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眩暈

腦性眩暈即中樞性眩暈,指前庭神經顱內段、前庭神經核及其纖維聯繫、小腦、大腦等的病變所引起的眩暈。

基本介紹

  • 別稱:腦性眩暈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
  • 常見病因:顱內血管性疾病,顱內占位性病變,顱內感染性疾病,顱內脫髓鞘疾病及變性疾病,癲癇
  • 常見症狀:眩暈,眼球震顫,自主神經反應症狀,肢體偏斜,聽覺症狀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顱內血管性疾病
椎-基動脈缺血、迷路卒中、延髓背外側綜合徵、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病和小腦梗死或出血。
2.顱內占位性病變
聽神經瘤、小腦腫瘤、第四腦室腫瘤和其他部位腫瘤。
3.顱內感染性疾病
顱後凹蛛網膜炎、小腦膿腫。
4.顱內脫髓鞘疾病及變性疾病
多發性硬化、延髓空洞症。
5.癲癇。

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持續時間長;可有中樞定位體徵;有自發性眼震,眼震可為水平性、垂直性、旋轉性。眩暈與眼震程度不一致,軀體傾倒與眼震方向無肯定關係,不伴有耳鳴和聽力減退。
1.眩暈
為旋轉性或固定向一側運動的感覺,多為持續性,持續時間比周圍性眩暈長,眩暈的程度比周圍性眩暈輕,與頭部運動或體位變化無關。
2.眼球震顫
可分為水平性、垂直性、旋轉性眼震,其中垂直性眼震常是腦幹前庭
神經核損害的特有表現,有助於中樞性眩暈的鑑別,眩暈的程度比周圍性
眩暈輕,與頭部運動或體位變化無關。
3.自主神經反應症狀
噁心、嘔吐、面色蒼白等症狀較少,且不明顯。
4.肢體偏斜
肢體偏斜傾倒方向不定,與眼震無肯定關係,可有分離性偏斜,即肢
體偏斜方向與眼震慢相方向不同。
5.聽覺症狀
一般無明顯耳鳴和聽力減退等症狀,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出現;聽神經瘤可有耳鳴、耳聾等症狀,聽覺症狀呈持續性及進行性加重。

檢查

1.神經系統檢查
有無其他(特別是第5~7和9~12對)顱神經和運動、感覺神經傳導束的受損,以及腦膜刺激征等神經體徵。應重點進行聽力、眼震以及耳咽管、半規管和耳石功能等方面的檢查。
2.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液紅細胞壓積、血液黏度、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變形率及其電泳速度,血小板計數、黏附性及其聚積性等有關檢查。
3.影像學檢查
顳骨岩部螺旋CT(對骨迷路的檢查效果較佳)、內耳迷路MRI及其水成像(對膜迷路的檢查效果較佳)等檢查。
4.電生理檢查
電測聽、聽覺誘發電位、眼震電圖、中耳功能分析、聲阻抗和腦電圖等檢查。

診斷

1.眩暈症狀較輕,持續時間長,不伴有聽力改變。
2.伴有其他顱神經、腦幹、小腦、皮層等受損害體徵。
3.X線,血管造影,CT檢查可有陽性發現。

治療

眩暈治療原則為:控制發作症狀,查治病因。
1.發作期
(1)一般治療包括:安靜休息,選擇最舒適體位,注意防止摔倒、跌傷; 低鹽低脂飲食,適量控制水和鹽的攝入,以減輕內耳迷路和前庭核的水腫;低流量吸氧等。
(2)對症治療包括:①抗眩暈。可選服倍他司汀、地芬尼多片、氟桂利嗪等;②止嘔吐。套用鎮靜劑後,患者多能立即入睡數小時,醒後症狀多可緩解,但宜重複給藥l~2次以鞏固療效,需要時尚可選用多潘立酮;或胃復安肌注或口服;③其他。對有抑鬱、焦慮症狀者先行心理治療,需要時可選用氟西汀、舍曲林等藥物。進食少、嘔吐重者要注意防治水電解質和酸鹼失衡,必要時靜脈補液。
(3)病因治療:病因明確者應儘早行相應治療,如抗感染、手法復位、手術等。
2.間歇期治療
(1)防止復發 加強致病危險因素的管理,如調控血壓的穩定性,防止血壓過高和過低;避免頭位的劇烈變動;避免激動、精神刺激、暴飲暴食、水鹽過量和忌菸酒,增強抗病能力以減少復發。
(2)查治病因 積極查找病因,病因明確者應積極根治,如聽神經鞘瘤的手術切除、壺腹嵴頂結石病的體位療法和腦血管疾病的分型分期治療。
(3)康復治療 主要是理療、體療,重點加強平衡功能的鍛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