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烏棗

茌平烏棗

茌平烏棗,亦稱熏棗、焦(膠)棗。是茌平縣傳統的棗果加工品種,是茌平縣的傳統土特產,烏棗加工在茌平縣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烏棗又名熏棗、焦棗,系選用熟鮮紅棗,經水煮、窯熏、陰涼等工藝精製而成。僅窯熏1道工序,就要反覆3次,歷時6天,經“三次窯子六遍水”方可。烏棗材質優良,可作一般用材;果實去澀生食或釀酒、制醋,含維生素丙,可提取供醫用;種子入藥,能消渴去熱。烏棗製成後,色澤烏紫明亮,花紋細密,帶有特殊的香甜味。含胺基酸、蛋白質、膳食纖維、總糖、黃胴、胡蘿蔔素等人體所需元素,有防癌補血之功效。烏棗性熱,為滋補珍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茌平烏棗
  • 別稱熏棗、焦(膠)棗
  • 性質:茌平縣的傳統土特產
  • 開始時期:明清
  • 營養價值:含糖73.8%,含酸0.75%
歷史溯源,產品特色,產品價值,

歷史溯源

薰棗始於保、何代,以無考證。據1992年版《齊魯烹飪大典》云:“山東烏棗主要產於聊城、茌平、高唐、商河等地。聊城製作烏棗始於清光緒四(1881)年曾盛銷江南各地。”此說法有欠妥當,據明人宋詡於弘治甲子年(公元1504年)寫成的《養生部》一書中,便記載了薰棗的簡約過程,不過不如清王培荀《鄉園憶舊錄》那段文字詳實。文曰:“盛於東昌之薰棗,煮以藥,闕地而架曲薄,攤棗於上,加火攻,乾而不燥,柔而不濕,每包百斤,堆河岸如嶺,糧船回空,售以實船。”由此斷定,薰棗起碼在明代中葉已經有了。清代人經改革由“生棗甑中蒸過”,“焚礱穀糠煙薰和柔”,“復薰乾”為“闕地而架曲薄,攤棗於上,加以火攻。”王培荀的記述薰制方法於今相沿。
茌平烏棗

產品特色

茌平烏棗採用果形大而圓、肉厚質細、汁少,乾物質多,皮色深紅或紫紅的圓鈴大棗,經水煮、窯熏、陰涼等工藝精製而成。僅窯熏1道工序,就要反覆3次,歷時6天,經“三次窯子六遍水”方可。烏棗製成後,色澤烏紫明亮,花紋細密,肉質柔韌細蜜、味美、有熟棗的香氣,並帶有特殊的香甜味。將棗掰開,肉斷絲連,閃閃發光,食之香甜可口,別具風味。

產品價值

烏棗含糖73.8%,含酸0.75%,烏棗性熱,為滋補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