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第十交響曲

舒伯特第十交響曲

作為舒伯特最後的交響曲嘗試,第十交響曲未完成的原因顯然是由於作曲家的離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舒伯特第十交響曲
  • 又名未完成交響曲
  • 作者:舒伯特
  • 藝術門類:交響曲
簡介,作品賞析,概述,第一樂章,傑出的第二樂章,後兩個樂章,作曲家親筆手稿,D大調第十交響曲的發現與整理,相關音頻資料,

簡介

舒伯特在其生命的最後時光:1828年8月和9月里,將他的全部精力放在《天鵝之歌》、弦樂五重奏、降E大調第5號彌撒和最後的幾首鋼琴奏鳴曲上。這部交響曲的“天鵝之歌”最遲是在10月開始動筆寫作的,也就是在作曲家11月19日去世的幾周前。D936A為這部作品在多伊奇目錄第二稿中的編號,這一編號是基於一個已被替換的作品創作時間的推測,因而在時間順序上不夠準確。對手稿的進一步分析將這部作品的創作時間由1828年春夏之際推遲到同年秋天。這部作品的創作時間更接近於作品D985C,由於舒伯特最後的作品創作時間相對準確,所以它理應排在舒伯特作品目錄的最末端。
和被收錄在這張唱片上的另外兩部交響曲相似,第10交響曲的鋼琴草稿上有一些零星的配器指示符號。在D615中有四處,D708A中有5處,而在第十中這類符號有二十餘處。例如“Or”表示樂隊,“Bl”表示管樂器,而“Tutti”表示全奏。在這之中還有“伸縮喇叭”的標記,說明第十的編制與“未完成”和“偉大”一樣,需要一個擴充的浪漫時期樂團,而不像舒伯特早期的交響曲僅需要標準的古典編制樂團。

作品賞析

概述

第十交響曲僅有三個樂章。在第三樂章中,舒伯特開始是打算寫一首諧謔曲,但隨著譜曲的進展,這一樂章越來越像一個結尾。它實際上是一個二拍子的迴旋曲,但時時出現的三連音提醒我們它原先是首諧謔曲。在完成第一稿的草稿後舒伯特重寫了這一樂章,刪去了“諧謔曲”的標題。在完成這一樂章後舒伯特轉而開始修改慢板樂章,這也可以說明舒伯特的最終意圖是一部三樂章的交響曲。

第一樂章

第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D 大調),從草稿上可以推測出是一個結構宏大的奏鳴曲式樂章,而由大提琴奏出的醇美的第二主題則完全是舒伯特式的。慢板樂章(B 小調)是“未完成”中詩意和《冬之旅》的悲戚的結合,而它的結構和織體則預示著馬勒的風格。嚴格的對位法出現在末樂章(D 大調)(尤其在再現部,主部主題副部主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由樂隊同時演奏),雙重對位、卡農、延長主題和賦格等在其早期交響曲中曾出現過的技巧都被運用在這一樂章中。
這些引人入勝的對位手法表明舒伯特已能夠掌握對位技巧,而舒伯特曾在生命的最後幾周立決定向西蒙·賽特學習對位,雖然他在11月4日第一次課後不久就去世了。這也可以成為這部作品創作時間的佐證。

傑出的第二樂章

舒伯特第十交響曲第二樂章:慢板,b 小調。這個樂章比較哀婉優美,既表達了舒伯特對自己坎坷不幸的一生的嘆息與無奈,又表達了舒伯特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嚮往與希望(哀婉柔美的小調主題與明亮單純的大調主題的互相交織體現了這一點),這可以說是舒伯特內心的真實寫照。它也可以說是交響曲里慢板樂章的精品,絲毫不遜於b 小調第八(未完成)交響曲的慢板樂章。因為第十交響曲是舒伯特臨終前數周才開始動筆的作品,而且大概舒伯特在那時已自知大限將至,因此這個樂章可以說是舒伯特給自己寫的“安魂曲”。

後兩個樂章

對第十交響曲的挖掘並完成一個可供演奏的版本在整理、配器和結構辨析上困難重重,因為後兩個樂章的風格是如此之新穎而沒有先例可供參考,而外樂章的寫作斷斷續續,留下很多斷片,要依靠舒伯特留下的特殊記號將它們相連。
無疑,舒伯特如果能活更長的時間,他一定會對這部作品進行修改,然而我們現在已經無法了解它的最終形式了。但作為一位偉大作曲家最後的遺作,第十交響曲充滿了新奇和自然的樂思。完成一個可供演奏的版本也許並不是必需的,那怕它可以保留舒伯特所有遺留的樂思而不做任何主觀上的改動。但是這一由草稿整理出的演奏版本也許還有它的價值,因為它能夠讓我們透過塵封的草稿,一窺舒伯特臨終前最後的暗示。

作曲家親筆手稿

舒伯特第十交響曲的手稿共12頁,其中第1-4頁為第一樂章,第5、6頁全部和第10頁的倒數4行為第二樂章,其餘部分為第三樂章。第一樂章的初稿在第1-2頁,但從大段的手畫斜槓來看,作曲家廢棄了這個構思,而3-4頁是作曲家的最終構思。第二樂章中第10頁的倒數4行應插在第5頁倒數第四、五行(該手稿是雙行譜表)第七、第八小節中間(作曲家亦有標記提示);另外,該樂章的結尾部分雖由舒伯特本人以斜槓劃掉,但布萊恩·紐博爾德的管弦樂版本仍採納之,且效果頗佳。
附:舒伯特第十交響曲手稿(右見圖冊)

D大調第十交響曲的發現與整理

一份長期以來被忽視的重要手稿在一九二八年維也納所舉行的舒伯特百年紀念展中展露光芒。恩尼斯·拉夫(Ernst Laaff) 雖曾在他所著的《舒伯特交響曲》(Franz Schuberts Sinfonien,1933) 小冊中詳細描述了這闕作品,但並未獲得學術界廣泛的重視。
直到1950年四月莫利斯·布朗(Maurice J. E. Brown)的論文《舒伯特之D大調未完成交響曲》在《音樂與通訊》(Music and Letters)中發表,情形才有了轉機。布朗認為標示一八一八年五月、包含了七個樂章的草稿實際上是為同一首D大調交響曲所作。從一九〇〇年起一直收藏這份草稿的維也納市立圖書館音樂部主任恩尼斯·希馬(Ernst Hilmar) 在一九七八年對草稿做了更縝密的檢驗,他從紙張的材質與手跡分析中獲得一項結論:這份草稿一共有九個樂章,分屬於三首不同的D大調交響曲;其中只有第一首標示了一八一八年五月,其餘二首的創作年代可能由一八二一年夏季,到一八二八年夏季甚至秋季——直到舒伯特辭世前不久。在零碎的九個樂章中,兩個樂章屬於一八一八年所作之交響曲、四個樂章屬於一八二一年所作的交響曲,其餘三個樂章則歸為一八二八年所作的交響曲。按照德意許 (Otto Erich Deutsch)一九五一年在《舒伯特主題目錄》里的說法,全部手稿的編號均為D. 615。但是在一九七八年修訂再版時,卻將D. 615的號碼保留給一八一八年之交響曲,而一八二一與一八二八年所作的交響曲則分別定為D. 708A與D. 936A。整份草稿,一如舒伯特的慣例,是以雙譜表寫成,於一九七八年由巴倫萊特出版。英國舒伯特協會主席布萊恩·紐博爾德(Brian Newbould)將這首交響曲配器,使其擁有了最終的管弦樂譜,並為它出了一張專輯。

相關音頻資料

1、內維爾·馬里納爵士(Neville Marriner)指揮聖馬丁學院室內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錄音時期:1981-1984年;發行時間:1984年;發行公司:PHILIPS;唱片編號:412 514-2~412 519-2 (412 176-2)。使用版本:布萊恩·紐博爾德配器版本。
2、皮耶·巴托梅(Pierre Barthomée) 指揮列日愛樂管弦樂團(Lièg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Ricercar RIC 023)演出。這套錄音是將D. 708A的詼諧曲做為終曲,使整首交響曲成為四個樂章。管弦樂的編曲工作是由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樂團(Dresden Staatskapelle)指揮彼得·顧克(Peter Gülke)開始,而由巴托梅及其他音樂家共同完成。這個版本和紐保的版本差異相當大,它在和聲上更為大膽,並大量運用銅管與木管樂器的宏亮音色。在唱片演奏方面則較寬厚、堂皇,但不及馬利納的版本來得優雅、流暢。
3、查爾斯·馬克拉斯(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揮蘇格蘭室內樂團。發行時間:1997年。使用版本:布萊恩·紐博爾德配器版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