聃國

聃國

聃國,是姬載的封地,國都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冉堌鎮一帶。姬載(季載聃季載冉季載),位列國公,是周武王同母十兄弟之一。史料記載中,身世含糊。聃國滅國之說,原因說法很多,都未能有有效考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聃國
  • 含義:是姬載的封地
  • 姬載:位列國公,周武王同母十兄弟之一
  • 類型:封地
簡介,聃季封地,位列公國,滅亡說法,春秋初滅亡,被鄭國所滅,因同姓通婚亡國,滅亡早於左傳,相關評價,

簡介

《左傳》《國語》作“耼季”、《史記》作“冄季載”。《左傳·定公四年》云:“聃季為司空”,沒有交代聃季的後世。
《史記·管蔡世家》稱:“冄季載,其後世無所見”。《國語·周語》“聃由鄭姬”韋昭註:“聃,姬姓,文王之子耼季之國。”《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聃國:西周國名,姬姓。在今河南平輿縣北。一說在春秋之那處,即今湖北荊門市東南那口。……春秋為蔡所滅。”

聃季封地

聃季封於“春秋之那處”與聃季在周王室的地位、周初的封建制度不符,顯然有誤。“那處”比楚國還要偏遠、荒涼,而聃季位列三公,不論是他本人,還是他的兒子,都不可能被封在這類地區,而應當在經濟較為發達、且距國都較近的地區,即所謂“畿內”。再說,滅沈(即《大辭典》所謂“聃國”)時,蔡附於晉,與楚交惡,楚國也不可能讓蔡深入境內,滅掉自己的與國或附庸。聃國究竟封於何處,史學界爭議頗多。有人說封於今安徽臨泉縣古城子,有的說封於今河南平輿縣射橋鎮古城村,還有說封於今河南固始。然而這些都值得懷疑。持以上諸說者,是把沈、瀋、聃混為一談,所據是它們古音相同或相近。

位列公國

《左傳》僖公二年(前658)“冬,楚人伐鄭,斗章囚鄭聃伯。”此事發生在富辰說周襄王之前,是此前聃已為鄭之封國。從“鄭聃伯”可以看出,聃亡於鄭,並被封與鄭國公族,為伯爵,這說明聃國的城池、地盤很大,而不像沈、瀋(潘)等國是子爵小國。這與聃季的地位是相符的。《國語·楚語上》:椒舉對楚王說:“天子之貴也,唯其以公侯為官正(韋昭註:正,長也),而以伯子男為師旅。”聃季任周王朝的司空,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長,其封爵當然應該是公,所以聃國應該是公國,只有這樣,才與聃季的地位相符。
一種說法,聃國在今天寶雞金台一帶。處於周王室的西陲重地。平王東遷後,季載後裔,另封沈國之地,於上蔡平輿沈丘一帶。

滅亡說法

春秋初滅亡

《國語·周語中》富辰諫襄王以狄女為後時說:“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須由伯姞,鄶由叔妘,耼由鄭姬,息由陳媯,鄧由楚曼,羅由季姬,盧由荊媯,是皆外利離親者也。”關於“耼(之亡也)由鄭姬”,韋昭註:“耼,姬姓,文王之子耼季之國。鄭姬,鄭女,為耼夫人。同姓相娶,猶魯昭公娶於吳,亦其嬻姓,所以亡也。”說的就是耼為姬姓,而娶了同為姬姓的鄭國女子(鄭姬),褻瀆了同姓不婚的原則,導致了封國的滅亡。這裡雖然沒有說明聃國被誰所滅、滅於何時以及具體原因,但是富辰諫襄王事在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則聃的滅亡肯定在此之前。具體時間雖已不可考,但從富辰所列舉的這些由於婚姻關係不當而導致亡國的時間看,鄢、鄶均為鄭武公所滅(滅鄶在公元前769年,滅鄢年代不詳,據《國語》韋昭注,其時代應該相近),密須為文王所滅,息為楚所滅(前680年),楚滅盧不可考。除密須滅亡在商朝末年外,其他均在春秋早期。聃國的滅亡也應在此時。何浩考此“鄭姬”為鄭桓公女,即鄭武公妹,事當可信。這也能夠說明為什麼聃國滅亡的事件在《春秋》經、傳中均無記載(《左傳》記事始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當鄭武公子莊公二十二年)。另外從這些封國被滅以後就再也沒有復國,可證聃也沒有復國。所以關於聃國的種種說法,都是毫無根據的猜測,忽略了《國語》這一條記載所包含的重要信息。

被鄭國所滅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僖公二十四年,引江永《春秋地理考實》,謂聃在開封境,與鄭為鄰,“或是也(可能是)”;又引沈家本《史記瑣言》、朱緒曾《開卷有益齋讀書續志》,謂聃國約於魯桓公或莊公時亡於鄭國。說聃在開封、亡於鄭國,均確鑿可信。如果是在平輿或更遠的臨泉、固始,則中間還隔著許、陳、蔡等國,鄭不可能越國以襲遠,勞師而無功。若在開封,則鄰近鄭國(今河南新鄭),鄭滅之可以得其地。

因同姓通婚亡國

韓非子·說難》:“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己親,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我懷疑這裡的胡國似應為聃國之誤。一是聃、胡古字形相近,韓非在手頭沒有資料時很有可能誤寫;二是韓非所說的胡國與聃國一樣,都是因同姓通婚而亡國,但富辰周襄王時只說了聃國而沒有舉胡國為例;三是韓非所說的鄭滅胡與滅聃極為類似,都是先同姓通婚,然後出兵滅國。不管鄭滅誰在先,剩下的一國知道鄭有滅同姓通婚之國的先例,就不會因為娶了鄭姬而懈怠,反倒會更加警惕,鄭國也就難以再次得手;四是姬姓胡國很小,鄭武公想滅掉它很容易,不必拿自己的女兒做誘餌。而聃是聃季的封國,爵位高,地盤大,人口多,具有強大的國力,所以必須使出種種卑鄙手段,以騙取對方的信任,然後才能保證偷襲成功;五是姬姓胡國一直到春秋末年仍然存在。《左傳》哀公六年(前489)“(齊人)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楊伯峻注“胡姬”曰:“胡國女,姬姓,景公妾。”胡姬的父母之邦胡國,即《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故胡城,在豫州郾城縣界。”這充分說明姬姓胡國並沒有被鄭國所滅,只是國小事少,不常見於經傳而已。《左傳》定公十五年(前495)楚所滅之胡國是歸姓,在今安徽阜陽,即《史記集解杜預說的“汝陰縣西北胡城。”比姬姓胡國滅亡早。姬姓胡國於戰國初滅於魏(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標註在魏國境內)。

滅亡早於左傳

但說聃國在魯桓、莊時滅,似有誤。因為:其一,聃季是周武王兄弟中較有威望的貴族和高官,他的後裔被滅,《左傳》應有記載;其二,聃亡於同姓通婚,違反了同姓不婚的禮制,所以亡國,值得大書特書;其三,鄭滅聃屬於同姓相殘,《左傳》絕不會漏而不書的,何況是名門望族的封國。由此可見,鄭滅聃應在鄭國東遷之後、《左傳》記事之前,也就是武公時代,正是鄭國發展最快的時期。據《國語·鄭語》,桓公東遷,先是寄居在虢、鄶等十邑,然後以經商的名義紮下根來。桓公本打算下一步即據為己有,但因為不久就與周幽王同死於酈山之亂,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武公繼位後,遵照其父的既定國策,採用離間君臣、突然襲擊等手段,毫不留情地吞併了虢、鄶二國及其屬邑,從而迅速壯大起來,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史記·鄭世家》在記載這一段歷史時,說是虢、鄶二君為了巴結時任周司徒的鄭桓公而甘願獻出十邑,但沒說具體是哪十座城。虞翻註:“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弢、歷、莘也。”這就非常奇怪了:虢、鄶二君再怎么想討好周王室的司徒,總不至於把自己的國都也獻出去吧?所以《史記》的說法很不可靠。事實應該如《國語》所說,是鄭國使用了鵲巢鳩占的手段取得了虢、鄶等十邑。聃國的被滅,也應該在鄭武公時代,緊隨著鄭取虢、鄶十邑以後。此時鄭國羽翼豐滿,立即使用聯姻的方式,消滅了同姓的聃國。由於早於《左傳》記事之年,所以聃國的滅亡在《左傳》中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韓非所說不一定可靠
從鄭武公說“胡,兄弟之國也”來看,這裡的“鄭姬”更可能是武公之妹,即何浩所考之鄭桓公女。戰國策士的說辭,常常是注重事理而忽視細節,不大考究所引史實的真實性,甚至不惜篡改、偽造歷史以遷就自己的觀點,最典型的是《唐雎不辱使命》。韓非是戰國策士中的佼佼者,當然熟悉這些手段,所以引用戰國諸子的文章,應當特別謹慎地甄別其史料的真偽。

相關評價

綜上所述,聃國是周武王同母弟聃季的封地,為公國,在今河南開封市境內,其傳承世系已不可考。東周初年,鄭國東遷後,鄭武公吞併了附近的虢、鄶二國十邑,成為大國,聃國國君並未干涉。鄭武公將其妹鄭姬嫁給聃國末代國君,又施苦肉計,殺掉了建議攻伐聃國的大夫關其思,使聃國國君放鬆警惕,然後一舉滅掉聃國,封給了自己的公室貴族。這就是聃國的大致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