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宇

胡仁宇

物理學家 1931年7月20日生於上海,籍貫浙江江山。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曾任該院副院長、院長。

一直從事於集體性很強的國防大科學研究任務,主要做核物理實驗研究及核測試技術工作。根據不同時期任務需要,和同事們一起組織並領導了多個物理實驗室。負責完成任務中遇到的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測量、強脈衝輻射測量等方面的工作。1980年後,參與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仁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浙江
  • 出生日期:1931年7月20日
  • 職業:科學家
  • 代表作品:《雷射產生的高溫高密度電漿診斷技術》
人物簡介,科研工作,求學經歷,晚年生活,祖籍上饒,貢獻,研究領域,生平成就,

人物簡介

胡仁宇(1931.7.20-)浙江江山人,祖籍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仙岩鎮官溪村,生於上海。物理學家。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6年至1958年為蘇聯門捷列夫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後歷任西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副院長、院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一直從事實驗核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加速器反應堆物理的研究,在核參數測量方面取得成功,為我國核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先後籌建並領導了多種核物理實驗室,承擔有關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測量和其他核測試工作。開展了強脈衝混合輻射場的各種特性的測量工作。70年代末以後,參加組建慣性約束聚變實驗室,使其初具規模並取得了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科研工作

1958年,由於國內重點建設急需人才,他提前回國,被錢三強教授推薦到一個新組建的國家核心保密單位從事國防尖端科學研究。他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組建加速器與中子物理實驗室。這項研究工作,直接關係到我國第一顆核子彈能否按期研製成功。他帶領一批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克服種種困難,夜以繼日地工作,利用極期簡陋的條件,用比外國人更短的時間陸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出色地研製成功中子發生器,建立了快中子物理實驗室。
上世紀60年代初,為利用核爆回收微塵樣品來診斷核裝置爆炸的性能,胡仁宇提出通過測定樣品中裂變碎片和超鈾同位素相對原子數來定當量和中子能量範圍的方法,利用各種指示劑元素的中子反應產物的放射性測量來確定裝置爆炸時不同能區的中子數的方法等。他和同事們組織了一支理論、化學分析、物理測量密切結合的隊伍,建立了配套的儀器和設備,通過大量的預先冷實驗,克服了多個科學技術難題,掌握了相關技術。
胡仁宇胡仁宇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研製的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作為科研室負責人的胡仁宇,親自參加了這次試驗,並擔任了作業隊一個小組的領導人。他和他的同事們研製的核心部件,成功地裝配在第一顆核子彈上。以後,他又轉入氫彈技術的實驗工作,擔任了實驗室副主任,在當時部一級的負責人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在王淦昌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下,他帶領一支年輕的科技隊伍,馳騁在空氣稀薄的青海高原,年復一年地戰鬥在風沙瀰漫的戈壁灘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峽谷中,為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作出了貢獻。
七十年代初,胡仁宇隨整支研製隊伍調往四川基地,擔負九院(核武器研究設計院)二所的科技領導重擔,負責籌建慣性約束聚變實驗室。他和同事們陸續研製了一整套物理診斷技術設備,先行開展有關物理實驗室研究,為開拓這一前沿前沿學科領域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被國防科工委聘為近區物理測量組負責人。他組織科技人員探索新的測試原理和方法,對快速脈衝輻射場測試技術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求學經歷

胡仁宇,男,1931年7月出生於浙江江山。胡仁宇15歲時去了浙江的杭州高級中學讀書,在那裡,他度過了三年的高中生活;1948,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年,畢業後的胡仁宇被選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工作。由於專業基礎知識紮實,1941年至1942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被選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工作。由於專業基礎理論紮實,又善於鑽研,被愛才若渴的錢三強何澤慧等老專家視為難得的“好苗子”加以重點培養。1956年9月被選派赴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他的導師是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契侖柯夫。
胡仁宇胡仁宇

晚年生活

1983年6月,胡仁宇擔任九院副院長,協助院長“兩彈元勛鄧稼先教授組織領導全院的科研工作。1985年9月,接替了病重的鄧稼先教授的工作,擔任代理院長,承擔全院領導工作。198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九研究院院長,在前任開闢的基礎上,卓有成效地推進全院的科學研究工作。近年來,他又根據中央提出的“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針,積極組織推進九院的科技體制改革,在集中精幹力量完成軍品研製任務的同時,又組織廣大科技人員走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從實踐中摸索推行軍民結合的具體途徑,使九院的民品開發生產效益逐年上升,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

祖籍上饒

上饒市玉山縣仙岩鎮官溪社區,有一幢氣勢宏偉、雕樑畫棟的建築。住在附近的村民胡先生說,這幢建築是官溪胡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有著近400年的歷史,它傳承了江浙吳文化建築的風格,現被譽為“江南第一祠堂”。“江南第一祠堂”是“兩彈一星”功臣胡仁宇的祖籍地。
胡氏宗祠胡氏宗祠
胡先生說,胡仁宇1931年7月20日出生於上海,並在上海長大,胡仁宇的爺爺早年從江西遷出。出於工作的原因,他只會偶爾回到玉山縣,最近一次回來是在2004年的清明,當時胡仁宇與他的堂兄一起回來,給他們的祖輩掃墓。之後他們來到了祠堂,並在祠堂里坐了許久。胡仁宇雖然是全國有名的科學家,但是平易近人,在鄉親們的面前沒有一點架子,跟普通人一樣。胡仁宇雖然很少回來,但他非常關心鄉親們的生活。

貢獻

胡仁宇前後參加過6次國家核試驗,每次試驗都自始至終親臨條件十分艱苦的現場,參與指揮領導,為確保每次試驗圓滿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於他對新中國國防尖端科研的傑出貢獻,贏得了黨、國家的信任和人民的愛戴。1984年和1988年,他兩次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多次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1991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部委員(中科院院士),在黨的十四會議上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人民日報(海外版)》、《瞭望》等報刊都曾登載有關他的事跡的專訪文章。新華社發的《中華科技精英譜》對他作了這樣的介紹:“……他先後參加籌建和領導了多種核物理實驗室的工作。在核技術研究實驗中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設備,開展新的測試方法,不斷完善測試技術,為我國核技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成果的主要作者之一。他領導的新的核技術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表現了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組織領導能力。”
核子彈爆炸核子彈爆炸

研究領域

長期從事核物理實驗、核試驗診斷、慣性約束聚變和核安全研究,領導籌建了多個核物理實驗室,在聚合爆轟熱核反應研究、核試驗近區物理測量等方面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承擔有關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測量和其他核測試工作;開展了強脈衝混合輻射場的各種特性的測量工作;70年代末以後,參加組建慣性約束聚變實驗室,使其初具規模並取得了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擔任院長期間,組織領導核武器設計、試驗、定型和生產,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高技術跟蹤、人才培養、開發民用技術和科研新基地建設等重要規劃。對發揮全院整體綜合科技優勢,打下了的基礎。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鈾

生平成就

1984年、1988年兩次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作為主要完成者之一,1982年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部委級科技進步獎多項,1986年、1989年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他的主要論文有《雷射產生的高溫高密度電漿診斷技術》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