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中府

興中府

興中府為遼朝六大蕃府之一、遼西路治所,隸屬中京道南面大蕃府官制(南面官)。興中府地處遼西大凌河中上遊河谷最寬闊處,屬遼中京地區腹地,是南面官中僅有的兩個大蕃府之一,是遼代大凌河流域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區域。

統和(983年—1012年)年間,初設五州制置使司霸州(今遼寧朝陽),統管建州霸州宜州錦州白川州等五節度州重熙十年(1041年),霸州升為興中府,直轄地包含二州四縣。其中,直轄刺史州(級別低於節度州)二:安德州(領安德縣)、黔州(領盛吉縣);直轄縣四:興中縣營丘縣象雷縣閭山縣

代沿襲遼代仍設興中府,隸屬北京路元代撤府,降為興中州,隸屬大寧路。明初於興中故城置營州衛永樂元年內遷,其地後為蒙古所據。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遼代區劃,金代區劃,職官設定,遼代職官,金代職官,歷任官員,歷史文化,文物遺存,歷史文獻,著名人物,歷史意義,地理信息,

歷史沿革

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載:“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即節度州)。”重熙十年(1041年),遼興宗耶律宗真依託舊有霸州(今朝陽建制,升級設立興中府,府治即唐代營州柳城,也就是前燕慕容皝所築之龍城
先秦時期:古孤竹國。戰國時期為燕國遼西郡酉城都”,即漢代柳城前身。
漢朝時期:漢柳城縣地。柳城遺址位於今遼寧省朝陽市南郊。
十六國時期:前燕慕容皝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遷都,號曰和龍宮後燕慕容垂復居此,後為馮跋北燕文成帝)所滅。三燕龍城遺址位於今遼寧省朝陽市老城區,慕容皝建城後,城址歷代沿用,即興中府前身。
北魏時期:北魏設營州,治龍城縣。(《遼史》記:元取為遼西郡。)
隋朝時期:隋朝平高保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柳城郡
唐朝時期:唐朝武德初年改為營州總管府,後設都督府。武則天萬歲通天中,陷契丹李萬榮(即孫萬榮營州之亂)。 神龍初年,移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柳城。八年,西徙漁陽。十年,還柳城。後為奚人所據。
遼朝時期:遼太祖奚人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古(《遼史》誤作“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設節度使。
遼聖宗統和中,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即設立“五州制置使司”)。統和二十七年廢“霸州處置使司”。(《遼史》記:尋落制置。)隸積慶宮。後屬興聖宮
遼興宗重熙十年,升為興中府。有大華山、小華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遼世宗)刻石在焉、駐龍峪、神射泉、小靈河(今小凌河)。統州二、縣四。
金朝時期:沿襲遼代,仍設興中府,隸屬北京路。轄四縣三鎮。
元朝時期:至元二年降興中府置興中州,後復為府,至元七年再降為州。隸屬大寧路

行政區劃

遼代區劃

據《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記載,興中府直轄四個縣,以及兩個下等刺史州。
此外,遼代建州地區出土的“興中府綾錦印”證明,興中府除了直轄二州四縣外,對《遼史》中提到的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個節度州區域也具有一定的管轄權。
興中府
遼代興中府區劃
縣級政區:
興中縣。本柳城縣地,太祖掠漢民居此,建霸城縣重熙中置府,更名;
營丘縣。析霸城置;
象雷縣開泰二年以麥務川置,初隸中京,後屬;
閭山縣。本且慮縣,開泰二年以羅家軍置,隸中京,後屬。
州級政區:
安德州。化平軍,下,刺史。以霸州安德縣置,來屬。統縣一:安德縣。統和八年析霸城東南龍山徒河境戶置。初隸乾州,更屬霸州,置州來屬。(現存安德州城址,在今遼寧省朝陽縣境內。)
黔州。阜昌軍,下,刺史。本漢遼西郡地。太祖平渤海,以所俘戶居之,隸黑水河提轄司。安帝置州,析宜、霸二州漢戶益之。初隸永興宮,更隸中京,後置府,來屬。統縣一:盛吉縣。太祖平渤海,俘興州盛吉縣民來居,因置縣。

金代區劃

金史·地理志·北京路》記載:“興中府,散,下。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熙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戶四萬九百二十七。縣四、鎮三。”
興中府直轄四縣三鎮。轄區範圍在不同時期有區別。另據《金史》記載,興中府有支郡建州錦州(後直接隸屬北京路)。
興中府
金代興中府區劃
縣級政區:
興中。本漢柳城地。南有凌河。鎮一:黔城。
永德。遼安德州化平軍安德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凌河。鎮一:阜安。
興城。遼嚴州保肅軍縣故名,皇統三年廢州隸錦州。有桃花島
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求屬。鎮一:鹹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另據《大元一統志》補充:洪寧縣。遼營邱縣更名。
州級政區:
建州(興中府支郡)。下,保靖軍刺史。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金因之。戶一萬一千四百三十九。縣一:永霸。本唐昌黎縣地。
錦州。下,臨海軍節度使。舊隸興中府,後來屬(後期直接隸屬北京路)。戶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三。縣三:永樂。本慕容皝之西樂縣地;安昌;神水。遼開泰二年置,皇統三年廢為鎮,大定二十九年復升為縣。有土河。

職官設定

遼代職官

遼史·百官志·南面大蕃府官》所載興中府以及興中府學職官如下:
興中府
遼代官印“興中府綾錦印”
興中府:
知興中府事——鹹雍元年見知興中府事楊績;(為興中府長官。金代稱興中府尹。)
同知興中府事;(為興中府副長官。)
興中府判官
興中府學:
博士;(為府學學官。遼朝在興中府設立官學,教授《五經傳疏。)
助教
另據《遼史·百官志·南面方州官》所載興中府彰武軍節度使司職官如下:
興中府彰武軍節度使司
節度使;(霸州升興中府後,或保留軍名,遼史仍錄興中府彰武軍之號,或由興中府長官兼任其職。)
節度副使
同知節度使事;
行軍司馬
軍事判官;
掌書記;(劉伸,重熙五年為彰武軍節度使掌書記。)
衙官

金代職官

《金史·百官志·諸府》所載諸府(謂非兼總管府事者,興中府即是諸府之一)職官如下:
興中府
金代官印“興中府治中印”
尹一員,正三品。(即興中府尹,為興中府長官。)
同知一員,正四品。
少尹一員,正五品。
府判一員,從六品。掌紀綱眾務,分判吏、戶、禮案事,專掌通檢推排簿籍。
推官一員,正七品。掌同府判兵、刑、工案事。
府教授一員。
知法一員。
司吏。女直皆三人。漢人,若管十六萬戶四十人;十四萬以上三十八人;十二萬以上三十五人;十萬以上三十二人;七萬以上三十人;五萬以上二十五人;三萬戶以上二十人;不及三萬戶十七人。(金代興中府戶四萬九百二十七,可知應設司吏二十人。)
譯人一人。
通事一人。
抄事一人。
公使七十人。

歷任官員

見於《遼史》、《金史》、《元史》等文獻記載的歷任興中府重要官員如表所示:
歷任興中府重要官員名錄
歸屬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在任官員
官職
備註
重熙十年
1041年
知興中府事
重熙十年升霸州為興中府
重熙十六年
1047年
知興中府事
-
重熙二十一年
1052年
知興中府事
清寧六年復知興中府
清寧四年
1058年
蕭高八
知興中府事
清寧十年
1064年
知興中府事
-
鹹雍元年
1065年
張嗣復
知興中府事
-
鹹雍七年
1071年
知興中府事
興中籍進士
大康五年
1079年
知興中府事
罷相降任、次年獲罪被囚
大康九年
1083年
邢熙年
知興中府事
-
大安二年
1086年
梁穎
知興中府事
-
壽昌三年
1097年
知興中府事
鹹雍六年庚戌科狀元
壽昌六年
1100年
鄭顓
知興中府事
罷相降任
乾統元年
1101年
楊貴忠
知興中府事
天慶五年
1115年
知興中府事
-
天慶十年
1120年
耶律道溫
知興中府事
金滅遼期間被金軍俘殺
-
-
蕭翊
興中府尹
因隨金軍攻興中而受任、子蕭恭
天眷元年
1138年
興中府尹
罷相降任
皇統元年
1141年
同興中府尹
-
-
-
徒單拔改
興中府尹
皇統九年
1149年
興中府尹
-
正隆六年
1161年
興中府尹
-
大定三年
1163年
興中府尹
-
大定五年
1165年
興中府尹
復建興中府三學寺
大定十六年
1176年
興中府尹
-
大定二十一年
1181年
興中府尹
-
-
-
興中府尹
-
明昌三年
1192年
知興中府事
-
承安四年
1199年
知興中府事
-
大安元年
1209年
知興中府事
-
大安元年
1209年
同知興中府事
-
貞祐三年
1215年
兀里卜
同知興中府事
因反對投降蒙古而被部屬殺害
元太祖十年
1215年
興中府尹
因率眾歸降蒙古而受任
元太祖十六年
1221年
石煥中
知興中府事
父石天應
-
-
王通
興中府尹

歷史文化

文物遺存

興中府時期文物現存遼大康二年修建的朝陽南塔、遼重熙十三年重修的朝陽北塔、金大定七年鐫刻的三學寺碑府尹高思廉立)、遼興中府綾錦印、金興中府治中印、金末興中總管都元帥府印等。
2003年,遼寧省朝陽市政府對朝陽市老城區內的北大街及周邊地區進行拆遷改造,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改造工程,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從2003年7月-2004年12月,共發掘11個地點,發掘面積1萬餘平方米,揭露出多處十六國時期至清代的重要遺蹟。
其中3號地點,即龍城宮城南門遺址的發掘,是本次考古工作最大的收穫之一。該處城門遺址歷經前燕後燕北魏,五個時期建設,其中第五期門址為遼代門址,對應歷史記載,確認為遼代興中府時期城門遺蹟。
該處遼代門址疊壓在唐代門址之上,其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舊,但範圍有所縮小。門墩底部東西長約32米,南北寬20.5米。門墩外圍均用磚石包砌。門道寬5米,長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鋪砌,兩壁包鑲木板,其下置礎石,上承木柱,門道內堆積了大量的被燒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紅燒土塊等,表明此建築最終毀於一場大火。推測該城門自遼代改建之後沿用至,廢棄之後沒有再重建。
1988年,朝陽市文物部門在朝陽縣木頭城子鎮徵集到一方官印。據朝陽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印為當地農民墾種時挖出。該印為銅質,略呈長方形。印面陽刻篆書“興中府綾錦印”兩行六字,印文刻得較深。印背面無款記,背中央有一方柱狀執柄,柄頂部鑿刻一“上”字,以示使用時蓋印的正確方向。印文系鑄成,製作較粗,不工整。“興中府綾錦印”後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興中府綾錦印”證明,遼朝曾在興中府地區設有綾錦機構,管理當地絲織生產。而發現“興中府綾錦印”的朝陽縣木頭城子鎮,正是興中府管轄下的建州州治所在地。
興中府綾錦印”同時印證了史籍里描述的興中府地區較為發達的紡織經濟。據《遼史·地理志》記載:遼西的大小凌河流域“地宜桑柘,民知織紝之利,歲奉中國布帛,多出白川州稅戶所輸”。所產的絲綢非常精美,有朝霞錦、雲霞錦、匹緞、細棉、綺羅綾等十大類近百個品種,被遼朝充作貴重禮品贈給宋朝或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國家。連宋朝商人都大量採購遼朝出產的羅,稱之為“番羅”,在宋朝境內被當成奇貨。這使得遼代通往西方的交通路線成了名副其實的“草原絲綢之路”。

歷史文獻

興中府某氏見山樓》,元代,趙孟頫作。
興中府尹銀青改建三學寺其供給道糧千人邑碑銘並序》,金代,韓長嗣撰。鐫刻於三學寺碑
大遼興中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並序》,遼代,新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張嗣初撰。
大遼興中府安德州創建靈岩寺碑銘並序》,遼代,朝議大夫守殿中少監安德州軍州事上騎都尉漆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耶律劭撰。
《南贍部州大契丹國興中府東北甘草堝建塔葬定光佛舍利記》,遼代。

著名人物

姚景行:遼朝興中府興中縣人,重熙五年進士。遼道宗時,出任知興中府、北府宰相。去世後追封柳城郡王,諡號文憲。
孫德淵:金朝興中府人,大定十六年進士。累遷工部尚書御史中丞,致仕。貞祐二年去世。
石天應:金末元初興中府豪強,興中府永德縣人。木華黎南下攻金,石天應率眾迎降,授興中府尹。從南征,命鎮守燕京。1221年,隨木華黎攻陝西,升陝西河東路行台兵馬都元帥。次年,與金軍作戰,陣亡。

歷史意義

興中府是在遼朝遷都中京之後設定的地方府一級行政單位,其行政地位類似如今的直轄市。遼代除五京所在地,地方行政區很少設府,興中府是在南面官中除京府外僅有的三個府之一。
興中府
興中府上級政區中京道歷史地圖
興中府的設立,其主要目的在於維護和加強遼中京的統治中心地位,保障首都的經濟供應。興中府這一命名也寓含了遼國統治者意圖發展中京地區的用心。興中府的設定是遼王朝一次重要的地方政權機構改革,它集中體現了遼地方政權建設與制度改革一些重要變化與特點。採用南面官制,強調地方特色。設定綾錦機構,發揮地方經濟優勢。遼朝地方政權建設的不斷變革,反映了遼朝統治者治國思想與觀念的轉變。

地理信息

坐標點說明:興中府坐標點選取為朝陽北塔朝陽北塔屬興中府城內中心區建築,遼重熙十三年重修。朝陽北塔塔基下是三燕前燕後燕、北燕)時期皇宮——“和龍宮”宮殿基址。自前燕慕容皝建城以來,城址歷代沿用,中心區域大致未變。故選取朝陽北塔作為興中府城坐標點。
北塔廣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