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夫斯交響曲

艾夫斯(Charles Ives, 1874-1954),美國作曲家,畢業於耶魯大學,從事保險統計,業餘時進行音樂創作。艾夫斯的重要作品包括5首交響曲,他的《第三交響曲》1947年獲普利茲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夫斯交響曲
  • 外文名:Charles Ives
  • 作者:艾夫斯
  • 國籍:美國
人物簡介,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第四交響曲,

人物簡介

艾夫斯 CHARLES IVES
艾夫斯(Charles Ives, 1874-1954),美國作曲家,在西方音樂史被被稱為第一位偉大的美國作曲家。艾夫斯的父親為一個軍樂隊長,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對多調性、微分音、演奏中的音響與空間關係等有深入研究。在艾夫斯童年時,經常讓其以一個調歌唱,他以另一個調伴奏,這種多調性訓練對日後的發辰起到決定性影響。艾夫斯14歲成為州最年輕的教堂管風琴手,1894年入耶魯大學,師從帕克(H. Parker),在校創作了《第一交響曲》、《第一弦樂四重奏》和一些管風琴曲。畢業後他放棄以音樂謀生的想法,入一家保險公司任統計員,利用業餘時間創作,1930年從保險公司退休,1947年由於《第三交響曲》而獲普利茲獎。
艾夫斯的祖父母都是超驗主義者,亦對艾夫斯構成了影響。他一生致力於新音響的發明與創造,大膽使用了在當時被視為異端的技術,在不協和和弦多調性無調性復節奏、微分音和演奏技術的革新方面甚至走在勛伯格與斯特拉文斯基之前。艾夫斯的音樂特色,一是追求“鑲嵌畫”的特色,即把自己與他人的一些音樂片斷交織而成作品;二是追求“混沌”音響,即多種節奏、調式、表情的同時重合,所以有時在演奏時必須同時有兩個指揮,這種追求也充分體現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性。
艾夫斯的重要作品包括5首交響曲(4首編號交響曲與《假日交響曲》)、管弦樂《新英格蘭三處》、《未作回答的問題》和《中央公園的夏夜》;以及《康科德奏鳴曲》、兩首弦樂四重奏和一些合唱曲與歌曲。艾夫斯最值得收藏的唱片版本是:1.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奏的《第二交響曲》、《中央公園的夏夜》(Central Park in the dark,作於1906年)、《雲梯教火車上的鑼聲》(The Gong on the Hook and Ladder,作於1911年)、《聖徒》(Hallo We'en)、《讚美詩》(Hymn for Strings,作於1921年)、第一號《音之路》(Tone roads,作於1911年)、《未作回答的問題》(The Unanswered question,作於1906年),DG,CD編號429 220-2,《企鵝》評介三星。2.奧菲斯(Orpheus)室內樂團演奏的《第三交響曲》、《新英格蘭三處》、《未作回答的問題》、《為小樂隊而作的套曲》第一號,DG,CD編號439 869-2,《企鵝》評介三星。3.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的《第四交響曲》、《中央公園的夏夜》,托馬斯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的《新英格蘭三處》,DG,CD編號423 243-2。4.埃默森四重奏團演奏的第一、第二四重奏,DG,CD編號435 864-2。這張唱片上另加巴伯的四重奏,《企鵝》評介三星。5.詹森(J. Jensen)演奏的《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二康科德奏鳴曲》,MUSI,CD編號MACD630。6.赫福德(Herford)演唱,鮑曼(R. Bowman)伴奏的藝術歌曲,UNIC,CD編號DKPCD9111,9112。

第一交響曲

艾夫斯共作有5首交響曲,其成名是1946年《第三交響曲》的首演,這首作品在1947年獲普利茲獎。《第一交響曲》為艾夫斯學生時期的作品,在艾夫斯交響曲中,屬以最傳統手法創作的作品,作於1896-1898年間,其二、三、四3個樂章於1910年5月19日由丹姆洛希(Walter Damrosch, 1862-1950)指揮首演,全曲一直到1965年10月才由古爾德(Morton Gould, 1913-)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首演。共4個樂章:1.快板,D小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8小節為一組,共3組24節,據考這個主題取自艾夫斯自己創作的歌曲《狂風》(Rough Wind)。這個主題被反覆之後,長笛以屬調錶現第二主題。第二主題實際是第一主題的發展,又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發展部以半音階和聲開始,主要靠第二主題以歌謠風格進行,後半段才成為第一主題的發展。2.很慢的慢板,F大調,3段體。由英國管演奏的開頭旋律非常優美,中段為熱情的D小調,與第一段平靜的樂念形成對比。第三段是第一、第二段旋律以對位法進行,最後由獨奏小提琴與英國管平靜地回想第一段旋律,在靜寂中消失。3.很快的快板,諧謔曲,大3段體。諧謔曲部主題是由長笛與單簧管齊奏輕快地開始,以卡農方式進行。中段主題是F大調,由小提琴輕快地表現,經過推移性樂句後,再回歸諧謔曲主題。4.很快的快板,D大調,大二段體加尾奏。ABCD尾奏的形式,A部分等於BCD的總和,所以帶有迴旋曲性格,BCD的不斷反覆發展,豐富了層次。尾奏之前變成很快的快板變成緩慢的鼓號調,然後以熱烈的快板而推向高潮。
這首交響曲的版本可選:1.托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版,Sony,CD編號SK44939。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第四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2.賈維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版,Chandos,CD編號CHAN9053。這張唱片上另有巴伯的3首管弦樂《隨筆》,《企鵝》評介三星。3.古爾德(Morton Gould)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版,RCA,CD編號74321 29246-2。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管弦樂套曲No.2》、《羅伯特·布朗寧序曲》和《未作回答的問題》,《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

第二交響曲

艾夫斯的《第二交響曲》亦是作於其在耶魯大學上學期間,作於1897-1901年,按照較傳統的手法,但已較具個性,其中表現了美國鄉下,其故鄉的音樂素材。艾夫斯曾這樣闡述這首作品:“這是表現1890年代的康乃狄格州鄉村,列丁和丹貝利周圍的音樂氣氛,以及鄉鎮的鄉土音樂。”在這首作品中引用了許多美國鄉村音樂.有弗斯特(Stepen Colings Foster, 1826-1864)的歌曲,有聖詩和進行曲;終樂章中有美國古老的鄉村慶豐收舞蹈,有弗斯特的《鄉村賽馬》(De Camptown races)片斷、《老黑喬》(Old Black Joe)的變形等。共5個樂章:1.溫和的快板,D小調。序奏,類似於迴旋曲,開頭主題為中心,多少帶有一些灰暗的色調,在大提琴、中提琴、第二小提琴承接過程中,不斷增加複音厚度。第二主題為A大調輕快的性格,後半以16分音符動機為主體發展。此後再現第一主題,圓號插入《呵,哥倫比亞,大洋之寶》(O! Columbia, the Gem of the Ocean)的開頭部分。兩個主題再予交叉而形成高潮。2.快板,降A大調,奏鳴曲式。強有力的第一主題由3個動機構成,第二主題來自《玩具笛之歌》(Pemny-Whistle Song),據說來自古希伯來讚美歌曲調。經過句後,呈示部結尾出現F大調讚美歌風格旋律。發展部可分為3段,第一段以新的動機發展,第二段是擴大了音值的第一主題。在進入第三段前,弱音器以間奏弱奏讚美歌旋律。然後第三段再發展第一主題,再現部是以F大調出現第一主題,只有第二主題是與呈示部一樣以降A小調出現。終結部長大而類似第二發展部,所用素材與發展部同。3.如歌似的慢板,F大調,3段體。平靜的序奏後,小提琴奏出主要主題。第一段是夾著與這一主題成對照的依此下降的旋律,獨奏大提琴平靜地回想主題的後半部。第二段類似於奏鳴曲式的發展部,律動性旋律反覆,然後主要主題一邊動機化地分解,一邊以變形裝飾出第二個主旋律,這個旋律也以變奏進行。第三段是平靜地再現最初的主題。在結束這一段之後,由長笛引用了《美哉美國》(America, The Beautiful)一曲的動機。4.莊嚴肅穆的慢板,D小調。這個樂章為第一樂章的再現,第五樂章的序奏,有第一樂章一半的長度,完全按原貌表現縮編了的第一樂章,以F大調屬七和弦結束,連線第五樂章。5.活潑而很快的快板,F大調,結構為A-B-A-B-尾奏。開頭主題分成兩部分,分別為發展性手法的母體,這個主題反覆兩次後,圓號奏出弗斯特《鄉村賽馬》的開頭動機;《鄉村賽馬》的這個動機成為發展的動力。B段出現的第二主題,據艾夫斯自述素材為其初期作品《美國的森林》,但有音樂評論家認為是《老黑喬》變形。此後,長笛似回顧般出現《往事難忘》(Long long ago)的旋律。再現AB後,低音號再次奏《噢,哥倫比亞》的旋律。尾奏以第二樂章第一主題始,然後加上《噢,哥倫比亞》、《鄉村賽馬》,終樂章第一主題的混合形態,最後以降B音的11個音構成的不協和弦告終。
這首交響曲的版本可選:1.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樂團版,DG,CD編號429 220-2。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中央公園的夏夜》、《雲梯救火車上的鑼聲》、《聖徒》、《讚美詩》、第一號《音之路》和《未作回答的問題》,《企鵝》評介三星。Sony,CD編號SMK47568,艾夫斯的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第三交響曲》、《中央公園的夏夜》,《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2.托瑪斯(Tilson Thomas)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版,Sony,CD編號SK46440。這張唱片上另有《第三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3.賈維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版,Chandos,CD編號CHAN9390-2。這張唱片上另有克雷斯頓(Creston)的《第二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

第三交響曲

艾夫斯的《第三交響曲》,標題為《野營地》,乃受在丹貝利舉行的野營集會印象而作,作於1901-1904年。這首交響曲的原曲都是風琴讚美歌的改編,極具宗教氛圍。此曲1946年4月5日由哈里森(Lou Harrison)指揮紐約小交響樂隊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演,共3個樂章:1.親友的歡聚,莊嚴肅穆的快板,降E大調—F大調,第一主題是根據《聖餐經》(O, for thousand to sing)而來,由中提琴表現後,第二小提琴、圓號、低音管交織成賦格,這一主題的伴奏聲部音型是將各種變形來構成這一樂章的經過性、發展性因素。第二主題是由小提琴以獨特的強音來伴奏圓號聖詠風格的旋律。而第三主題是在4分音符全體休止後,以如歌的慢板,帶著長笛助奏出現。2.兒童的日子,快板,降E大調,3段體。在中提琴與大提琴的8分音符等拍節奏上,第一主題輕快地出現於小提琴,這是讚美歌《彷徨的人們》的變形。第二段是“更快”,主要旋律是《威爾斯戰歌》,在美國以《通宵》(All though the night)而馳名。在此用來表現兒童的遊戲。第三段是第一段主題以中庸的快板,A大調再現,以賦格方式模仿進行。尾奏以第二段主題為主體,由第一段主題對其進行糾纏,漸漸平息,就似兒童們玩累了一樣,平靜下來等待結束。3.聖餐經,最慢板,降B調,一個主題的複音發展結構,其主題來自讚美歌《沒有功勞的我》(Just as I am, Whithout one Plea)。整個結構為主題發展、變形的過程。此樂章最後有“從遠處傳來教堂鐘聲”的指示,定名“聖餐經”,原曲是為教堂彌撤的聖餐而作。
這首交響曲的版本可選:1.奧菲斯室內樂團版,DG,CD編號439 869-2。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新英格蘭三處》、《未作回答的問題》、《為小樂隊而作的套曲》第一號,《企鵝》評介三星。2.托馬斯(Tilson Thomas)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版。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第二號管弦樂套曲》,Sony,CD編號MK37823。《企鵝》評介三星。3.伯思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樂團版,Sony,CD編號SMK47568。這張唱片上另有《第二交響曲》和小澤征爾指揮的《中央公園的夏夜》,《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4.漢森指揮伊斯曼—羅徹斯特樂團版,Mercury,CD編號432 755-2。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新英格蘭三處》、威廉·舒曼的《新英格蘭三聯曲》、門寧(Mennin)的《第五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5.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版,Decca,Argo,CD編號417 818-2。這張唱片上還有巴伯的《柔板》、科普蘭的《寂靜的城市》、科威爾的《讚美詩》、克雷斯頓的《遙言》,《企鵝》評介三星。6.R.戴維斯(Russell Davies)指揮聖保羅室內樂團版,Por Arte,CD編號CDD140。這張唱片上另有科普蘭的《阿帕拉契亞的春天》,《企鵝》評介三星。

第四交響曲

艾夫斯的《第四交響曲》,自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這首交響曲作於1910-1911年,其中的第二樂章乃改編自《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賦格原作為耶魯大學時期作品。全曲斯托科夫斯基1927年1月29日指揮美國交響樂團首演於卡內基音樂廳。這首作品被認為是艾夫斯的“語法總匯”,與《第三交響曲》使用材料“集錦式拼貼不同”,採用了“明確的”與“混沌的”對比。此曲首演的節目單上這樣介紹:“前奏曲(第一樂章)所展示的,是人類的精神對人生所提出的‘是什麼’、‘為何而活’的發問,下3個樂章就是對這樣的問題作多樣化的回答。如第二樂章是有刺激性而甘居平庸的世俗性人生過程,與跋涉沼澤、四處雲遊的香客們的考驗形成對照的一種喜劇。賦格曲(第三樂章)是表現人生對形式主義與儀式主義所持的反應方式。”而艾夫斯自己又說過:“終樂章是對於前面的樂章有關人類生存這一事實,對宗教性體驗關聯的一種極端的讚美。”共4個樂章:1.前奏曲,莊嚴肅穆地,D大調。獨奏鋼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引句下,長笛、豎琴、獨奏小提琴:“像在遠處微弱地響著一樣”,緩慢奏讚美歌《主啊,接近你》(Nearer, my God, to thee)。獨奏鋼琴不協和地進行,再用緩慢的速度奏讚美歌《遙遠的仰望》(There's a Land that is fairer than day)。加入其它樂器後,以D大調,合唱團唱《守夜的朋友》(Watchman, Tellas of the night)。隨後以合唱為中心,樂隊作不協和伴奏,以《主啊,接近你》作糾纏。2.互動使用稍快的快板、最慢板、快板、慢板等速度變化,強奏與弱奏交替,快板、稍快的快板、最慢板、慢板相互對應,構成複雜的音響。這一樂章需兩個指揮。在這個樂章的中間有較長一段為整體的中心,分為前半段與後半段。開始部之後,移至最慢板部分,弦樂與獨奏鋼琴為主體,弦樂以半音緩慢上下行連續五度音程,與鋼琴糾纏在一起。小提琴奏《可愛的家庭》與讚美歌《與神同在》的旋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許多著名曲調的片斷,它們交叉混雜在一起,比如第一樂章引用過的《遙遠的仰望》,蘇薩進行曲《華盛頓郵報》的半音上下行著名序奏,小提琴奏《稻草里的火雞》,弗斯特的《鄉村賽馬》、莫扎特的《單簧管五重奏》終樂章的第一主題等。在前半部尾奏中,先是小號和長號《噢,哥倫比亞》的變形,低音管再奏弗斯特的《主人在冰冷的地方》,《噢,哥倫比亞》恢復原曲調後,引用艾夫斯自己的《第二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霍桑》。後半段以混沌的音響為背景,小號奏《往事難忘》旋律,短號奏《主人在冰冷的地方》,長號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很短的最緩板後,中提琴奏讚美歌《將我的靈魂》,這個旋律與《遙遠的仰望》和《主人在冰冷的地下》交叉。最後的尾聲以很快的快板始,形成“音響瀑布”,其中可以聽到《美國佬鬼混》、《喬治亞進行曲》、《稻草里的火雞》、《往事難忘》,還有《愛爾蘭的洗衣女》。3.賦格曲,中庸的快板,C大調。前半部以讚美歌《北極之地》與《為全能的主歡呼》的一部分構成賦格。先以《北極之地》的開頭4小節為主題由大提琴、中提琴、圓號、小提琴逐一繼承。第二部分同時呈示《為全能的主而歡呼》最後4小節而成的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二重賦格。第三部分再度由長笛呈示,推移部以第二主題素材為主,如虔誠地祈禱。後半部以《北極之地》的後半部為主題,先由小提琴,後由風琴與中提琴慢二拍強有力地開始,管弦樂與風琴交織成複音音樂,在推移部出現不協和音響。尾奏是以積疊手法呈示第一主題始,然後由管弦樂與風琴緩慢地擴大其音值。讚美歌《十字架之血》的後半部由單簧管表現,最後由圓號緩慢地奏亨德爾《救世主》中著名的讚美歌《眾人一齊》。4.莊嚴的最慢板。以打擊樂器微弱的音響始,低音提琴片斷地奏《在主的身旁》的後半。發展成混沌的音響後,小提琴奏讚美歌《尊貴的我主》,伴奏是全音音階的音響。管弦樂慢慢增加厚度後,隱約可見“主啊……”的片斷。再發展後,在混沌音響表面,有混聲四部合唱的讚美歌《在主的身旁》。整個樂曲平靜下來後,以打擊樂器而收尾。
這首交響曲的版本可選:1.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版,DG,CD編號423 243-2。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中央公園的夏夜》,托馬斯指揮的《新英格蘭三處》。2.斯托科夫斯基指揮美國交響樂團、紐約學者歌唱團(Ny Shola Cantorum)1965年錄音,Sony,MPK,CD編號46726。這張唱片上還有艾夫斯的《羅伯特·布朗寧序曲》、4首合唱曲、包括《偉大的平民林肯》(Lincoln, The Great Commoner)和《大多數》(Majority)、《選舉》(Election)、《他們在那裡》(They are There),《企鵝》評介三星。3.托瑪斯(Tilson Thomas)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版,Sony,CD編號SK44939。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第一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4.多南伊指揮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版,Decca,CD編號443 172-2。這張唱片上另有艾夫斯的《未作回答的問題》、《阿美利加變奏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