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誠

英若誠

英若誠(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翻譯家、演員,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

20世紀40年代末,英若誠參加業餘的“駱駝劇團”,並出演了話劇《保羅·莫萊爾》。1947年,還未大學畢業的英若誠翻譯了謝爾蓋·愛森斯坦的作品《電影感》,從而開啟了他的翻譯生涯。1953年,出演話劇《龍鬚溝》。1957年,主演話劇《駱駝祥子》。1965年,出演劇情電影《白求恩大夫》。“文化大革命”期間,英若誠因被污“勾結”北京市市長彭真而入獄。1979年,把老舍的話劇作品《茶館》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1982年,出演劇情電影《茶館》。1983年,將阿瑟·米勒的戲劇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並與他合作將該作品搬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台。1987年,主演劇情電影《末代皇帝》。1993年,主演劇情電影《小活佛》。1998年,英若誠獲得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英若誠因患肝病在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2008年,關於他的自傳《英若誠傳》出版。2009年,紀念英若誠誕辰80周年,關於他的自傳《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若誠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星座:雙子座
  • 出生地: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29年6月21日
  • 逝世日期:2003年12月27日
  • 職業:翻譯家、演員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
  • 代表作品:龍鬚溝、駱駝祥子、白求恩大夫茶館推銷員之死末代皇帝小活佛
  • 主要成就: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參演話劇,參演電影,參演電視劇,翻譯作品,導演作品,編劇作品,助理導演,獲獎記錄,人物評價,網友印象,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1929年6月21日,英若誠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世家。英若誠少年時就讀於天津聖路易教會中學。1941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45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在大學時期,英若誠參加了業餘的“駱駝劇團”,並出演《保羅·莫萊爾》、《春風化雨》等話劇。
1947年,還未大學畢業的英若誠翻譯了謝爾蓋·愛森斯坦的作品《電影感》,從而開啟了他的翻譯生涯。1950年,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1953年,與于是之胡宗溫聯袂出演話劇《龍鬚溝》;同年,參演由歐陽山尊夏淳聯合執導的話劇《春華秋實》;隨後,翻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作品《奧賽羅馬導演計畫》。
1954年,參演話劇《非這樣生活不可》;同年,參演話劇《明朗的天》。1956年,與丁肇范等聯袂出演話劇《這樣的時代》;同年,參演話劇《耶戈爾·布雷喬夫和其他的人們》。1957年,與舒繡文李婉芬聯合主演話劇《駱駝祥子》,在劇中飾演人力車廠主劉四爺;同年,參演話劇《是誰之過》。
1958年,在話劇《茶館》中飾演專門從事買賣人口的老劉麻子;同年,與童弟童超等共同出演話劇《智取威虎山》。1959年,參演話劇《烈火紅心》;同年,與刁光覃合作主演話劇《英雄萬歲》;此外,還參演了由夏淳執導的話劇《慳吝人》。1960年,參演話劇《花開遍地萬戶香》。
1962年,參演由歐陽山尊、柏森聯合執導的話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1963年,與田沖、于是之聯合參演話劇《關漢卿》。1965年,與譚寧邦村里等聯合出演劇情電影《白求恩大夫》;同年,擔任話劇《剛果風雷》的編劇。“文化大革命”期間,英若誠因被污“勾結”北京市市長彭真而入獄。之後,英若誠出獄並離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進入《中國建設》編輯部擔任英文編輯。
1976年,與于是之等共同出演話劇《工農一家》。1979年,把老舍的話劇作品《茶館》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同年,參演由夏淳執導的話劇《雷雨》。1980年,英若誠跟隨曹禺前往英國進行戲劇交流;同年,參演話劇《駱駝祥子》。1981年,與英國導演托比·羅伯森合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排演了莎翁的話劇《請君入甕》;同年,與王心剛張瑜聯袂出演劇情電影《知音》,在片中飾演狠毒陰險、道貌岸然的袁世凱。
1982年8月,作為客座教授為密蘇里大學戲劇系講授表演課,英若誠結合教學實踐為學生們排演了中國話劇《家》;同年,與于是之、鄭榕共同出演根據老舍所著同名話劇改編的劇情電影《茶館》,在片中飾演能說會道,心狠手毒,惟利是圖的人販子劉麻子;隨後,與多國演員聯袂主演電視劇《馬可·波羅》。
1983年,被任命為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兼影視劇製片處主任;同年,將阿瑟·米勒的戲劇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並與他合作將該作品搬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台,同時在劇中飾演年逾花甲的推銷員威利·洛曼。1984年8月,作為密蘇里大學常任教授再度前往美國講學,為學生們排演了根據中國同名崑曲改編的話劇《十五貫》。
1986年,與林兆華聯合執導話劇《上帝的寵兒》。1987年,與尊龍陳冲等聯合主演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劇情電影《末代皇帝》,在片中飾演有著極大熱心和耐心的戰犯管理所所長。1988年,由其創作的翻譯作品《春月》出版。
1990年5月,離任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同年,出演根據錢鐘書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圍城》。1991年,執導由宋丹丹朱旭合作主演的話劇《芭巴拉少校》。1993年,與基努·里維斯共同主演劇情電影《小活佛》,在片中飾演一直在尋找先師諾布喇嘛的不丹高僧喇嘛;同年,出演由英達執導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
1995年,把話劇《狗兒爺涅槃》翻譯成英文,交給美國百老匯夜鶯劇團排演,並於1996年1月在美國首演。1998年,英若誠獲得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1999年,由其出演的情景喜劇《中國餐館》播出;12月,出版8冊翻譯叢書《英若誠名劇譯叢》,其中包括《芭巴拉少校》、《譁變》等翻譯作品。
2001年,由其創作的翻譯作品《英若誠譯名劇五種》出版。2002年,與李丁文興宇聯合主演情景喜劇《活個精神頭兒》。

個人生活

家庭
英若誠的祖父是英斂之,祖母是滿清皇族的愛新覺羅·淑仲(1925年去世,終年50歲),父親是英千里,母親是蔡葆真,姑姑是英茵。
婚姻
英若誠與吳世良是清華大學的同學。從學校畢業後,他們結成伴侶,並共同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婚後,二人育有兒子英達。
逝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英若誠因患肝病在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

主要作品

參演話劇

時間名稱飾演
1983年
《推銷員之死》
推銷員威利·洛曼
1980年
《駱駝祥子》
劉四爺
1979年
《雷雨》
魯貴
1979年
《茶館》
小劉麻子
1976年
《工農一家》
馬顯祖
1965年
《像他那樣生活》
楊克泰
1965年
《剛果風雷》
懷特
1963年
《關漢卿》
徹里·不花
1962年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高羅杜林
1960年
《花開遍地萬戶香》
林書記
1959年
《烈火紅心》
陳局長
1959年
《英雄萬歲》
雷震
1959年
《慳吝人》
西蒙師傅
1958年
《智取威虎山》
定河道人
1958年
《茶館》
劉麻子
1957年
《駱駝祥子》
人力車廠主劉四爺
1957年
《是誰之過》
伊凡·扎哈洛維
1957年
《帶槍的人》
沃洛佳
1956年
《這樣的時代》
斯庫賓
1956年
《耶戈爾·布雷喬夫和其他的人們》
巴夫林
1954年
《非這樣生活不可》
萊別爾克
1954年
《明朗的天》
陳洪友
1953年
《春華秋實》
周廷煥
1953年
《龍鬚溝》
劉掌柜
20世紀40年代末
《地窖之門》、《保羅·莫萊爾》、《春風化雨》
/

參演電影

共5部

參演電視劇

共5部

翻譯作品

時間名稱作者出版社
2013年
《春月》
包柏漪(美國)
外文出版社
2012年
《雙語名著無障礙閱讀叢書》
/
/
2008年
《推銷員之死》
阿瑟·米勒(美國)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
《英若誠譯名劇五種》
威廉·莎士比亞(英國)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推銷員之死》
阿瑟·米勒(美國)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年12月
《茶館》
老舍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年12月
《請君入甕》
威廉·莎士比亞(英國)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年12月
《狗兒爺涅槃》
錦雲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年12月
《芭巴拉少校》
蕭伯納(愛爾蘭)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年12月
《上帝的寵兒》
彼得·謝弗(英國)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年12月
《譁變》
赫爾曼·沃克(美國)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年12月
《家》
巴金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5年
《狗兒爺涅槃》
錦雲
/
1988年10月
《春月》
包柏漪(美國)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80年初
《請君入甕》
威廉·莎士比亞(英國)
/
1979年
《茶館》
老舍
/
20世紀
《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報紙主筆》、《有這一回事》、《星星變紅了》、《王昭君》
/
/
1953年
《奧賽羅馬導演計畫》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俄國)
/
1947年
《電影感》
謝爾蓋·愛森斯坦(俄國)
/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91年
《芭巴拉少校》
話劇
1986年
《上帝的寵兒》
話劇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65年
《剛果風雷》
話劇

助理導演

時間名稱類型
1981年
《請君入甕》
話劇

獲獎記錄

個人獎項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98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獲獎

人物評價

英若誠在翻譯過程中,非常注重語言對觀眾的直接效果,力求譯文既忠實原著,又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使每個角色的語言都各具特點。他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戲劇翻譯理論和策略。依據戲劇語言的特點,主張戲劇翻譯的口語化、簡潔性、動作化和性格化,在戲劇翻譯中追求戲劇的整體觀演效果。他從 “適合演出”的角度出發,考慮到戲劇語言的 “口語化 ”和 “直接效果”,在劇本翻譯中多用短句、理語,語言通俗、簡練。他從戲劇表演和觀眾欣賞角度,在對白處理上注重語言的簡潔性,使人物對白靈動自然,語義銜接流暢。他的譯本語言簡練,節奏感強,人物口吻表現恰當,具有很好的舞台表演效果。他在處理人物說話語氣時,從人物性格和身份出發,敏銳地把握住人物語言中反映其性格形象的關鍵點(《中國戲劇》、《安徽科技學院學報》綜合評)

後世紀念

2009年,紀念英若誠誕辰80周年,《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女士根據英若誠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錄音整理而成。她花了3年時間,錄了100多個小時,經編輯整理,再加上她7年的研究,完成了這本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