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山近代建築群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朝陽街北端海邊,與芝罘島隔海相望,由於三面環海,故又名“海洋島”。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備倭寇,把狼煙墩台(即烽火台)設定于山巔,故名煙臺山,城市名稱亦源於此。清末在墩台處建航海燈塔,一直沿用至今。鴉片戰爭後,英、美、法、德、日等16個國家在此建領事館建築群,其建築風格各不相同。

2018年11月24日,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煙臺山近代建築群
  • 地點山東省煙臺市
  • 時間:1398年
  • 特點:建築風格各不相同
歷史發展,主要產品,

歷史發展

物質文化遺產
煙臺山近代建築群
1891年,英、德、美、日等國外商在煙臺山附近設立的洋行還只有11家。甲午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承認外國在華投資權,煙臺遂成外商主要爭奪的市場之一。1901年,煙臺的洋行發展到26家,1906年增加到40家。

主要產品

這些洋行,在17國領事館的庇護下,依靠特有霸權形成壟斷性經營,控制著煙臺口岸的命脈,從事鴉片等非法貿易活動,大豆、豆餅、棉花、棗、鹹魚、冬粉、小麥等大量農副土特產品被低價掠走,鴉片、棉布、火柴、鐵製品、胡椒、糖等外國商品通過煙臺口岸被源源不斷地輸入內地市場傾銷。
煙臺港1864至1867年的各項貿易總額所占比重統計顯示,1864年洋貨進口總額占進出口總額的27%,到1867年洋貨進口總額上升到51%;而土貨出口則直線下降,1864年還占進出口總額的47%,到1867年則下降到25%。到1905年,煙臺對外貿易額達到1420萬海關兩,其中洋貨進口960萬海關兩,土貨出口僅為460萬海關兩,進口貿易額是出口貿易額的兩倍多。
一座城市無疑是需要某種記憶留存的。煙臺山現存的7國領事館建築,便是這座城市的記憶所在,承載著煙臺獨特的近代史。煙臺山的領事館群,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歷史的縮影。每當我們看到這些風格迥異的洋建築,會想起那段苦難的歷史,激發我們民族復興的志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