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

賦格

賦格是盛行於巴洛克時期的一種復調音樂體裁,又稱“遁走曲”,意為追逐、遁走。賦格的結構與寫法比較規範。樂曲開始時,以單聲部形式貫穿全曲的主要音樂素材稱為"主題",與主題形成對位關係的稱為"對題"。之後該主題及對題可以在不同聲部中輪流出現,主題與主題之間也常有過渡性的樂句作音樂的對比。

基本介紹

  • 外文名:fugue
  • 別名:遁走曲
  • 基本特點:運用模仿對位法
  • 分類方法:聲部的數目、主題的數目
  • 盛行時期:巴洛克時期
  • 歸類:復調音樂體裁
  • 拉丁原意:“追逐”和“飛翔”
簡介,定義,形式,歷史,結構,分類,綜述,巴赫,貝多芬,柴可夫斯基,

簡介

賦格是復調音樂中最為複雜而嚴謹的曲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單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呈示部);然後進入以主題中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後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展開部);直至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再現部),並常以尾聲結束。
作曲家運用各種復調手法,將主題加以各種不同的調性與節奏的變化,形成高度統一的音樂形象。賦格曲的彈奏,對於訓練鋼琴學員的復調音樂思維有很大的助益。
賦格賦格

定義

賦格在通常是建立在一個主題上,以不同的聲部、不同的調子、偶爾也用不同的速度或上下顛倒或從後往前地進行演奏。然而,賦格的概念遠不如卡農那么嚴格,因而允許有更多的情感或藝術的表現。賦格的識別標誌的是它的開始方式:單獨的一個聲部唱出它的主題,唱完後,第二個聲部或移高五度或降低四度進入。與此同時,第一個聲部繼續唱“對應主題”,也叫第二主題,用來在節奏、和聲、及旋律方面與主題形成對比。每個聲部依次唱出主題,常常是另一個聲部伴唱對應主題,其它的聲部所起的作用隨作曲家的想像而定。當所有的聲部都“到齊”了,就不再有什麼規則了。當然,還是有一些標準的手法,但它沒有嚴格到只能夠按照某個公式去創作賦格。 《音樂的奉獻》 中的兩首賦格曲就是傑出例子,它們絕不可能“照公式創造出來”。這兩首曲子都具有遠比賦格的性質更為深刻的東西。

形式

賦格應該說是一種寫法,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固定的創作形式,而不是一種曲式。
Bach賦格手稿1Bach賦格手稿1
賦格(英:fugue, 德:fuge, 法:fugue, 意:fuga)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是來自於拉丁語,原意是“追逐”和“飛翔”。
賦格的主要特點是相互模仿的聲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時間相繼進入,按照對位法組織在一起的音樂。

歷史

賦格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從16世紀的宗教音樂就開始有這種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紀巴赫時代才達到頂峰。

結構

賦格的主要結構是首先在一個聲部上出現一個主題片斷,然後在其他的聲部上模仿這個片斷,這時演奏主題的聲部演奏與新的聲部相對應的樂句,形成各個聲部相互問答追逐的效果。
賦格通常沒有引子。賦格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呈現部,中間部和再現部。各個聲部在呈現部中用主調和屬調將主題一一呈現一遍,然後各自展開成為不同的插部,最後在再現部里回到原來的主題上。
Bach賦格手稿2Bach賦格手稿2
在賦格開始的地方,第一個聲部進入時出現的短的旋律或樂句稱為賦格主題,賦格主題不同於奏鳴曲式以及其他曲式的主題,賦格主題是短小的一句旋律,僅僅具有簡單的線條,而不是像其他的主題那樣可以有完整的和聲
第二個聲部通常在高一個五度或者低一個四度的地方進入,即在屬調上重複主題,稱為答題;同時剛才的第一個聲部演奏對位的旋律性伴奏聲部,稱為對題,對題也可以不出現,而僅有相對簡單的伴奏。
第三個聲部進入,通常回到主調,即比第一個聲部高或低八度,同時第二個聲部繼續演奏對題,第一個聲部則相對自由。
主題,對題如此在主調和屬調上循環。
下面是一首典型的四聲部賦格的聲部由高到低的圖示:
答題 - 對題 - 自由的素材 聲部II 高音
\ |
相差五度 |
/ |
主題 - 對題 - 自由的素材 聲部I |
\ |
答題 -對題 聲部IV 相差八度 |
/ |
主題 - 對題 聲部III 低音
待所有的聲部呈示完畢之後,賦格的呈示部結束。
賦格曲的發展手法主要是主題進入的呈示部分和由其他素材構成的插句交替出現。
除了上述的觀點,賦格的結構也可以可以看作類似於類似於奏鳴曲式,有前後兩次呈示主題的呈示部和再現部,其間有發展,但是不同的是,賦格的發展比較短,一般僅僅為插句和主題的自由進入。插句是從主題發展出的其他的旋律,作為連線性的過渡,而賦格的再現部與呈示部使用相同的主題和對題,但是形成對位的手法經常有著很大的區別,這使得賦格的再現部分往往成為情感的高潮所在。
賦格當中也經常出現多個插句(也叫做間插段),每一次出現插句都引出主題的再一次相繼進入(有時稱為中間部),可能在不同的調上,不同的方式,這樣的賦格就難以歸入類似奏鳴曲的三段體,而應視為是前述的主題進入的呈示部分和由其他素材構成的插句交替出現。
賦格主題進入的形式可以比較自由,使用擴大、縮小、倒影等手法,主題也可以不完全的進入,作小的改動等等。而插句則起到連線的作用,保證和促進賦格的連貫流暢,插句的選擇和主題進入的方式,都是衡量賦格的重要標準。
賦格的主題再現有時使用叫做密接合應的技巧,就是每一個聲部進入的時候並不等待前一個聲部完全結束,而出現同一個主題在多個聲部上以一定的時間和音高差距疊置的現象,好像主題被自身從中間切入,這裡由於大大增加的緊張感,往往就是賦格的高潮。
* 呈示部:是賦格曲的開始部分,有一個主題和一個對應的答題,互相對題伴隨著依次在各聲部進行陳述;
* 間插段:在主題展開以前插入的部分段落;
* 中間部:對呈示部的主題以各種變形方式展開,進一部地豐富所要表達的內容;
* 再現部和尾聲:結束部分。

分類

賦格通常按照聲部的數目命名,兩個聲部的就稱為二聲部賦格,三個的稱為三聲部賦格,五個的就是五聲部賦格。賦格具體的聲部數量不定,少的只有兩個聲部,多的可以有七,八個甚至更多,一般情況下賦格有三個或四個聲部。
現代賦格現代賦格
另一種常見的分類就是主題的數目,單一主題的就稱為單賦格或簡單賦格。有兩個主題的稱為二重賦格,可以兩個主題作為賦格的主題和對題同時進入,也可以兩個主題分別呈示和發展,然後在再現的時候同時出現形成對位。依此類推,三個主題的賦格就稱為三重賦格,如此等等,但實際上,四重賦格已經非常罕見了。
前面已經說過,賦格是一種寫法而不是一種曲式,在大型樂曲當中,常常有賦格段出現,即有著賦格呈示部同樣的主題在各個聲部上不同音高和時間的相繼的進入,但是不一定有插句和完整的發展和再現。賦格段常常作為主調音樂奏鳴曲式的發展部,對奏鳴曲的主部主題副部主題加以賦格手法的發展,而在賦格段的結尾回到原樂曲的主調風格。
根據所使用的對位技法不同,還可以分為嚴格賦格曲和自由賦格曲。
另外有小賦格(fugetta),指那些發展較少,主題重複進入比較簡單的賦格。
賦格可以單獨成曲,即賦格曲,也可以作為套曲的段落出現,還可以和前奏曲(包括前奏曲,托卡塔,帕薩卡里亞等等)一起,組成前奏曲與賦格的形式。

綜述

賦格也是一種模仿復調音樂,形式要比卡農複雜。賦格開始時,一個聲部先單獨演奏出一個音調富於特徵的短小旋律,叫做主題。接著,另一聲部把主題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來模仿。好象是主題的答句,叫做答題。原來演奏主題的聲部,這時演奏和答題相結合的對比旋律,叫做對題。賦格曲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呈示部、中間部和再現部。它的基本特點是:在呈示部中,所有聲部都輪流把主題用主調和屬調陳述一次,然後進入以主題和答題的個別音調發展而成的插部。其後主題和插部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形成展開性的中間部。接著主題再度回到原調,為再現部。賦格的聲部也象卡農一樣可多可少,少則二部,多則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聲部,一般是三、四部。
賦格賦格

巴赫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包括四十八首賦格,從二部到五部,其中第10首,即e小調賦格曲,是唯一的二部賦格。主題是以活躍的節奏迅速地流動著的器樂化旋律,其中包含著增四度、增二度等尖銳的特性音程。答題是把主題移低四度來模仿。和答題結合在一起的對比旋律是對題。這首賦格一共只有兩個聲部。所以當高音部奏出了主題,接著低音部奏出了答題,就是一個呈示部了。呈示部以後是插部,各聲部是用主題和對題的材料發展而成的。以後主題和答題依次在各關係調,也就是G大調、a小調和d小調上出現,這是一個很長的中間部。最後回到主調e小調,是再現部。這個再現部很短小,只有四小節。這是一首生動活潑的賦格曲。從頭至尾貫穿著川流不息的快速節氛,表現出生氣蓬勃的活力,象一篇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演說。
巴赫巴赫
賦格原來的意思是“逃走”,主題和答題依次由各聲部模仿,好象前逃後追一樣。主題和答題在中間部分和再現部分出現時,有時不等主題奏完,另一個聲部就開始模仿,好象追趕的距離縮短了。這種緊接在一起的主題和答題,叫做緊接段。
在e小調賦格曲里,沒有緊接段。出現緊接段的賦格,可以第29首賦格,即D大調賦格為例。這首賦格曲有四個聲部。全曲有五個插部,在第三、第四插部和結尾以前。出現了三個緊接段。第一個緊接段是兩聲部互相緊接;第二個緊接段是三個聲部互相緊接;第三個緊接段是四個聲部互相緊接。創作這樣的緊接段,有很大的難度,所以叫做“大師的緊接段”。
賦格也象卡農一樣,主題在後來出現時,可以擴大節奏,縮小節奏,或採用反向和逆進的進行。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把抒情性和哲理性結合起來,常常用賦格的形式來表現深刻地思索和冥想的精神境界。第三十一首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是一首三聲部的賦格,主題是抒情性的,表現出一種凝神思索的形象。後來這個主題採用了反行。擴大節奏和縮小節奏的形式。這首賦格曲的後半部分,就是用反行、擴大節奏和縮小節奏的手法來發展賦格主題的。

貝多芬

貝多芬的第29首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也是三部賦格。主題是一個果斷有力、氣勢奔放的旋律。後來發展這個主題時,採用了逆進的形式。所謂逆進,就是首尾顛倒,也就是從最後一個音開始,倒過來演奏到第一個音,所以又叫“蟹行”。
音樂作品中類似賦格曲的段落,或者不完全的賦格曲,叫做“賦格段”。最常見的賦格段,是由賦格曲的開頭部分,即賦格曲的呈示部組成的。在各種體裁、各種形式的作品中。賦格段都是經常可以遇到的,常常用來發展主題。例如霍維作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交響詩的第一主題,在展開部中就是從賦格段來發展的。第一主題堅定、果斷,是一首戰鬥進行曲,第一小提琴和大管前呼後應。表現英雄們為革命事業勇往直 前的鬥爭形象。展開部的第一部分,用賦格段的形式來積極發展第一主題的鬥爭形象,變得氣勢奔騰,銳不可當。在這個賦格段中,主題和答題一共出現了四次,每次都和對題結合在一起。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即《悲愴交響曲》第一樂章,在發展第一主題的時候,也採用了賦格段的形式。第一主題含有嘆息一般的音調,前松後緊的節奏,表現出在沉重的壓迫下惶恐不安、驚魂不定地掙扎著的形象。在展開部中,用賦格段來發展這個主題。賦格的答題,比主題低四度或高五度。在這個賦格段中,主題連續三次移到低四度或高五度的調上,惶恐不安的主題,作多線條的發展,表現了怨聲四起、悲懷激烈的形象。
賦格是一種格律嚴謹、邏輯性很強的復調形式。因此在音樂作品中常常被看作是智慧、科學和文明的象徵。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超人如是說》中描寫超人企圖用科學來解決人生問題,但是沒有成功。這一段音樂就是用賦格的形式來表現對科學的失望的。匈牙利作曲家沙博,是電影《牧鵝少年馬季》的作曲者。他把電影音樂改編為兩部組曲。《牧鵝少年馬季》第一組曲的第五樂章是“有學問的醫生”,描寫貧農的兒子馬季化裝成一個有學問的醫生,向地主報仇。其中第一主題也用了賦格段的形式,把邏輯性很強的賦格,作為有學問的醫生的象徵。這個賦格段是用木管樂器演奏的,賦格段的主題先後由第一大管、第二大管、英國管和雙簧管吹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