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寺

草庵寺

草庵寺——我國唯一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遺存,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晉江市華表山南麓。草庵始於紹興年間,初為草築故名。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草庵為我國研究世宗教史和農民起義活動以及中國與波斯古代海上交通極為珍貴之實物依據。

基本介紹

草庵簡介,摩尼佛像,草庵考證,草庵史料,草庵遺址,草庵典故,

草庵簡介

晉江市羅山街道蘇內社區,有一座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山南麓草庵寺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明代晉江人何喬遠《閩書·方域志》云:華表山“兩峰角立如華表,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時物也,祀摩尼佛。”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
草庵寺草庵寺
草庵依山崖而建,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建築,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樑單排蓽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

摩尼佛像

《晉江縣誌》載:“華表山在五都,距城南四十里,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庵,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內依山石刻一圓形淺龕,直徑1.68米,圓龕內雕刻一尊摩尼光佛,跌坐在蓮花壇上,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長0.32米,寬0.25米,奇妙的是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顯粉紅色,服飾為灰白色,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構設。摩尼佛像頭部比較特別, 呈現輝綠岩(青斗石)顏色,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花崗岩石質,散髮披肩,面相圓潤,眉彎隆起,嘴唇稍薄,嘴角兩線深顯,下顎圓突。身著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於腳部,雙手相疊,手心向上,置於膝上,神態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時代風格。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像被1987年8月在瑞典召開的國際研究摩尼教的會議選為會徽
草庵寺佛像草庵寺佛像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築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常可貴,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草庵考證

在草庵遺址前端的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厘米左右,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現。宋末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較多,泉州市區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現,說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泉州的摩尼教活動於元代是比較公開的。
草庵寺前門草庵寺前門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並採用明教的“明”定國號,但是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即所謂“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所以明初盛極一時的明教又轉入秘密活動,融合於道、佛教的民間崇拜。但仍於明正統年刻摩尼教的教義信條(稱“四位一體”)於庵前右邊20多米處的摩崖上:勸念 清淨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草庵寺

草庵史料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崇拜光明,提倡清淨,反對黑暗和壓迫。 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
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國號,遂驅逐信徒、毀壞寺院,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
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瓷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現代遺址為元代建築物,據考古發現,宋代摩尼教已在這裡活動。明代禁絕,此處鄉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
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學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草庵摩尼佛造像作為討論會的紀念性吉祥物。
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庵後,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這為後來泉州申報“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提供有力的實證。
草庵寺草庵寺
1996年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日本“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也來到草庵考察,專家學者認為,摩尼光佛是世界上惟一的保存最好的摩尼教遺蹟。
2011年8月,市政府投入巨資興建草庵摩尼教遺址公園,未來的草庵公園,包括草庵宗教遊覽區、書院文化遊覽區、古寨文化山林區和田園生活休閒區等,致力將草庵景區規劃成集休閒、旅遊的著名景區,將草庵建設為“3A級”旅遊景點,並將其打造為“愛國教育基地”,成為晉江市一張“閃亮的名片”。

草庵遺址

草庵寺前下坡地為明代龍泉書院,今已在舊址上建佛寺大華岩,寺前有古檜兩棵。
草庵寺原西側叢岩高處崖刻摩尼教咒語:“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可惜因開山取石已不存在,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萬古峰中,月色泉聲千古趣;八方池裡,天光雲彩四時春”(草庵寺聯文)。草庵西北原有萬石峰、龍泉岩、玉泉、雲梯百級,南面有隱居橋、八鳳池、六角井、憩亭等勝景,因年代久遠今已湮沒。弘一法師曾住草庵意空樓3個多月,作《重興草庵碑記》,並撰書楹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記載,於此有名賢讀書。”“草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草庵寺後山上原有“萬石峰”“玉泉”、“雲梯百級”等摩崖石刻。
草庵寺前有“隱居橋”、“八鳳池”、“千年古檜”等處處佳秀;草庵寺後有“萬石峰”、““龍泉岩”、“玉泉”等景景奇幽。

草庵典故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泉州還有兩位著名詩人遊覽草庵題詩於此。
一是黃克晦《萬石峰草庵得家字》:“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夢陰日半斜。風榭無人飄翠瓦,雲岩有水浸苔花。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閒房共轉砂。”。
黃克晦(1524一1590),號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詩善書畫,著有《吾野詩集》。
一是黃鳳翔《秋訪草庵》:“琳宮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氣澄。細草久湮仙峽路,斜暉暫作佛壇燈。竹邊泉脈鄰丹灶,沿里雲根蔓綠藤。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崚嶒。”
黃鳳翔(1538-1614),號儀庭、止庵。泉州市區人,名士名宦。兩位詩人都把草庵當作道教宮庵看待,故其詩中有“太乙仙人”和“丹灶”的詞句。
草庵寺草庵寺
據《泉州人名録·弘一法師》中記載,嘉靖(1522年~1566年)初,泉州有18位士子在草庵“龍泉書院”讀書,常見此地顯現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載於此有名賢讀書”。原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煥然一新。花木、果樹相映,風景十分優美清淨,為一番別致景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