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起搏器

腦起搏器

腦起搏器,又稱腦深部電刺激術 (DBS), 在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植入電極 ,釋放高頻電刺激 ,抑制了這些因多巴胺能神經元減少而過度興奮的神經元的電衝動 ,減低了其過度興奮的狀態 ,從而減輕帕金森病症狀。治療緩解帕金森病的三個主要症狀 :震顫、僵直和運動遲緩 ,尤其對中線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如起步和翻身困難等。腦起搏器是一套精緻小巧的微電子裝置 ,包括一個脈衝發生器、一根電極和一根延伸導線 ,這些部件均植入體內。植入體內的部件不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起搏器
  • 分類:DBS、VNS
  • 套用:帕金森病
  • 影響:不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
分類,特點,適應症狀,手術步驟,發展歷史,

分類

目前世界上共有兩種腦起搏器:
1.中樞型腦起搏器(DBS):由Brice教授發明,它的脈衝發射儀需通過手術植入人的胸大肌以下,導線則通過皮下進入大腦,一對刺激電極在顱內,所以稱為中樞型腦起搏器。
2.周圍型腦起搏器(VNS) :由Penry教授發明,它的脈衝發射儀和中樞型腦起搏器一樣,需通過手術植入人的胸大肌以下,導線經皮下到達迷走神經,一對刺激電極在迷走神經上。因為迷走神經屬於周圍神經,所以稱為周圍型腦起搏器。

特點

中樞型腦起搏器
DBS技術比以往的手術方法有其特點。首先,DBS是可逆的和可調節的。手術不毀損神經核團 ,只是使其暫時處於電麻痹狀態,改善神經功能 ,神經核團麻痹的程度、範圍可通過設定腦深部電極的電流、電壓、頻率及電極位置等多個因素來調節。在術後漫長日子裡,還可隨病情變化而不斷調節 ,可以長期控制不斷發展變化的帕金森病症狀。其次,DBS是可體驗的。手術植入電極後 ,可通過臨時刺激的方法,給病人和家屬有幾天的適應、體驗和觀察的時間 ,再決定最終和最佳的手術方案。減少以往手術由於患者緊張等因素造成療效判斷不準確的現象。再次,DBS是可發展的。手術保留正常腦組織的神經功能 ,為以後可能出現的新方法創造條件,也就保留了患者獲得新生的權利和希望。最後 ,DBS是雙側的。帕金森病患者的雙側都會受到影響,但毀損雙側蒼白球或丘腦 ,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而DBS則很少出現副作用,這是病人樂於接受的重要原因。正由於上述優點 ,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已開發國家,已經很少人去做毀損術 ,接受腦起搏器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越來越多,在國內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等已經治療了相當多的病例。

適應症狀

帕金森病的DBS手術適用於:1、原發性帕金森病 ,服用左旋多巴曾經有效。2、藥物療效已逐漸降低或出現副作用。 3、疾病已開始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4、沒有明確智力障礙 ,手術和隨訪合作良好。5、術中或術後的測試刺激能有效控制下狀的。當然DBS技術還可以治療特發性震顫、扭轉痙攣、癲癇和強迫症、嚴重抑鬱症、嚴重焦慮症和恐怖症、神經性厭食症、痙攣型腦癱等功能疾病。

手術步驟

DBS的手術過程分以下幾個步驟:1、安裝立體定向頭架。立體定向頭架幫助神經外科醫生確定放入電極的位置。此過程採用局部麻醉 ,除輕度的受壓感外,一般無明顯不適。 2、精確定位。通過CT或磁共振(MRI)檢查定向架位置 ,並根據需要,幫助醫生獲得植入腦起搏器部位的定位數據。 3、植入電極。根據前面的定位找準刺激部位後,把電極放進大腦。此過程的損傷很小 ,而且由於大腦本身沒有痛覺,因而不會感到疼痛。 4、效果測試。植入電極後,醫生會進行初步的測試。先讓患者做一些簡單的動作 ,如拿杯子、伸展手臂、畫螺旋線等,然後根據患者的感受和症狀改善程度 ,進一步調整電極的位置和刺激強度,以取得最佳效果。 5、植入整個系統。如果測試中症狀得到控制,醫生可進一步植入整個腦起搏器系統。此過程可以立刻進行 ,也可以觀察數日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是在胸部的皮膚下面植入脈衝發生器,再經皮下通過導給把脈衝發生器與電極連起來。術中 ,大部分時間患者是清醒的,因為需要患者的配合來確定電極放置的位置和治療的效果。手術後的隨訪非常重要 ,術後傷口癒合後,醫生會採用計算機遙測技術在體外對脈衝發生器進行調控 ,也是無痛苦的過程。
腦起搏器系統的電池一般可以使用5~ 10年,如果電池耗竭 ,需要更換脈衝發生器,電極和導線不需更換。這可以通過簡單的外科手術進行更換。

發展歷史

1950s , 多以丘腦切除(thalamotomy)與蒼白球切除(pallidotomy)來改善運動性疾病症狀。
1968 , 一般多以levodopa (L-dopa)這個藥物來治療帕金森病。到70年代晚期,神經科醫師了解到長期使用L-dopa會失去其藥效且可能加劇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狀。
1960s and 1970s , 神經科醫師以外科手術校正運動性疾病,同時也認同顫抖可經由植入電極來控制症狀。
1980s ,神經外科醫師開始植入刺激性電極以治療運動性疾病。在此十年間陸續有不少關於以腦刺激治療各類患者的論文發表。
1987 , 法國神經科醫師Alim-Louis Benabid教授與在 Grenoble大學的團隊在患者腦內植入一丘腦刺激系統以控制顫抖現象,於是開始了一系列的試驗性研究。
1992 8月 , 歐洲多中心顫抖臨床研究首度將100多位患者納入試驗。
1995 2月 ,丘腦刺激療法在歐洲,加拿大與澳洲通過,用以治療原發性震顫與帕金森病震顫。
1995秋 , 在全球有18個利用丘腦底核或蒼白球刺激以控制重度帕金森病症狀之Medtronic臨床研究中心首度將患者納入試驗。總共包括美國,歐洲,加拿大與澳洲共160位患者。
1997 7月 , 腦起搏器震顫控制療法在美國通過,用以治療原發性震顫與帕金森病震顫。
1998 4月 ,腦起搏器帕金森病療法在歐洲,加拿大與澳洲通過,用以治療重度帕金森病的運動障礙。
2002 1月 , 腦起搏器手術帕金森病控制療法在美國通過,用以治療重度重度帕金森病的運動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