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四弟書

與四弟書

清曾國藩著,導讀:曾國藩作為清朝顯赫一時的高官,卻時刻不忘囑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儉,戒驕奢。“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後人惜余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與四弟書
  • 作者曾國藩
  • 朝代:清代
  • 類型:書信
原文,注釋,譯文,中心思想,作者,富厚堂,蠟像,

原文

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後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後人惜余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弟與沅弟皆能勤而不能儉;余微儉而不甚儉;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後來恐難挽,弟須時時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注釋

①老輩:長輩。奢:奢侈。
②驕:驕橫,放縱。
③澤:恩澤。
④勤:勘勉,勤勞。
⑤看大眼,吃大口:比喻見識的眼界越高,所要求的享樂也越豐富。
⑥除卻:除了
⑦微:稍微,一點點
⑧總:總是
⑨.挽:挽回,扭轉

譯文

澄弟左右:
我不想多寄錢、物到家裡,總是害怕長輩太奢侈了,後輩太放縱,沒有錢多了子弟不驕橫的。我們兄弟為祖宗留一點未來的恩澤,為後人珍惜一點剩餘的福氣,除了勤儉二字,沒有其他辦法。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卻不能儉,我只一點點勤儉而不是很持儉,子侄們眼界看得高了,花費也就多了,以後恐怕難以挽回,弟弟要時刻留心啊!(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練習題】
一、解釋斜體的字詞。
1.恐老輩失之奢( ) 2.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 ( )
3.儉而不甚儉 ( )  4.後來恐難 ( )
二、翻譯下列句子。
1.總恐老輩失之奢,後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後來恐難挽,弟須時時留心這件事。
三、文中,曾國藩告誡弟弟“勤儉”的意義是___。(用原文語句回答)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國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試著概括。
____________
答案:
一、1.經常   2.除去,除了   3.稍微  4.挽回,扭轉
二、l.總是擔心老輩會失之奢侈,後輩會失之驕縱,未曾有錢多而子孫不驕縱的。2.子侄輩眼界高,花銷大,將來恐怕難以扭轉,弟應對此事常留心。
三、要想福澤綿延(為先人留遺澤,為後人惜余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他法。
四、自身勤儉,對弟弟和子女們要求很嚴(連結材料)。

中心思想

他誠懇告誡弟弟“勤儉”的意義:要想福澤綿延,“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

作者

人物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

富厚堂

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蠟像

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鹹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江北的餘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畫,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畫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民眾因懷疑天主教堂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