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眩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眩暈是因機體對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它涉及多個學科。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均經歷此症。據統計,眩暈症占內科門診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門診的15%。眩暈可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真性眩暈是由眼、本體覺或前庭系統疾病引起的,有明顯的外物或自身旋轉感。假性眩暈多由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貧血尿毒症藥物中毒、內分泌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等幾乎都有輕重不等的頭暈症狀,患者感覺“飄飄蕩蕩”,沒有明確轉動感。

基本介紹

  • 別稱:眩暈症
  • 英文名稱:vertigo
  • 就診科室:耳鼻咽喉科
  • 常見病因:耳石症,梅尼埃病,椎基底動脈VBA系統缺血性病變
  • 傳染性:無
臨床表現,常見的眩暈症,檢查,治療,預防,

臨床表現

1.周圍性眩暈
由內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經顱外段(在內聽道內)病變引起的眩暈為周圍性眩暈,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其特點為: ①眩暈為劇烈旋轉性,持續時間短,頭位或體位改變可使眩暈加重明顯。②眼球震顫:眼震與眩暈發作同時存在,多為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轉性眼震。通常無垂直性眼震,振幅可以改變,數小時或數日後眼震可減退或消失,向健側注視時眼震更明顯。頭位誘發眼震多為疲勞性,溫度誘發眼震多見於半規管麻痹。③平衡障礙:多為旋轉性或上下左右搖擺性運動感,站立不穩,自發傾倒,靜態直立試驗多向眼震慢相方向傾倒。④自主神經症狀:如噁心、嘔吐、出汗及面色蒼白等。⑤常伴耳鳴、聽覺障礙,而無腦功能損害。
2.中樞性眩暈
是指前庭神經核、腦幹、小腦和大腦顳葉病變引起的眩暈。特點:①眩暈程度相對地輕些,持續時間長,為旋轉性或向一側運動感,閉目後可減輕,與頭部或體位改變無關。②眼球震顫粗大,可以為單一的垂直眼震和(或)水平、旋轉型,可以長期存在而強度不變。眼震方向和病灶側別不一致,自發傾倒和靜態直立試驗傾倒方向不一致。③平衡障礙:表現為旋轉性或向一側運動感,站立不穩,多數眩暈和平衡障礙程度不一致。④自主神經症狀不如周圍性明顯。⑤無半規管麻痹、聽覺障礙等。⑥可伴腦功能損害,如腦神經損害、眼外肌麻痹、面舌癱、球麻痹、肢體癱瘓、高顱壓等。

常見的眩暈症

1.耳石症
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多就診於耳鼻咽喉科。表現眩暈與頭位有關,起病突然,開始為持續性眩暈,數天后緩解,轉為發作性眩暈。但當頭處於某一位置時即出現眩暈,可持續數十秒,轉向或反向頭位時眩暈可減輕或消失。可見顯著眼震,其眩暈持續時間差別很大,發病後多數在幾小時或數日內自行緩解或消失。
臨床表現是眩暈呈間歇性反覆發作,間歇數天、數月、數年不等。常突然發生,開始時眩暈即達到最嚴重程度,頭部活動及睜眼時加劇,多伴有傾倒,因劇烈旋轉感、運動感而呈驚恐狀態,伴有耳鳴耳聾、噁心、嘔吐、面色蒼白、脈搏緩慢、血壓下降和眼球震顫。每次持續時間數分鐘至幾小時不等,個別呈持續狀態,連續數日。每次發作過後疲乏、思睡。間歇期平衡與聽力恢復正常。多次發作後眩暈隨患側耳聾的加重反而減輕,發展到完全耳聾時眩暈也消失。
3.椎基底動脈VBA系統缺血性病
眼球震顫而不伴神經系統其他症狀和體徵。按臨床表現分為:①短暫缺血發作型 發作無定時,可一日內數次或數日1次,一般數分鐘至半小時緩解或消失。輕者僅有眩暈、不穩,重者頻繁發作進展為完全性迷路卒中。②進展性卒中型 發病後眩暈、耳鳴耳聾持續進展加重,數日後達高峰。③完全性卒中型 發病後數小時眩暈、不穩、耳鳴耳聾達高峰,明顯眼震。數周后症狀可逐漸減輕。常遺有聽力障礙頭暈。
還有其他病變也可導致眩暈,都屬於眩暈症的範疇,如:小腦出血、頸部病變、顱內腫瘤、顱腦外傷、藥物或毒物中毒、炎性脫髓鞘疾病等。

檢查

1.耳科檢查
外耳道檢查、前庭功能檢查、眼震電圖、聽力檢查VEP/BAEP等。
2.神經系統檢查
檢查與前庭系統相關的部分、星跡試驗、偏指試驗、視力和眼底檢查。
3.內科其他疾患引起的眩暈檢查
更應儘可能做全面體檢,如血壓、脈搏的測試等。
4.影像與電生理相關檢查
頭顱CT、CTA,腦MRI、DSA、TCD,心電圖,EEG等。
5.血液化驗檢查
血常規、生化檢查。

治療

眩暈不是一種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綜合症狀。引起眩暈的疾病涉及許多臨床科室,包括耳鼻咽喉科、眼科、骨科及內科。主要治療有以下方面。
1.病因治療
(1)前庭功能尚屬可逆損害性眩暈 這一類預後較好,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漿液性迷路炎等。治療應針對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暈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復。
(2)前庭功能一次性損害不可逆轉的眩暈征 如化膿性迷路炎、突聾、前庭神經元炎等,病因雖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壞,前庭功能不能恢復,需依靠前庭中樞代償消除眩暈。
(3)病因難治的前庭功能波動性損害或不可逆性損害 動脈硬化高血壓頸椎病導致的眩暈等,治療效果差。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外科治療。
2.對症治療
(1)眩暈發作時保守治療 選擇最舒適體位,避免聲光刺激,解除思想顧慮。
(2)前庭神經鎮靜藥 異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等。
(3)防止嘔吐製劑 阿托品、山莨菪鹼。
(4)利尿及脫水藥 速尿、甘露醇等。
(5)血管擴張藥 銀杏葉提取物、丹參、川芎嗪等。
(6)激素類 潑尼松、地塞米松。
(7)維生素類 維生素C、維生素E。
(8)吸氧 一般用高壓氧或5%二氧化碳混合氧吸入治療。
3.其他治療
眩暈症病因複雜,牽涉學科廣泛,但有些眩暈疾病(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可通過復位治療,達到痊癒,治療效果好。手術治療眩暈類疾病必須有明確定位診斷和適應證。

預防

由於眩暈症狀涉及多個學科、多種疾病,所以在疾病預防方面較為困難。往往眩暈的發作並無先兆,有些誘因尚不確切,如周圍性眩暈前庭神經炎,30%有前期感冒病史,推測病毒性感染是其發病因素。但大多數感冒不一定引起前庭神經炎,所以發病前期並無良好的干預手段。中樞性眩暈應早期檢查MRI、DSA,有助於相關疾病的診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