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樂鎮

胡樂鎮

胡樂鎮位於寧國市的西南部,東與浙江省臨安市交界,南與績溪縣相連,西與旌德縣接壤,北與甲路鎮毗鄰。S215、S323省道和島鴻公路在境內鴻門村相交,皖贛鐵路貫穿全境,溧黃高速在胡樂村設有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十分便利。鎮所在地鴻門村距寧國市區45公里,距黃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安徽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傳統村落

2017年,胡樂鎮行政區域面積18500公頃,常住人口991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胡樂
  • 別名:胡樂司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寧國市
  • 電話區號:0563
  • 郵政區碼:242300
  • 地理位置:寧國市西南部,距市區50公里
  • 面積:18500公頃
  • 人口:9917人(2017年)
  • 車牌代碼:皖P
鄉鎮形成,歷史沿革,地形環境,經濟概況,歷史文化,著名人物,楊萬里,王鎮,陳一揆,周贇,地圖信息,

鄉鎮形成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樂一家七口人遷至如今胡樂黃山腳下。當時這裡一片荒蕪,他們以開荒種地為生,在這塊土地繁衍後代。後來其他姓氏也相繼遷於此地。由於胡氏家庭興旺,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氏族,故把當地命名為胡樂。隨著胡樂人口集中、商業發展迅猛,胡樂鎮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裡集市成街,商家店鋪一百餘家,水陸交通十分發達。這裡的物資通過水運直通長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縣水陸交通發達的商貿重鎮,是通往江蘇、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爭之地。明代初期,朝廷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在全國36個水陸交通重鎮設立了直隸中央巡檢司,胡樂就是其中之一,並有巡檢兵率。巡檢司的衙門階不大、官不高,巡檢司最高長官相當八、九品。但它的職責非特殊:一是監察附近府縣官員;二是稽徵商貿稅費;三是維護地方治安。到了清代巡檢司還負有監管鹽商亂販私鹽,防止食鹽流往外地之責。這就是胡樂司名稱來歷之所在。

歷史沿革

胡樂鎮位於寧國市西南部,距市區50公里。東與甲路鎮和浙江臨安縣島石鎮相鄰,南與績溪縣毗鄰,西與旌德縣接壤,北與甲路鎮和方塘鄉相依。
胡樂,是一個古老的集鎮。《安徽省寧國縣地名錄》記載:“相傳此地原有姓胡名樂的人居住,故稱胡樂”,南宋初年楊萬里過寧國縣,經胡樂時曾賦詩《過胡樂坑》。說明南宋時期此地即稱“胡樂”了。《明史·地理志》記載,明初置胡樂巡檢司於蜀洪,緝拿奸盜、管理地方治安,以及管理醫藥、僧道等事。明中期巡檢司遷至徽慶鄉鄉治所在地胡樂鎮,司署位於原胡樂鎮鎮政府所在地一帶;營房在胡樂大橋北端下方,與東平殿相鄰,即今胡樂國小一帶。胡樂巡檢司簡稱胡樂司,地名胡樂又稱胡樂司。胡樂巡檢司民國初年廢除,但地名胡樂司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時期,胡樂鎮屬徽慶鄉二十八都,民國24年屬第三區管轄(駐地胡樂鎮)。解放初期設新建、金龍、竹川3個行政村,1952年成立胡樂、竹川兩個鄉。1958年建社屬胡樂公社稱胡樂、竹川大隊。1961年劃社成立胡樂公社,1983年改設胡樂鄉,均屬胡樂區。1993年12月改稱胡樂鎮,1990年鴻門鄉鴻門村、龍池村併入胡樂鎮,駐地仍為胡樂司。胡樂,曾是胡樂區政府所在地。2009年,胡樂鎮政府搬遷至215省道旁鴻門村。
胡樂鎮現轄霞鄉、胡樂、竹川、鴻門、龍池5個行政村101個村民組,1個居委會
轄區設胡樂居委會和胡樂、霞鄉、竹川、龍池、鴻門五個村委會。

地形環境

胡樂鎮屬低山區,最高峰龍池山峰海拔1086.6米,系天目山脈西津河穿境而過,境內長11公里,並在霞鄉村入注港口灣水庫。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核桃、毛、元竹等土特產富饒;瑩石、礦泉水、錳礦等礦藏儲量豐實;胡樂司的神功橋、下中川的周氏祠堂、霞鄉一萬嶺的紅豆杉群落、龍池陽日山的榧樹門等自然,人文景觀星羅棋布,胡樂國小也有百年的歷史。

經濟概況

皖贛鐵路貫穿全鎮,省道215、323、島鴻公路穿境而過,鎮內交通便捷,有吳東路、南姚路、霞新路、五嶺路、滑下路,村村通公路。全鎮有豐富的水利、礦產、農林等自然資源。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先後引進了社塢坑、三溪塔、龍池山3家水電站和誠諾公司等企業。工業企業15家,其中規模企業6家,宣城市農業龍頭企業3家,形成了以山核桃、耐磨鋼球、瑩石加工、木竹加工等系列產業格局。集鎮建設與管理穩步推進,按照“鞏固老集鎮,建設新集鎮”的要求,實施了新的環衛機制。2007年完成了部分集鎮基礎配套工程建設,文化活動中心、明德國小、鴻門村委會辦公樓、供電大樓、移動公司大樓相繼完成,並啟動了新集鎮建設,政府大樓、公安大樓、蛇傷科醫院、鴻門加油站、微派建築商業一條街工程順利開工建設;文化生態旅遊建設初顯成效。

  
發展戰略
胡樂鎮新一屆政府,帶領廣大幹群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決戰十一五,重返百強縣,打造新寧國”的要求,抓住新機遇,建設新農村,打造新胡樂,以“創建歷史文化名鎮和徽派建築示範鄉鎮”為載體,著力實施“工業強鎮,商貿活鎮,旅遊興鎮”三大戰略,努力把胡樂打造成寧國市西南部亮麗的商貿旅遊重鎮。

歷史文化

胡樂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年古鎮徽派建築一條街保存較好,尤其是清代著名神童周贇故居保存較好,通過近幾年的修建保護,周氏祠堂2004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奧陶紀筆石化石地質遺蹟,2007年亦被列為省地質遺蹟保護單位,先後成功接待全國地質夏令營安徽分營師生160多人,同時配合市政府舉辦了地質古生物年會,100多位省內外知名專家到胡樂參觀考察,把胡樂奧陶紀地質遺蹟認定為世界知名地質遺蹟,並建議申報省級地質公園和國家級地質遺蹟保護區黃山貢菊奇石、文景石等奇石吸引了多家收藏愛好者,有藝術收藏價值的作品千餘件。3000株紅豆杉散生在青岡、楓香林中。其中最大一株紅豆杉樹高25米,胸徑1.4米,為華東地區之最。雲門村海拔1087米的龍池山,風景優美,有美麗的傳說。
胡樂鎮山核桃用材林毛竹、蠶桑、茶葉等林業資源豐富。其中山核桃面積有13.3平方公里,山核桃分布以平陽村最集中,並以每年0.67平方公里米的速度向全鎮擴大,是寧國山核桃生產重點鄉鎮之一。胡樂鎮有用材林40平方公里,毛竹林10.67平方公里,桑園0.67平方公里,蠶繭產量占全市三之二。
胡樂鎮名考
胡樂鎮
千年古鎮,承載了幾多的文化積澱,在古徽州文化的薰陶與滋潤下,蘊藏了千年的夢。
提起胡樂,就很容易聯想到胡樂司,胡樂司為胡樂巡檢司的簡稱。根據明朝李東陽編修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八卷關津一記載,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設定胡樂巡檢司,至今616年歷史。
關於胡樂之名,一直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江西姓胡名樂一家七口人遷至如今胡樂的黃山腳下。當時這裡一片荒蕪,他們以開荒種地為生,在這塊土地繁衍後代。後來其他姓氏也相繼遷於此地。由於胡氏家庭興旺,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氏族,故把當地命名為胡樂。”
當然這個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因為在有的文獻記載,胡樂並不是始名。
根據《宣城沿溪胡氏源淵世系》之祁門始祖:“第十世:(胡)元偉:遷徽慶鄉之赤岸。”(今胡樂鎮龍池村赤岸組)其同世同宗“第十世:(胡)元俊:字汝登木真宗天禧元年丁巳生娶洪氏生一子問公由?邑懷安鄉遷居株木市宋仁宗治平二年乙巳卒。”可知大致在北宋天禧年間,公元1017年前後,還沒有胡樂這一稱謂。只有徽慶鄉這一個機構,但可知徽慶鄉與今胡樂鎮區域範圍大致相當。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楊萬里一生對山水具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的詩作《過胡駱坑二首》中,寫的就是遊歷徽慶鄉胡駱坑的所思所想。
在皖南山區的地方口音當中,胡駱與胡樂發音基本相同。
在《四庫全書 篁墩文集》九十三卷記載“早發湖樂鎮過黃木嶺遇佐時及鄉人來迎”提有胡樂鎮。作者程敏政,明朝人,生卒年1445年至1500年,黃山市屯溪人。
經過一番梳理,大體可知。胡樂巡檢司設定於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但是胡樂一名比較有可能從徽慶鄉胡駱坑一詞音變轉換而來。時間大致在南宋至明朝之間這一漫長的時間段內,至今還是一個謎題。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愈發的顯現胡樂這個千年古鎮文化的厚重。

著名人物

楊萬里

楊萬里 (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水人。他經過胡樂時,作《過胡駱坑》詩:“說盡山寒未識寒,此間寒不是人間。岩崖泉凍琉璃澗,冰雪雲封翡翠山。一檐衣裳都著盡,兩邊窗子更深關。聳肩縮頸仍呵手,無策能溫兩腳頑。已被山寒病老身,車徒溪涉更艱勤。霧皆成點元非雨,日出多時未脫雲。猿鳥一聲人不見,松杉四塞徑無痕。十分情暖儂何福,肯借曦光三五分。”

王鎮

明朝人王鎮,過蜀洪作有《宿蜀洪鋪有感》詩:“星軺日盡短衣亭,石路崎嶇此暫停。山插萬重高似蜀,水盤千折濁於涇。暖風香逐桐花白,宿雨新抽麥穗青。南去茲巡何所補,皇華深愧古遺經。”

陳一揆

清朝人陳一揆,字端右,湖南常德人,他作有《次胡樂司》詩:“寒林夕噪競棲鴉,旅思悠悠野店家。作鎮山高依絕壁,臨居水落見平沙。燈張幔里風難亂,酒對樓前月欲斜。短榻夢消催筍乘,縱橫黃石印霜花。”

周贇

周贇 周贇(1835—1911),字子美,號蓉裳,胡樂鄉人。7歲能詩,9歲作《六聲圖》,12歲考中秀才,時稱“神童”。 清同治三年(1864),南京開科取士,他考中舉人,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歷任青陽縣教諭、宿松縣訓導和徽州府教授。太平軍入境寧國,他曾參與地方團練與之對峙。宣統二年(1910),辭官歸里,翌年六月病逝。 周贇精通韻律,首創《六聲韻學》。將固有的漢字四聲增分為六聲,即取平、去兩聲字橫列陰平、陽平、上陽、陽去、陰去、入陰六字為六聲。得到清廷兵部尚書曾國藩賞識,奏請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親手書贈“六聲堂”匾額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聲韻學古來無”的對聯。禮部右侍郎安徽學政邵汴生賜《六聲堂》聯:“本四聲五聲以分六聲,繼往開來真學問;原無極太極而合有極,經天緯地大文章。”周贇還精通書畫、篆刻,正、草、隸、篆均有造詣,且創用竹籤蘸墨書寫,生平藏書畫作品近萬件。 周贇反對封建禮教和溺嬰、纏足,多次以稿酬捐資辦保嬰堂、保赤堂和育嬰堂。撰《小腳十害歌》喚醒民眾。在調離青陽縣時,百姓贈與“萬民傘”,周贇賦詩謝絕:“儒官未是宰官身,豈有恩膏到萬民。他日還山須戴笠,敢將大蓋嚇鄉親。” 周贇著述甚多。著有《山門新語》、《史學驪珠》、《周氏琴律切音》、《二十四史詩韻集》、《說文說》、《觀象祛疑》、《有極圖經解》、《六聲堂讀書要訣》、《山門詩史》。編纂宿松、青陽、寧國縣誌和《九華山志》等。

地圖信息

地址:宣城市寧國市胡小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