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醉騎白花駱⑵,西走邯鄲城。

揚鞭動柳色,寫鞚春風生⑶。

入郭登高樓,山川與雲平。

深宮翳綠草,萬事傷人情。

相如章華巔⑷,猛氣折秦嬴⑸。

兩虎不可斗,廉公終負荊⑹。

提攜褲中兒,杵臼及程嬰⑺。

空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誠。

平原三千客,談笑盡豪英。

毛君能穎脫⑻,二國且同盟。

皆為黃泉土,使我涕縱橫。

磊磊石子岡⑼,蕭蕭白楊聲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第185卷第017首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醉騎白花駱⑵,西走邯鄲城。
揚鞭動柳色,寫鞚春風生⑶。
入郭登高樓,山川與雲平。
深宮翳綠草,萬事傷人情。
相如章華巔⑷,猛氣折秦嬴⑸。
兩虎不可斗,廉公終負荊⑹。
提攜褲中兒,杵臼及程嬰⑺。
空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誠。
平原三千客,談笑盡豪英。
毛君能穎脫⑻,二國且同盟。
皆為黃泉土,使我涕縱橫。
磊磊石子岡⑼,蕭蕭白楊聲⑽。
諸賢沒此地⑾,碑版有殘銘⑿。
太古共今時,由來互哀榮。
傷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
趙俗愛長劍,文儒少逢迎。
閒從博陵游⒀,帳飲雪朝酲。
歌酣易水動,鼓震叢台傾⒁。
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⒂。
方陳五餌策⒃,一使胡塵清。

作品注釋

⑴廣平,唐時郡名,即洺州也,隸河北道。邯鄲,縣名,初隸洺州,唐代宗永泰中(765~766年)改隸磁州。
毛萇《詩傳》:“白馬黑鬣曰駱。”駱,一作“馬”。
吳均詩:“聊為路旁人,寫鞚長揪北。”《韻會》:“鞚,馬勒也。”
⑷相如章華巔,用藺相如於章台見秦王事。
⑸《秦本紀》: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共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夏續嬴氏記,號曰秦嬴。
⑹《史記·藺相如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相如出,望見廉頗,引車避匿。舍人相與諫,相如曰:“公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獨畏廉將軍哉?顧強秦之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可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至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為刎頸之交。《索隱》曰:負荊者,荊,楚也,可以為鞭。
⑺《趙世家》:屠岸賈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滅其族。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無何,而朔婦免身,生男。屠岸賈聞之,索於宮中。夫人置兒絝中,祝曰:“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程嬰謂公孫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夏索之,奈何?”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嬰出,謬謂諸將曰:“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許之,發師隨程嬰攻殺杵臼與孤兒。然趙氏真孤乃反在。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崇。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具以實告。景公與韓厥謀立趙孤,召而匿之宮中。諸將人問疾,景公因韓厥之眾以協諸將而見趙孤。趙孤名曰武,遂攻屠岸賈,滅其族。及趙武冠,為成人,程嬰乃謂趙武曰:“昔下宮之難,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後。今趙武既立,為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遂自殺。
⑻用毛遂自薦脫穎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⑼《說文》:“磊,眾石也。”《太平寰宇記》:邯鄲縣有石子岡。《隋圖經》云:歷陵城西十里有石子岡,實山也,而高大,有冢如硯子,世謂之硯子冢,是趙簡子冢。
⑽《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驅車上東門,遙望北郭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⑾諸賢,另指當時賢豪死葬於石子岡者,故下文以“太古”“今時”雙承言之。
謝靈運詩:“碑版誰聞傳。”
⒀《史記·信陵君傳》: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間徒步從此兩人游,甚歡。
⒁易水,在燕地,去邯鄲甚遠,用之此處,恐誤。《元和郡縣誌》:叢台,在磁州邯鄲縣城內東北隅。
陶潛詩:“提劍出燕京。”
⒃《漢書·賈誼傳》: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顏師古註:賈誼書謂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之高堂、邃宇、倉庫、奴婢,以壞其腹;於來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此五餌也。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