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頭

草頭

草頭是上海太倉常熟等地的人對南苜蓿(江浙地區稱金花菜)的俗稱。有葉三齒,如倒心形,先端稍圓或凹入上部有鋸齒,葉的表面呈濃綠色,莖梗極短,主根長,多分枝。

草頭營養豐富,是優質的牧草,也可作綠肥,還有一定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頭
  • 學名:Medicago polymorpha L.
  • 別稱:金花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車軸草族
  • :苜蓿屬
  • :南苜蓿組
  • :南苜蓿
  • 分布區域:歐洲、中亞、中國、日本、非洲北部,引種到美洲、大洋洲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相關物種,栽培方法,茬口安排,整地、施基肥,播種,田間管理,主要價值,菜用價值,飼用價值,藥用價值,綠肥,

植物學史

經考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開黃花的苜蓿應為南苜蓿。日本學者岩崎常正亦認為《本草綱目》中的苜蓿應該是南苜蓿。由於李時珍是較早提出苜蓿開黃花的,受其影響許多學者將古代苜蓿認為是南苜蓿。明姚可成亦認可李時珍的觀點,在《食物本草》中引用了李時珍苜蓿入夏及秋,開細黃花。拾録指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苜蓿項的集解中說:‘入夏及秋,開細黃花’,而沒有提及紫花,實則李時珍所指大概是南苜蓿。”清顧景星《野菜贊》“金花:本名南苜蓿,二月繁生,葉如酸漿而五聚。三月開黃花,作子匾如螺旋。”
草頭草頭
受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影響,1918年孔慶萊等《植物學大辭典》:“苜蓿:名見《名醫別錄》,又有木粟、光風草等名,葛洪《西京雜記》云:遊樂苑多苜蓿,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懷風”又名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李時珍曰:苜蓿郭璞作牧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處處田野有之,陝隴人亦有種者,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數十莖,莖頗似灰藋,一枝三葉,葉似決明葉,而小如指頂,綠色碧艷,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小莢,園扁,旋轉有刺,數莢果纍纍,老則黑色,內有米如穄米,可為飯,亦可釀酒。有羅願《爾雅翼》作木粟,亦言其米可炊飯也。”另外,從《植物學大辭典》苜蓿的別名可看出,古代的苜蓿即為南苜蓿。1935年陳存仁《中國藥學大辭典》:“苜蓿,古籍別名:木粟、光風草(綱目),懷風、連枝草、牧宿(郭璞),草頭、金花菜。。系豆科苜蓿屬,為菜類越年生草本。平臥地上,長2尺余,葉作羽狀複葉,……花小黃色,蝶形花冠,果實為莢果,呈螺狀,有刺,頗尖銳,中有黑子如穄米,可作飯和釀酒,其莖葉可作菜茹與供藥用。”1937年賈祖璋《中國植物圖鑑》指出:“苜蓿即《名醫別錄》中的苜蓿,俗稱金花菜。”《植物大辭典》指出,苜蓿,別名:木粟、光風草、懷風、連枝草、牧宿、草頭、金花菜,這說明《植物大辭典》認可《西京雜記·樂游苑》中的苜蓿為南苜蓿的觀點。與《植物大辭典》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中文大辭典》。林尹指出:“苜蓿二年生草本,平臥地上。葉為羽狀複葉,自三小葉而成。花軸自葉腋出,生三花至五花,花小色黃,蝶形花冠。莢果呈螺旋狀,有刺。俗稱金花菜。”林尹同時復引了《史記·大宛列傳》《本草綱目》《西京雜記》等對苜蓿的記述。
楊勇在考證《漢書·西域傳》《西京雜記》《齊民要術》中的苜蓿,結合《洛陽伽藍記》中的苜蓿,他認為:“古代苜蓿應該是花小色黃,蝶形花冠,莢果,呈螺旋狀,有刺,俗稱金花菜或草頭,即南苜蓿。”上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認為,古代苜蓿即為南苜蓿。杭悅宇指出:“《植物名實圖考》中的2種野生苜蓿,‘葉園有缺,莖際間開小黃花’者為南苜蓿;而‘葉尖瘦’是黃花苜蓿。”
中華本草編輯委員會在《中華本草》[苜蓿]條目[品種考證]中載有:“苜蓿始在於《別錄》,弘景曰:‘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外國復有苜蓿草,以療目,非此類也。’宗奭曰:‘陝西甚多,用飼牛馬,嫩時人兼食之。有宿根,刈訖復生。’《綱目》載:‘雜記言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歸中國。然今處處田野有之,陝、隴亦有種者,年年自生。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數十莖,莖頗似灰藜。一枝三葉,葉似決明葉,而小如指頂,綠色碧艷。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小莢,圓扁,旋轉有刺,數莢累累,老則黑色。內有米如穄米可為飯,又可釀酒。’《植物名實圖考》也有記載:‘西北種之畦中,宿根肥,綠葉早春,與麥齊浪,被隴如雲……’除上述苜蓿花為黃花外,《群芳譜》還載一種紫花苜蓿:‘苜蓿苗高尺余細莖,分叉而生,葉似豌豆,每三葉生一處,梢間開紫花,結彎角,有子黍米大,狀如腰子……江南人也不識。’按上所述黃花者原植物為南苜蓿,紫花者應為紫苜蓿。”
苜蓿在明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生產生活中苜蓿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許多農事活動被多部經典要籍和明皇帝實錄及方誌所記載,充分體現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種植的廣泛性。在明代苜蓿主要種植在黃河流域,其中以“三晉為盛,秦、魯次之,燕、趙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學、生態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堪稱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苜蓿形態如植株分枝、三出複葉、花、莢果和種子的觀察之細微、描述之精準已達到了現代植物學水平,開闢了我國近現代苜蓿植物學研究之先河。在苜蓿栽培管理方面,明代既有繼承又有創新,主張苜蓿和蕎麥混種,7、8月作種苜蓿澆水,一年3,其留子者一刈即止。在苜蓿生長習性和利用年限方面認識深刻,苜蓿3年後便盛,6、7年後墾,其科學性和實用性近乎現代水準。“苜蓿花時,刈取餵馬牛,易肥健食”,這一主張為苜蓿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論與實踐,與現代苜蓿的科學理論相一致,是我國在苜蓿飼用中的貢獻。明代人們已充分利用苜蓿根系的固氮作用進行肥田,起到了增產的作用,將苜蓿納入作物的輪作制中,在苜蓿的食蔬和本草利用方面有創新。從史料可以看出,明代苜蓿生產水平和研究水平在世界領先,其理論與技術對發展當代苜蓿具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形態特徵

草頭草頭
一、二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莖平臥、上升或直立,近四棱形,基部分枝,無毛或微被毛。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大,卵狀長圓形,長4-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耳狀,邊緣具不整齊條裂,成絲狀細條或深齒狀缺刻,脈紋明顯;葉柄柔軟,細長,長1-5厘米,上面具淺溝;小葉倒卵形或三角狀倒卵形,幾等大,長7-20毫米,寬5-15毫米,紙質,先端鈍,近截平或凹缺,具細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在三分之一以上具淺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柔毛,無斑紋。花序頭狀傘形,具花 (1) 2-10朵;總花梗腋生,纖細無毛,長3-15毫米,通常比葉短,花序軸先端不呈芒狀尖;苞片甚小,尾尖;花長3-4毫米;花梗不到1毫米;萼鐘形,長約2毫米,萼齒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無毛或稀被毛;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凹缺,基部闊楔形,比冀瓣和龍骨瓣長,翼瓣長圓形,基部具耳和稍闊的瓣柄,齒突甚發達,龍骨瓣比翼瓣稍短,基部具小耳,成鉤狀;子房長圓形,鐮狀上彎,微被毛。莢果盤形,暗綠褐色,順時針方向緊旋1.5-2.5 (-6) 圈,直徑 (不包括刺長) 4-6 (-10) 毫米,螺面平坦無毛,有多條輻射狀脈紋,近邊緣處環結,每圈具棘刺或瘤突15枚;種子每圈1-2粒。種子長腎形,長約2.5毫米,寬1.25毫米,棕褐色,平滑。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南苜蓿具有多種生態類型,能夠適應濕潤、半濕潤、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自然條件。適應能力較強,在乾旱半乾旱環境均能生長,但喜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土壤條件和溫暖濕潤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土壤pH值為5.5~8.5 ( 氯鹽0.2% 以下 ) 的輕鹽鹼地均可生長。

分布範圍

產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以及陝西、甘肅、貴州、雲南。常栽培或呈半野生狀態。歐洲南部、西南亞,以及整個舊大陸均有分布,並引種到美洲、大洋洲。
草頭草頭

相關物種

同屬其他物種:
褐斑苜蓿 M. arabica
小苜蓿M. minima
早花苜蓿M. praecox

栽培方法

茬口安排

選擇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騰茬的早、中稻茬口或其它茬口。

整地、施基肥

選擇地勢高爽、排灌良好、遠離污染源、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進行種植。 翻耕整地,,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廄肥或人畜糞2000kg、生物肥50kg、過磷酸鈣50kg、碳銨25kg或尿素8kg作基肥。然後築畦,畦寬3m,溝深15cm,並每隔15~20m挖一橫溝,達到溝溝相通,溝渠相通。播種前清除殘茬、雜草,精整畦面,力求平整。

播種

選用耐寒、抗逆性強、品質好的本地小葉種金花菜,也可選用上海大葉地方種金花菜。一般選用色澤金黃,發芽率在85%以上的當年新種,用55~60℃溫水浸泡約5小時,然後用稀河泥浸泡1~2天,稍濾一下,再用草木灰及適量磷肥拌和,搓揉成顆粒待播。金花菜可多季栽培,春、夏、秋播均可,常年以秋播為主,時間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以條播和撒播為主。條播:播幅10~15cm,空幅8~10cm,順畦人工播種。撒播:按畦均勻播種。播後用泥漿或草屑、草灰覆蓋,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條播每667平方米用種20~30kg,撒播667平方米用種25~35kg。
草頭草頭

田間管理

播後要確保墒情好,土壤持水量在60%以上,一般10天可以出苗,出苗期如有旱情可進行噴灌或溝灌,生長期應保持適宜墒情。如遇乾旱,要勤澆水,如遇陰雨,要及時排水,做到田間不積水。金花菜生長過程中如有雜草,可採用人工除草的方法。金花菜冬春季病蟲害發生較少,一般無需防治。其它季節病蟲主要有蚜蟲、小球菌核病,如有病蟲,可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防治。在霜凍來臨前,用薄膜覆蓋或搭小拱棚防凍保苗。

主要價值

菜用價值

鮑山《野菜博錄》記載,“苜蓿食法,采嫩苗葉,煠熟油鹽調食”。即採摘苜蓿嫩苗葉,先漂洗乾淨,再用油炸熟,用鹽調食之。王象晉《群芳譜》曰,“苜蓿[制用]葉嫩時煠作菜,可食亦可作羹。忌同蜜食,今人下利。采其葉,依薔薇露法蒸取餾水,甚芬香”。加水蒸煮,浸淘、漂洗換水、浸去異味、異物然後食用。徐光啟《農政全書》曰:“春初既中生啖,為羹甚香”。“玄扈先生曰嘗過嫩葉恆蔬。救飢:苗葉嫩時,採取炸食。江南人不甚食;多食利大小腸。玄扈先生曰:嘗過。嫩葉恆蔬。”《正德穎州志》曰:苜蓿苗可食。明《弘治徽州府志》曰:“苜蓿漢宮所植,其上常有兩葉冊紅結逐如穄,率實一斗者。春之為米五升,亦有秈有穤,秈者作飯須熟食之,稍冷則堅,穤者可搏以為餌土人謂之灰粟”。《本草綱目》記載,苜蓿“數莢累累,老則黑色,內有米如穄,可為飯,又可釀酒”。程登吉《幼學瓊林》在論“師生”中曰“桃李在公門,稱人弟子之多;苜蓿長闌乾,奉師飲食之薄”。
食用草頭食用草頭
金花菜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侯祥川就對金花菜的營養成分進行了測定,發現金花菜的蛋白質、鈣、磷等含量遠高於菠菜。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天然綠色食品的青睞,被視為田間野菜的金花菜得到前所未有關注,其營養價值也得到重新發現。目前,金花菜已成為長江下游常見的時鮮蔬菜之一。由於金花菜(秧草)耐寒、抗旱、抗病蟲害能力強,所以整個生長過程無需施化肥、撒農藥,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公害綠色食品。金花菜可炒食、醃漬及拌麵蒸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亦可加工製作成秧草包子、秧草湯圓、秧草汁、殺青速凍保鮮秧草等。

飼用價值

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指出,唐李白詩“馬常銜苜蓿花”是此(苜蓿),陝西甚多,以飼牛馬,嫩時人亦食之。王象晉《群芳譜》記載,“開花時,刈取餵馬、牛,易肥健,食不盡者,曬乾,冬月銼餵”。這說明當時王象晉就已經認識到苜蓿開花時營養物質最豐富,這時割取的苜蓿飼餵馬、牛最好。苜蓿調製乾草時也應在此時收割。《養余月令》亦有類似的記載,“苜蓿花時,刈取餵馬牛,易肥健食,不盡者,曬乾,冬月銼餵”。這一主張為苜蓿的利用提供了理論與實踐,與現代苜蓿利用的理論相一致。徐光啟《農政全書》曰:苜蓿“長宜飼馬,馬尤嗜之”。《山西通志》記載,“苜蓿,史記大宛傳馬嗜苜蓿,漢張騫使大宛求葡萄、苜蓿歸,因產馬。……今止用之供以畜芻”。《隆慶趙州志》曰:“苜蓿可以飼馬”。
草頭草頭
金花菜(南苜蓿)草質柔嫩,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是大面積推廣種植牧草和產業化的理想對象。主要生產地區有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江西、福建、雲南、台灣、四川和上海等省市。該草營養豐富,初花期時的乾草中含粗蛋白質25.16%,粗脂肪4.39%,粗纖維16.96%,無氮浸出物35.11%,灰分10.17%。金花菜可青飼,調製乾草粉或青貯,各種家畜都愛吃,是一種優質的青飼料。

藥用價值

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記載,“苜蓿,無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記載,“[苜蓿]味苦,平、澀、無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五利藏,輕身健人,洗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煮和醬食,亦可作羹。利大小腸,乾食益人。[根]味苦,寒,無毒。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取汁一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搗汁煎飲,治沙石淋痛。苜蓿不可同蜜食,令人下利”。皇甫嵩《本草發明》有類似的記載。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記載,“苜蓿,酒疸非此不愈。疏:苜蓿草也嫩時,可食,處處田野中有之,陝隴人亦有種者。木經雲,苦、平、無毒,主安中利人。可食,久食然性頗涼,多食動冷氣,不益人。根苦寒,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汁一升服,令人吐利,即愈。其性苦寒,大能泄濕熱,故耳以其葉煎汁,多服專治酒疸大效”。
金花菜(秧草)對腫瘤有抑制作用,是日本國立癌症預防研究所評出的20種抗癌蔬菜之一。因其含有植物皂素,植物皂素能和人體的膽固醇結合,並促使增加排泄,從而大大降低膽固醇含量,對防治冠心病有益。又能降血脂、抗凝血、防出血、清內熱,具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通淋排石的功效,主治尿路結石、痔瘡出血、腸炎、黃疸、夜盲症等。同時還是烏髮的重要營養物和糖尿病、心臟病患者的佳蔬。

綠肥

在明代人們已經認識到並開始利用苜蓿根系的固氮作用進行肥田,王象晉《群芳譜》曰:(苜蓿)“若墾後次年種穀,必倍收,為數年積葉壞爛,墾地復深,故三晉人刈草三年即墾作田,亟欲肥地種穀也”。說明苜蓿生長3年後,土壤肥力有明顯的提高,可使需氮較多的穀類作物豐產。徐光啟《農政全書》曰:“苜蓿七、八年後,根滿,地亦不旺。宜別種之”。現代苜蓿科學也證實了這一點,即苜蓿一般生長7、8年就會衰退,主要是由於豐富氮素的積累,磷、鉀相對的逐漸貧乏,也越來越不利於根瘤菌的生長,因而,苜蓿開始出現生長不良。由此可見,在明代苜蓿出現在輪作制度中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和實踐的。苜蓿作為綠肥在明代就套用,徐光啟《農政全書》:“江南三月草長,則刈以踏稻田,歲歲如此,地力常盛”一語作注時說:“江南壅田者,如翹蕘、陵苕,皆特種之,非野草也,苜蓿亦可壅稻”。可見徐光啟對綠肥輪作的重視。周廣西指出,徐光啟《糞壅規則》“真定人云,每畝壅二三大車,問其糞,則秋時鋤苜蓿楂子載回,與六畜墊腳土積,上田也”(注,墊腳土是指牲畜圈裡經牲畜踩踏過的土與垃圾、糞尿等充分混合而成的一種廄肥)。
草頭草頭
金花菜是我國南方地區的主要綠肥作物之一,其鮮草中養分全面,不僅本身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而且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除釋放大量養分外,還可合成一定數量的腐殖質,有助於增加土壤養分,改良土壤性質。金花菜與禾本科植物混種,在長江下游沿江一帶已有悠久歷史,種植金花菜是一種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壤肥力,養地與用地相結合的種植方式。顧靜娟認為金花菜與水稻輪作,不僅可以提高金花菜種植效益,而且可以促進水稻豐收。季春娟研究表明金花菜作為綠肥還田,對後茬水稻增產作用顯著,且後茬產量隨還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瞿龍興對稻田套播金花菜的播期進行了研究,認為播期以10月15日至11月4日較為適宜。除此之外,金花菜作為綠肥與其他作物如小麥、黑麥草、油菜、棉花等間套作,與茶、桑、果等套種,解決了一定時期內用地與養地,多熟高產與肥料不足的矛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