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病

息肉是一種從黏膜表面畸形突出到達腔內部的突起樣病變的統稱。在腸道廣泛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時,稱為腸息肉病。腸息肉病並沒有明顯的年齡層次劃分,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生較緩慢。息肉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與癌發生關係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惡變率,是癌前期病變或狀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intestinal polyposis
  • 就診科室: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腸
  • 常見病因:發病因素很多,如長期的腹瀉、便秘以及遺傳因素等
  • 常見症狀:便頻、便血、排便不盡感、黏液便,少數發生腸梗阻、穿孔等
病因,分類,臨床表現,檢查,治療,

病因

發病因素很多,如長期的腹瀉、便秘以及遺傳因素等都可能引起結腸息肉。

分類

臨床上息肉分為以下三類: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腸息肉病。
1.腫瘤性息肉
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無蒂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2.非腫瘤性息肉
與癌發生關係較少。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3.腸息肉病
在腸道廣泛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時,稱為腸息肉病。常見的有:①黑斑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顯性遺傳性疾病,特點為胃腸道多發性息肉伴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雙手指掌、足底有黑色素沉著。以小腸息肉為主,約30%的病人有結、直腸息肉。息肉的性質為錯構瘤性息肉。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常在青春發育期出現結、直腸腺瘤,甚至可滿布所有結、直腸黏膜,如不及時治療,終將發生癌變。此病有時會出現以下兩種綜合徵: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並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加德納綜合徵)。b、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並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特科特綜合徵)。

臨床表現

1.部分腸息肉病病人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常在結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檢查時發現。
2.部分病人有便頻、便血、排便不盡感、黏液便,少數發生腸梗阻、穿孔。腺瘤性息肉有癌變傾向,晚期可發生癌變。
3.有家族性、遺性性息肉或息肉病病人,要進行家族的普查和隨訪。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糞便潛血試驗,其診斷意義有限,假陰性較多,陽性者可提供進一步檢查的線索。
2.X線檢查
X線鋇劑灌腸雖能通過鋇劑的充盈缺損敏感地發現大腸息肉,但對病變常常不能正確分類和定性。
3.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不僅可直視下觀察大腸黏膜的微細病變,而且可通過組織活檢和細胞學刷片檢查而確定病變的性質,因此是發現和確診大腸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治療

根據息肉的部位、性質、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及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1.小息肉行結腸鏡檢查是予以摘除並送病檢。
2.直徑大於2cm的非腺瘤性息肉可採用結腸鏡下分塊切除。直徑大於2cm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腹膜反折以下的經肛門局部切除,腹膜反折以上的應開腹切除或在腹腔鏡下切除。
3.病理檢查若腺瘤癌變穿透黏膜肌層或浸潤黏膜下層則屬浸潤性癌,應按照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腺瘤惡變若未穿透黏膜肌層、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好、切緣無殘留,摘除後不必再做外科手術,但應密切觀察。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治療,最終可發生癌變,因此應儘可能在青春期內確診並接受根治性手術。最徹底的手術方式是結腸、直腸中上段切除,下段黏膜剝除,經直腸肌鞘行迴腸肛管吻合術。
5.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多發並散在,胃多發性腸道錯構瘤,一般不癌變,難以全部切除。無症狀可做隨訪觀察,若有症狀可行息肉切除術或腸段切除術。
6.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退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無需特殊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