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癖

乳癖,中醫病名。是以乳房有形狀大小不一的腫塊,疼痛,與月經周期相關為主要表現的乳腺組織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好發於30—50歲婦女,約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乳房疾病。本病有一定的癌變危險。西醫則稱為乳腺囊性增生症。本病若早期診斷,病情較輕,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向癌症轉變的。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乳癖
  • 相關西醫疾病: 乳腺囊性增生症
  • 其他名稱: 無
  • 疾病分類: 外科
  • 發病部位: 乳房部
  • 主要病因: 肝鬱痰凝、沖任失調
  • 多發群體: 30—50歲婦女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狀大小不一的腫塊,疼痛,與月經周期相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乳腺組織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多發生於30—50歲婦女。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乳腺囊性增生症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主要病因有兩方面:一為肝鬱痰凝,二為沖任失調。若情志不暢,肝鬱氣滯,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氣血瘀滯,易肝鬱痰凝瘀血阻於乳絡,致乳房腫塊;若沖任失調,易乳房痰濁凝結而發病。

病機

由於情志不遂,或受到精神刺激,導致肝氣鬱結,氣機阻滯,思慮傷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肝鬱痰凝,氣血瘀滯,阻於乳絡而發;或因沖任失調,上則乳房痰濁凝結而發病,下則經水逆亂而月經失調。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多見於青中年婦女,常伴有月經失調、流產史。常同時或相繼在兩側乳房內發生大小不一的腫塊,其形態不規則,或圓或扁,質韌,分散於整個乳房,或局限在乳房的一處。
2、腫塊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與皮膚無粘連,推之移動,腋下淋巴結不腫大。常感乳房脹痛,在月經前3—4天更甚,經後痛減或消失。有時乳頭溢出黃綠色、棕色或血性液體。

.病證鑑別

1、乳癖與乳核
乳癖常同時或相繼在兩側乳房內發生大小不一的腫塊,其形態不規則,或圓或扁,質韌,分散於整個乳房,或局限在乳房的一處,與皮膚無粘連,推之移動。乳癖多見於青年婦女,腫塊表面光滑,邊緣清楚,質地堅韌,活動度好,常發生於單側乳房,一般無脹痛感覺。
2、乳癖與乳岩
乳岩多發生於40—60歲中老年婦女,病程較短,起病快,腫塊質地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邊緣不清,活動度差,早期無壓痛和自覺痛。主要靠做活體組織病理切片進行鑑別。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查B型超音波,可顯示乳腺增生部位不均勻的妖回聲區,以及無回聲的囊腫。查X線造影示:各級乳管失去正常樹枝樣結構,管網大小不均、紊亂和異位,大乳管有囊狀擴張,但無充盈缺損。乳頭溢液者取分泌物作塗片檢查,可幫助排除癌變的可能。對疑為癌變的腫塊應取活體組織做病理切片檢查。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以行氣活血,軟堅散結,調理沖任為治療原則。若夾雜痰凝者,宜給予化痰散結治療。

證治分類

1、肝鬱痰凝證
主證:乳房脹痛或刺痛,乳房腫塊隨喜怒消長;伴胸悶脅脹,善郁易怒,失眠多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和細澀。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代表方:逍遙蔞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朮、瓜蔞、貝母、半夏、南星、生牡蠣、山慈菇。
2、沖任失調證
主證:乳房腫塊或脹痛,經前加重,經後緩減;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頭暈,月經先後失調,量少色淡,甚或經閉;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調攝沖任。
代表方:加味二仙湯加減。
常用藥:仙茅、淫羊藿、當歸、知母、巴戟天、黃柏、枸杞子、五味子、菟絲子、覆盆子。

其他療法

切除術:手術病灶局限於乳房一部分,月經後仍有明顯腫塊者可手術治療。如病人有乳癌家族史,或活體組織切片檢查發現上皮細胞增生顯著者,應施行單純乳房切除術;如切片發現有惡變,應按乳癌處理。 

轉歸預後

本病若早期診斷,病情較輕,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本病病程較長,常達數年,腫塊的生長和發展多為間歇性,常在經前加劇,也可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緩解。並且本病有一定的癌變危險。

預防調護

1、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2、及時治療月經不調。
3、3個月複查1次,特別是未排除乳癌可能的病人,應進行多次短期隨診,並做耐心細緻的解釋工作。 

文獻摘要

《瘍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論》云:“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此名乳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