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榘

胡榘

胡榘(1163~1244),字仲方,江西吉州軍廬陵郡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抗金名臣胡銓之孫。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任象山縣令,官至戶部、兵部尚書。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致仕,後復招為尚書。

基本介紹

  • 本名:胡榘
  • 字號:字仲方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江西廬陵
  • 出生時間:公元1164年
  • 去世時間:公元1224年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祖父,父,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胡榘(1163~1244),字仲方,江西吉州軍廬陵郡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抗金名臣胡銓之孫。
淳熙十四年(1187)任象山令,與史浩唱和作《紅木犀花詩》。在此前後任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司的幹辦公事。秋,作《詠丹桂》
淳熙十五年(1188),李孟傳就任象山令,胡榘去職。
紹熙五年(1194)升明州為慶元府,監慶元(寧波)府。
慶元三年(1197)監泉州市舶。
開禧元年(1205)後知萍鄉縣。
嘉定元年(1208)升任贛州知府。
嘉定四年(1211)入朝為樞密司編修官,兼檢詳諸房文字。
嘉定六年(1213)官將作監,兼樞密院副都承旨。
嘉定八年(1215)遷太府卿,歷侍郎升工部尚書。
嘉定十二年(1219)出任福州知府。
寶慶元年(1225)改任兵部尚書。
寶慶二年(1226)授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寶慶二年(1226)二月二十二日,胡榘在兵部尚書任內被委以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知慶元府(今寧波)。在慶元主政時,浚東錢湖、編四明志、興辦教學、修建郡城,惠政澤民,民立廟祭祀。
寶慶三年(1227)胡榘修纂《寶慶四明志》。
紹定元年(1228)轉通奉大夫。
紹定二年(1229)正月授顯謨閣學士,任沿海制置使知慶元府,七月授龍圖閣學士,正奉大夫致仕。後復招為尚書。

親屬成員

祖父

胡銓(1102年-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南宋名臣、文學家,廬陵“五忠一節”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登進士第。初授撫州軍事判官,他招募鄉丁,助官軍捍禦金軍。後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抗疏力斥,乞斬秦檜與參政孫近、使臣王倫,聲振朝野。但遭除名編管昭州,移謫吉陽軍。秦檜死後,內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復任奉議郎,知饒州。歷國史院編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去世,追贈通議大夫諡號“忠簡”。著有《澹庵集》等傳世。

胡泳(?~?),字季水。6歲時隨父親貶謫新州,記憶力過人,能背誦《春秋》,詩人陳元忠目之為春秋生。後胡銓被流放到瓊州,他又隨父渡海到貶所,為被貶放瓊州的名臣李光所看重,把孫女許配給他為妻。胡銓在海島聚徒授業,胡泳也受到薰陶。奸臣秦檜死後,胡銓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全家返回內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胡泳回到廬陵故里。孝宗隆興初因奏薦為右承務郎,後調淮西江東總領。

個人作品

《詠丹桂》《次忠定史越王丹桂韻》《濠梁凱歌》《游洞霄宮》《游玉岩即事》《玉岩忘歸》《游通天岩》;與史浩唱和作有《紅木犀花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