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橘

字庭懷,一字朱橋,又字藍陽,號蘭陽。明代著名理學家、武藝家。軍戶世襲第六代冠帶總旗官,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辛丑科進士,曾任尉氏知縣,常熟知縣,頗有政聲,後為監察御史兵部主事。明代交河縣姜官屯村人,父親耿情,習武功,善醫術,然早喪,橘隨母寄居獻縣單橋外祖父林氏家,史書故又稱為獻縣人。

耿橘是著名理學家,曾主講並虞山書院,又精通武藝,在明代理學家中的確是不多見的文武通才。

耿橘少貧寒,然勤奮,明萬曆辛丑科進士,初在獻縣東關講學,發明性道之學,後為江蘇常熟縣令,在任期間,為改變士風,首復吳公書院,在常熟市西北虞山之麓,恢復修建文學書院,後更名為虞山書院。為造福當地民眾,審度常熟地形,大修水利工程。並精研水土蓄泄之方,著《水利全書》行世,造福百姓,為此,常熟縣人民在他離任後為他建了“耿橘廟”紀念他。

耿橘為官清正幹練,很快升任監察御史兵部主事,他敢書直諫,從不趨炎附勢,因而得罪了上司錢謙益,他憤而辭官還鄉,引田躬耕。橘對其母至孝,母歿後,築悅親台,朝夕跪進飲食,以示奉母。

耿橘精武藝,長於劍法和雙刀法。著名武藝家石敬岩石電)的啟蒙老師。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在其編訂的《明儒學案·東林學案》中,依次將耿橘、高攀龍、錢一本、孫慎行、等總計十七人列為“東林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耿橘撰有《周易鐵笛子》《耿氏春秋》《曾子孝實》,現流傳於世。

明代侯先春輯《文學錄》,耿橘為之作注,但並未付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耿橘
  • 別名:字庭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交河縣
  • 職業:文學家,武術家,
  • 畢業院校:萬曆二十九年進士
  • 信仰:儒家
  • 主要成就:常熟治水,獻縣善橋,水利全書,耿橘跪母
  • 代表作品:《水利全書》《周易鐵笛子》《耿氏春秋》《曾子孝實》《文學錄》《虞山書院志》
  • 性別:男
  • 爵位:世襲第六代總旗官
簡介,耿橘孝親石造像,耿母像,耿橘像,其他,耿橘跪母,常熟治水,《周易鐵笛子》,

簡介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任常熟知縣。講求農田水利, 主張"高區浚河,低區築岸".治水成績卓著。曾先後疏浚橫浦、橫瀝河、李墓塘、鹽鐵塘、福山塘、奚浦、三丈浦等。對縣內地勢高低,宜蓄宜泄,著《水利全書》詳載。又恢復子游書院,聘請名儒講學,刻《虞山書院志》。
萬曆三十四年(1606),在常熟市西北虞山之麓,恢復修建文學書院,後更名為虞山書院。聘請名儒講學,刊刻《虞山書院志》。在書院內廣蓄書籍,聘學者張鼎為之整理藏書,著錄圖書分為265部,其中聖制類11部,典故類8部、經部類38部、子部類21部、史部類36部、理學部類54部、文部類20部、詩部類13部、經濟部類28部、類書部類14部,突破了四部分類體系,體現了學院藏書的特色。著有《築圩圖說及築圩法》等。
耿橘精武藝,長於劍法和雙刀法。在常熟任職時,“鹽監”薛四彭等作亂,耿橘召募勇士,親自訓練,將薛四彭等擊斃。著名武藝家石敬岩(石電)就是應募的勇士之一,耿橘教給他擊劍及雙刀法,後來石敬岩成為名播大江南北的武藝家,耿橘實為他的啟蒙老師。

耿橘孝親石造像

耿橘孝親石造像,又名悅親台,泊頭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泊頭市富鎮姜屯村內。

耿母像

現存石造像,即悅親台,共二尊,分別為耿母石像與耿橘石像,耿母像為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坐姿,高0.99米,肩寬0.43米,胸圍0.5米。頭盤素髮帶,身穿便服,服上刻有蓮花枝、牡丹、鳳凰等紋飾,面呈長方,臉部皺紋清晰,面目和藹、慈祥。坐下原有青石基座三層,底層現埋地下,二層長1.03米、寬0.9米、高0.17米。三層長0.87米、寬0.72米、高0.13米,基座各層周圍均刻有不同形式的紋飾。

耿橘像

耿橘石像與底座連為一體,亦為整塊漢白玉石雕刻而成,跪姿,雙手捧碗,奉母進食狀,通高1.39米,肩寬0.32米,臂長0.57米,底座長0.57米,寬0.45米,高0.15米,頭帶烏紗,身著便服,腳登千層靴,腰間雲紋絲帶下垂至地,臉部圓胖豐滿,眉目清秀,面帶微笑,須髯歷歷清晰。二石像雕刻工細,造型準確、逼真,實為明代雕刻工藝之佳品。

其他

原悅親台還有石鶴、石鹿、三足香各一尊,現石鶴、石鹿已損,唯香鼎猶存,兩耳已殘,亦為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通高0.38米,鼎身刻有悅親台,並有“萬年香鼎”銘紋。此石造像1987年10月被泊頭市政府公布為市保單位,現由姜屯耿氏家族保管。

耿橘跪母

獻縣城南6公里有一座建於明代的石橋,叫單橋(因集資而建,故又稱善橋)。在單橋背面引橋東側第一塊欄板上,鐫刻著“耿橘跪母”圖。
耿橘,河北泊頭富鎮人,因父早亡,自幼隨母在南單橋外婆家居住,母親林氏知書達理,靠勤勞紡織供兒子讀書,過年時連餃子也吃不上。母親常對兒子說:“你要好好上學,等長大了當了官咱天天吃餃子。”耿母為了讓兒子吃得有食慾,把南瓜地瓜切成像肉一樣的方塊,耿橘感動得對母親說,我長大一定要讓娘有肉吃!聰明的小耿橘還常為操勞過度的母親捶背解乏,每每至此,母親流著淚對兒子說:“兒啊,娘就是累死也要供你念書成才。”
母親夜以繼日的紡織,兒子月月燈下苦讀,明萬曆辛丑科進士,初在獻縣東關講學,發明性道之學,後為江蘇常熟縣令,在任期間,為改變士風,首復吳公書院;為造福當地民眾,審度常熟地形,大修水利工程,改變了常熟北高苦旱,南卑苦澇的現象。並精研水土蓄泄之方,著《水利全書》行世,治理常熟的水旱災害,興修水利,疏通河道214處,造福百姓,為此,常熟縣人民在耿橘離任後為他建了“耿橘廟”紀念他。
耿橘為官清正幹練,很快升任監察御史,兵部主事,他敢書直諫,從不趨炎附勢,因而得罪了上司錢謙益,他憤而辭官還鄉,引田躬耕,終日畢恭畢敬侍奉母親。耿母仙逝後,耿橘雕塑了兩尊石像,一是耿母,高高端坐於供桌之上,雙目炯炯有神,另一則是耿橘自己,平民裝束,面對耿母在供桌旁雙膝跪地,一副長跪敬母姿態。耿橘既是一位難得的清官,有是水利專家。在修建單橋石橋時,他已辭官回獻縣多年。他出謀劃策,竭盡全力,使石橋順利地開工。建橋會決定將耿橘跪母圖刻在橋上,以紀念這位博學多才、憂國憂民的清官,弘揚尊老愛幼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耿橘孝敬慈母的事跡,感動了鄉人及過單橋的所有人。明朝大學士張鼎路過單橋時,專程去“悅親台”拜謁耿橘母子石像,並吟詩兩首,其中一首云:風高林母廟,日麗耿公台。芳草人何在,白雲夢幾回。畫題仍夾柳,玉洞久封苔。惆悵瞻遺像,令人悲老來。
至今,每當遊子到單橋看到耿橘跪母圖,聽到護橋人的解說,無不為之怦然心動,潸然淚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常熟治水

耿橘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任常熟知縣,對圩區水利作了詳細的調查研究,著有《常熟縣水利全書》10卷,被徐光啟稱讚為“水利荒政,俱為卓絕”[註:徐光啟《農政全書》卷8]。他所總結的“開河法”、“築岸法”被明清農學著作和地方志廣泛引用。此外,值得提出的是他關於聯圩並圩的提議。
太湖下游圩區北宋以後多演變為數百畝的小圩。耿橘認為,圩區過小,勞力有限,難以抵禦大旱大澇。他提倡數十小圩聯並成一大圩,這樣,圩堤可較高厚;圩內縱橫開渠,便於灌排和行船,圩內河口建閘,溝通內外水道;圩中心最低洼處開闢作容蓄區,更方便於灌溉和排水,從而形成一個引蓄灌排的靈活的水利系統。
耿橘總結了太湖地區圍岸修築技術。他首先指出,常熟濱臨江海,位居蘇州、常州諸府下游,因此圍區水利以治澇為主,故曰:“有田無岸與無田同;岸不高厚與無岸同;岸高厚而無子岸與不高厚同。”極言修堤之重要。
當年將本地圍岸按其難易分作三等;一等是從水中築堤,因此需要木樁、竹笆作堤兩邊之夾板,方可成功。在困難的地段,堤外坡尚需砌石護岸;二等是平地築堤;三等是有舊岸作為依託,僅止擴展高厚。其中一等難修之堤,需要官府量為貼補經費。二等和三等則專用民間集資的水利款。
本區圍岸斷面,“廣詢父老,詳稽水勢,能比往年大潦之水高出一尺,則永無患矣”。常熟一般堤高均作一丈。高地則堤略矮,低地則堤稍高,“惟田有高卑而岸能平齊”。其橫向規格分作兩等,臨水面為正堤,背水面為子堤。正堤頂寬六尺,底寬一丈,高一丈;子堤底寬一丈,頂寬八尺,高八尺。施工時,正堤與子堤同時進行。子堤作用有二:一來可作正堤支撐;二來子堤增大堤防斷面,延長滲徑,減輕滲水和管涌等流弊。正堤兼作交通道路。子堤不作他用,平時其上可以種植作物。以種蘭(俗名靛青)為好,蘭根要培土,久之於堤有利。如土壤不宜種蘭,改種麻、豆、蔬菜也可。

《周易鐵笛子》

耿橘撰。橘字庭懷,獻縣人。萬曆甲午舉人,辛丑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兵部主事。是書每卦畫六爻而系爻辭於畫下,又取反對之卦爻辭倒書之,自謂古《易》。蓋據稅與權之本。其於《十翼》則取《文言》“乾元者”以下六十六字,“坤至柔”以下三十四字,謂當入《彖》。取《文言》“潛龍勿用下也”以下一百七字,謂當入《象》。又分《繫辭傳》為上、中、下三段,則皆無據之說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