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穴

膻中穴

膻中穴 (RN17)是人體的穴位,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膻中穴
  • 位置: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 主治病症:胸部疼痛、腹部疼痛等
  • 經屬:任脈
  •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
  •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穴位概況,穴位名解,關於穴名,定位取穴,主治病症,現代套用,操作手法,現代研究,寬心順氣,刺穴方法,該穴功效,

穴位概況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
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
主治病症: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煩、呼吸困難、過胖、過瘦、呃逆、咳嗽、氣喘、咯唾膿血;產婦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縮等。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瀉法)治急性乳腺炎
內關三陰交巨闕、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
中脘、氣海治嘔吐反胃;
配天突治哮喘
乳根、合谷、三陰交、少澤、灸膻中治產後缺乳;
肺俞豐隆、內關治咳嗽痰喘;
厥陰俞、內關治心悸、心煩、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別名:元兒穴,胸堂穴,上氣海穴,元見穴。
穴義: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暖燥之氣。
運轉規律:涼濕水氣由天之下部匯入本穴並吸暖下行天之上部。
功用作用:募集心包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暖則瀉針出氣。
補充內容:(國度針灸穴位取穴規範)

穴位名解

(1)膻中。膻,羊臊氣或羊腹內的膏脂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吸暖後的暖燥之氣。中,與外絕對,指穴內。膻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本穴物質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進一步吸暖脹散而變化暖燥之氣,如羊肉帶有辛臊氣息普通,故名。
(2)元兒。元,首也,氣也。兒,氣之子也,水也。元兒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中含有一定水濕,非為枯燥之氣。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於胸部也,無它意。
(4)上氣海。上氣海穴,此與任脈下部氣海穴絕對而言,指本穴為任脈的生氣之海。
(5)元見。元,首也,氣也。見,分明也。元見名意指穴內的吸暖脹散之氣不言而喻。
(6)氣會。本穴物質為胸堂上部的氣態物聚集而成,故為人之氣會。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質為胸部之氣聚集而成,在本穴吸暖後內行於心包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保送之地,故為心包募穴

關於穴名

釋名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根結》篇:“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膻中,按《簡明中醫字典》註解有如下四層含義:①穴名,②指胸腔內“心包”所在處,③專指“心包”,④泛指胸中。膻中為心之外圍,代心行令,居於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兩乳之間,心包膜所在之處,故名。
別名
《甲乙經》作膻中、亶中,《巢氏病源》、《千金》、《外台》均作“亶中”,古代膻、亶相通,故今均作膻中。《甲乙經》一名元兒,《千金》一名胸堂,《針灸大成》一名元見,《類經圖翼》一名上氣海,尚有元況[1]等名稱。

定位取穴

《甲乙經》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此說歷代針灸典籍基本仿之。當今人們在臨床中結合男女解剖結構,使該穴的定位取穴更加準確而實用。其定位法為: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穴:仰臥,男子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主治病症

古籍記載
歷代針灸醫家對本穴的主治病症論述頗多,但大都集中在氣病範疇。如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療膈氣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上氣短氣,咳逆,噎氣,喉鳴喘嗽,心胸痛,風痛,肺癰,唾膿(《針灸聚英》)。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膻中、巨闕主咳嗽,膻中、華蓋主短氣不得息、不能言(《千金》)。膻中、少澤、大陵治胸前兩乳紅腫痛(《大成》)。

現代套用

現代臨床上常用於咳嗽、氣喘、氣短、咳唾膿血、肺癰等呼吸系統病症,噎膈、臌脹、嘔吐涎沫等消化系統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煩等心血管系統病症以及產後無乳、癭氣、霍亂、轉筋、屍厥等其他病證。總之,臨床運用本穴多用於心肺病變,尤宜於心肺氣虛之證。
該穴具有調理人身氣機之功能,可用於一切氣機不暢之病變,諸如肺氣不降之上逆、心之氣血郁滯以及肝氣鬱結等症。例如筆者常用該穴點穴治呃逆,獲得手到病除之效果。
有人取膻中穴採用雀啄術治四肢麻木、兔腦垂體埋藏治療支氣管哮喘、針刺拔罐治小兒急性支氣管炎,膻中透鳩尾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配乳根針刺治乳汁不通等都收到良好療效。
景維廉等採用膻中穴割脂治療乳癖150例,結果治癒128例,占85.3%;顯效18例,占12.0%;無效4例,占2.7%;總有效率97.3%。
李潔等總結1981~1998年公開發表在200餘種醫學期刊上有關針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論文240餘篇進行分析,指出膻中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最常用的8個穴位之一(132穴次)。本穴為氣會,肺主氣,司呼吸,且穴位近於胸部,可理氣寬胸,故為治療呼吸系統病症的常用穴。
刺激經穴脈絡,使經絡通利,氣血調和,故治乳癖、乳汁不通效佳。乳汁分泌與經絡臟腑相關,氣機調暢是重要環節,而本穴調氣作用強,故為治療乳汁少的重要穴位。
本穴治療消化系統病症及其他病症,也是從調氣角度實現的。筆者在臨床運用中也發現,許多患者在接受該穴施術後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鬆,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刺灸該穴能通暢上焦之氣機,通達經絡,理氣散瘀,一切氣病皆可選用。
膻中為任脈穴位,心包募穴,八會穴之一,氣會膻中。《靈樞·海論》篇曰:“膻中者,為氣之海”。《難經·四十五難》曰:“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清·徐靈胎《難經經釋》云:“三焦外,謂在焦膜之外;兩乳內,謂兩乳之中,任脈之所過,即膻中也"。因此,對本穴的認識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論述。膻中穴為理氣降逆的要穴,臨床中被廣泛運用。

操作手法

現代針灸學一般認為可平刺0.3~0.5寸,可灸。
韓瑞紅等治心痛採用向心前區平刺,進針1.5cm,並用艾條熏灸針柄;向下平刺約2cm治呃逆;沿皮向下平刺到中庭穴處治哮喘;沿皮向右或左側乳房橫刺1~1.6cm,配針期門穴治缺乳。
盛生寬治療高原反應病例38例,共有症狀為心慌、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還可見頭痛、眩暈、噁心、嘔吐等高原反應或不適。主穴取氣海,膻中。並隨症加穴。操作按針灸常規先針膻中穴,噁心嘔吐者針尖迎經脈向下平刺,吸氣時進針,得氣後較大幅度捻轉,令針感擴散至脘腹部,呼氣時出針,不閉其孔,用瀉法;眩暈,呼吸困難,心悸動,心律不齊,脈結代者,針尖順經脈向上平刺,呼氣時進針,行九陽數(拇指向前,食指向後,輕輕捻轉9次)使針感擴散至咽部,吸氣時拔針,急閉針孔,用補法。再刺氣海,得氣後行針,針感放散於胸部。5次為1療程。結果痊癒28例,好轉8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4.7%。
另有指針、拔罐、雀啄灸法、穴位埋線、穴位割脂等用法。本穴操作手法很有講究,歷代醫家論述不一,《甲乙經》云:“刺入三分,灸五壯”。《銅人》則云:“其穴禁不可針,不幸令人夭折”。《資生經》亦云:“灸七七壯,禁針”。後世醫家多依其說。明·汪機《針灸問對》曰:“心為一身之主,至貴不可犯,膻中、鳩尾、巨闕,心之宮城也。……夫針三穴,犯真心,死不可救”。可見,古代醫家對該穴一般只灸不針。這主要是因為該穴近於心臟,過去採用的金、銀針針體粗大,古人又不熟悉解剖層次,刺激過當,耗散心氣,易造成意外傷害之故。

現代研究

膻中穴在胸骨體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支的內側皮支。研究認為,本穴位居胸腺的部位,三焦與胸腺相絡,可參加機體的細胞免疫,為衛氣的表現形式之一。治療心血管病證,點按該穴後所產生的神經衝動沿肋間神經上行,通過神經元鏈上行至大腦,刺激腦幹網狀系統,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血流量;其次,點按膻中穴的刺激信號,可提高該區植物神經功能。近年來的試驗已證明,通過刺激迷走神經,能激活膽鹼能受體,使所有內徑不同的冠狀血管產生程度不一的擴張,從而為治療心血管病症提供了實驗依據。針刺冠心病患者用膻中透鳩尾、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對腦血流的流入時間、波幅、阻力、緊張度等均有明顯的影響;另外,針刺膻中、天突、合谷等穴,可使健康人或食道癌患者食道內腔徑明顯增寬,食道蠕動增強,使患者吞咽困難得以緩解等。
膻中為心包絡經氣聚集之處,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又是宗氣聚會之處,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因此,以此穴為主穴治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及其它疾患,臨床上屢獲佳效。

寬心順氣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是氣會穴(宗氣聚會之處),又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能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
說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來的鄰居是位脾氣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為生氣突然心口痛,一時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來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勁按壓,大概一兩分鐘,他就慢慢緩過來了,休息一會兒就正常如初了。後來,我在接觸的大量病例中發現按揉膻中穴還可以舒緩病人壓抑的心情,我想,這就是此穴“寬胸理氣”的功效吧。
許多人在醫院針刺按摩該穴後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鬆,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其實平時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氣機的效果。我建議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時間約2~3分鐘,便可達到《普濟》中所說的:“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揉的時候請注意:四指併攏,然後用指頭肚兒輕輕地做順時針的環形揉動或者從上到下摩,千萬別從下向上推!

刺穴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魚際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20次,反覆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魚際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續5-10分鐘。
推法:兩隻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兩側推抹至側腰部,20次左右。
溫灸法:用扶陽罐溫灸即可,每次3-5分鐘左右。適用於有寒證者或產後缺乳者。通過罐體磁場和紅外線刺激該穴位,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

該穴功效

武俠小說中常有這樣的描述:某高手一揮手點了對手的膻中穴,輕者動彈不得,重者立即斃命。雖然這只是小說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確是人體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處。膻中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也就是說膻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此外,膻中是任脈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經三焦經交會穴,也是宗氣聚會之處。它有阻擋邪氣、宣發正氣的功效。而現代研究發現,膻中穴位於人體胸腺的部位,可參加機體的細胞免疫活動。而點按該穴後可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血流量,還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經功能。現代醫學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在臨床上可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支氣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如呃逆、嘔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心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產後缺乳等病證的治療。 而我們平時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臟不適時,可有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頭暈目眩等,此時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臟工作能力,使症狀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大,難免煩躁生悶氣,按按膻中就可使氣機順暢,煩惱減輕;女性朋友按此穴不僅能防治乳腺炎,還可豐胸美容;產婦灸膻中則可催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