(hòu):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
3.枕藉:縱橫交錯地躺在一起。
4.鶻(hú):鷙鳥名。即隼(sǔn)。
5.破顏:變為笑臉。
6.永元:東漢和帝年號,《後漢書·和帝紀》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驛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官)汝南(籍)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7.交州:交州,古地名。東漢時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國廣西和廣東。東漢時治所在番禺(今中國廣州)。
8.天寶歲貢取之涪:指唐代天寶年間歲貢涪陵荔枝之事。《新唐書》“玄宗貴妃楊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至京師”。歲貢,古代諸侯或屬國每年向朝廷進獻禮品。涪(fú),水名,在中國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9.舉觴:舉杯飲酒。
10.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表示祭奠。
11.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補臨武長。
12.赤子:人民。
13.尤物:珍貴的物品,指荔枝。
14.瘡痏(chuāngwěi):禍害。
15.上瑞:最大的吉兆。
16.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17.前丁後蔡:指宋朝丁清先生任福建漕使,隨後蔡囊繼任此職,督造貢茶。為了博得皇上的歡心,爭相鬥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葉,作為貢茶,獻給皇上。
18.致養口體:這裡指滿足口和腹的欲望。致養,原意是得到養育。
19.洛陽相君:指錢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親吳越王錢俶敘歸降宋朝,宋太宗稱之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蘇軾說錢惟演是“忠孝家”。
20.姚黃花:是牡丹的名貴品種。洛陽進貢牡丹,是從錢惟演開始的。

白話譯文

五里路、十里路設一驛站,運送荔枝的馬匹,揚起滿天灰塵,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雜重疊,百姓都知道,這是荔枝龍眼經過。飛快的車兒越過了重重高山,似隼鳥疾飛過海;到長安時,青枝綠葉,仿佛剛從樹上摘采。宮中美人高興地咧嘴一笑,那揚起的塵土,那飛濺的鮮血,千載後仍令人難以忘懷。永元年的荔枝來自交州,天寶年的荔枝來自涪州,人們到今天還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誰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憐可憐小百姓,不要生這樣的尤物,成為人民的禍害。只願風調雨順百穀豐收,人民免受饑寒就是最好的祥瑞。你沒見到武夷溪邊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謂,後有蔡襄,裝籠加封進貢給官家?爭新買寵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貢茶。我們的君主難道缺少這些東西?只知滿足皇上口體欲望,是多么卑鄙惡劣!可惜洛陽留守錢惟演是忠孝世家,也為邀寵進貢牡丹花!

創作背景

詩作於紹聖二年(1095年),當時蘇軾貶謫廣東惠州,惠州盛產荔枝,蘇軾寫了多首荔枝詩,往往結合朝政身世,抒發自己的感慨。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云:“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鱸。”又如《食荔支》云:“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首古風,帶有新樂府的性質,借荔枝生髮開去,縱橫古今,淋漓痛快,一向為選家所稱道。

詩作賞析

文學賞析

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古時進貢荔枝事。歷史上把荔枝作為貢品,最著名的是漢和帝永元年間及唐玄宗天寶年間。“十里”四句,寫漢和帝時,朝廷令交州進獻荔枝,在短途內置驛站以便飛快地運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計其數。“飛車”四句,寫唐玄宗時令四川進獻荔枝,派飛騎送來,到長安時,還是新鮮得如剛採下來一樣,朝廷為了博楊貴妃開口一笑,不顧為此而死去多少人。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特點,在運輸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為飽口福而草菅人命。這一點,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作了描寫,蘇詩中“知是荔支龍眼來”、“宮中美人一破顏”句就是從杜牧詩中化出。但杜牧詩精警,蘇詩用賦體,坐實了說,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轉入議論感慨。詩人以無比憤慨的心情,批判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誅伐李林甫之類,媚上取寵,百姓恨之入骨,願生吃其肉;感嘆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樣敢於直諫的名臣。於是,他想到,寧願上天不要生出這類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負擔,只要風調雨順,人們能吃飽穿暖就行了。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總結第一段前四句漢貢荔枝事,“天寶”句總結後四句唐貢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發議論,“無人”句就漢事發議論,互為交叉,錯合參差,然後用“我願”四句作總束,承前啟後。
“君不見”起八句是第三段,寫近時事。由古時的奸臣,詩人想到了近時的奸臣;由古時戕害百姓的荔枝,詩人想到了近時戕害百姓的各種貢品。詩便進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嘆,舉現實來證明,先說了武夷茶,又說了洛陽牡丹花。這段對統治者的鞭撻與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於說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詩指責奸臣而不指責皇帝,是詩家為尊者諱的傳統。就像杜甫北征》“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寫安史之亂而為玄宗開釋;李白《巴陵送賈舍人》“聖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寫才士被貶,反說皇帝大度。蘇軾在這裡用的也是這種“春秋筆法”,很顯然,他不僅反對佞臣媚上,對皇帝接受佞臣的進貢,開上行下效之風,使百姓蒙受苦難,他也是十分不滿的。這一段,如奇軍突起,忽然完全撇開詩所吟詠的荔枝,雜取眼前事,隨手揮灑,開拓廣泛,且寫得波折分明,令人應接不暇。而詩人胸中鬱勃之氣,一瀉而出,出沒開闔,極似杜詩。
全詩有敘有議,不為題囿,帶有詩史的性質,因此清方東樹等的讚譽。

名家點評

紀昀《蘇文忠公詩集釋粹》卷十五:“波瀾壯闊,不嫌其露骨。”
方東樹昭昧詹言》:“章法變化,筆勢騰挪,波瀾壯闊,真太史公之文。”
黃徹鞏溪詩話》卷五:“補世之語,不能易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畫像蘇軾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