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幫助

老子的幫助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不僅教人表現柔弱、愚魯,更教人無為、無我、居下、退後、清濾、自然。他提出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無為而治”,”不爭之德”,“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等主張,以大量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切實地詮釋了人生與社會的微妙關係,授以我們從容鎮定、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的哲學思辨頭腦,誠然是幫助人們打開心境、快樂生活的寶貴良方。

基本介紹

  • 書名:老子的幫助
  • 作者劉小輝
  • ISBN:9787807234739
  • 頁數:383
  • 定價:39.80
  • 出版社遠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10-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有關評論,編輯推薦,基本信息,目錄,第一章 人生法則,第二章 內省自勝,第三章 涉世為人,第四章 修身養生,

內容簡介

青春作賦,皓首窮經,這是當年黃秋耘對我說過的話。從首次接觸到(《老子》到現在已經歷經了六十年的滄桑。而接受編輯劉景琳先生的建議做這件事,也經過了五年的考慮斟酌。我決定將《老子的幫助》一書獻給讀者。
老子的幫助
老子對於我們今天的人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於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幹。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託,有大根據。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l生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人化,令人驚嘆。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作者簡介

王蒙,生於1934年,前國家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16歲入黨,19歲發表處女作《青春萬歲》,至今一再再版,經久不衰。
22歲發表《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並因本書而被錯劃為右派。
我的人生哲學》、《青狐》轟動一時,深得好評,《我的人生哲學》銷量達30萬冊。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他也由初期的熱情、純真趨於後來的清醒、冷峻,而且樂觀向上、激情充沛,並在創作中進行不倦的探索和創新,成為當代文壇上創作最為豐碩、始終保持創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在國內首開新時期國內意識流小說創作先河,倡導作家學者化、學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討論,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現代寫作技巧的開拓者。

媒體推薦

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王 蒙
王蒙對老子的解讀,可謂形上形下,揮灑淋漓;上天入地, 洞燭幽微;深入淺出,能近取譬;鳶飛魚躍,觸處生春……
——趙士林

有關評論

劉先銀的評論王蒙《老子的幫助》:
王蒙《老子的幫助》是一本入世之書,值得世人學習、研究和思考。王蒙老子的幫助,是從有為法理解老子的“無為法”,結果相當於“盲人摸象”。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在“摸”,鄧小平同志曾經說的“摸著石頭過河”也表達了“摸”的意思。
這個“摸”就是“盲人摸象”的“摸”。“摸”到了還能發點見解知足也!
有句老土話: ……摸到衣裳邊,快活大半天……
想起來很逗樂……
也是“摸”的一種!
都是主觀的臆斷。
……
盲人摸象】是佛教故事:有幾個瞎子摸一隻象,有的摸到象腿,就說大象像柱子,有的摸到尾巴,就說大象像一條蛇,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於是所見的人或事,就如盲人摸象,摸著了腳,即以為象的樣子像柱子。
————魯迅《這也是生活》
盲人騎瞎馬
盲目的人騎上瞎眼的馬。比喻盲無目的地衝撞,危險之極。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世說新語·排調》
【盲人瞎馬】
比喻亂沖亂闖,極端危險。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馬地去亂闖!
【大般涅槃經】
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還有根據梵文譯出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殘篇在日本、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並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經》還全被譯成英文。關於此經出現的年代,一般認為是在法顯譯出之前,即3~4世紀之間(另說2~3世紀之間),正當印度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時期。產生的地點在今克什米爾地區。

老子提倡的是無為,我的經歷是“拚命為”與“無可為”、“無奈為”的結合。我能做的是用自己的人生,用我的歷史體驗、社會體驗、政治經驗、文學經驗、思考歷程去為老子的學說“出庭作證”。
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 王蒙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劉先銀的評論:王蒙老子的幫助 是一本入世之書,值得世人學習、研究和思考。
王蒙老子的幫助,是從有為法理解老子的“無為法”,結果相當於“盲人摸象”。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在“摸”,鄧小平同志曾經說的“摸著石頭過河”也表達了“摸”的意思。
這個“摸”就是“盲人摸象”的“摸”。
“摸”到了還能發點見解知足也!
有句老土話:
……摸到衣裳邊,快活大半天……
想起來很逗樂……
也是“摸”的一種!
都是主觀的臆斷。
……
「科學是暫時可被知而還沒有被推翻的知識」我們稱作「科學」,是存在一定的時空中有一定約束條件的可知的認識。暫時還沒有被推翻掉的知識叫作科學。所以科學裡面許多的定律,被另外一代,或者另外一批,新的一代的科學家,新的發現淘汰掉的時候,原來被認為是「金科玉律」絕對沒有錯的科學,一個一個淘汰掉。所以科學不等於「真理」。科學不過是對被造界的物質範圍裡面暫時一些,可靠的,但不是絕對的知識。最新發現的,被認識是很合理的知識,到有更新的理論一產生出來的時候,把這些理論推翻掉的時候,你所謂「原有的知識」不過是當時最好的知識而已,不是永恆的真理,所以科學不等於真理。
1.老子的自然哲學思想:
宇宙中的萬物紛紛芸芸,而“道”卻是他們的總體、本根。由於萬物形態及現象的多樣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達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萬物的總體實體和本體,“道”。從而做到“不行而知,不為而成。”
老子貶低感性認識的原因,是因為他從宇宙現象和人世經驗的流動不居中,意識到感性認識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觀性。黑格爾指出:“對那些斷言感官對象的實在具有真理性和確定性的人,他們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級學派的智慧……因為對於那些了解了這種神秘的人不僅僅達到了對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懷疑而且甚至於對它們的存在感到絕望,他們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見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241頁)
老子正是從對感性事物的這種否定中走向對感性知識的懷疑和否定。他要求越過感性現象而直接深入到對宇宙實體——道的認識。他認為只有通過對這種普遍規律的認識才可以推導出對各種特殊事物的先驗性的認識。所以老子這種反感覺論的認識論,實質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種尚處在萌芽形態的理性主義。
2.關於老子的道:
這裡老子實際提出了一種蘊涵兩種結構---永恆界與暫存界的命題,即:
一方面——屬於無限的,全能的,永不改變的,永恆的,自有永有的人類看不見的老子所說的“無”。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無形,無象。(“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14章)
另一方面——被造界,相對界,暫存界。不是永恆界的老子所說的“有”。它是兩個大容器(空間,時間)。
道可道,名可名。(“吾不知其名,強為之名,字之曰道。”)(1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21章)
道有形,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21章)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康德所謂“二律背反”,也就是邏輯上的所謂“悖論”。
黑格爾曾指出:“東方的哲人每每稱神為多名的或無量名的,……因為有限的名詞概念,不能滿足理性的需要。”(《小邏輯》第 109頁)老子之所以視道為不可道,不可名其原因蓋也在於此。
3.探究老子之“道”
《老子》所言之道
第一,老子宣示了大道本體的屬性。
道是自在者,他以自身為法度97。
道是造化者,萬物之母,愛養萬物98。
道是超越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99。
道是生命者,眾妙之門,沒身不殆100。
道是啟示者,不言之教,以閱眾甫101。
道是公義者,天道無親,常與善人102。
道是拯救者,常善救人,有罪以免103。
"大道七說(原道篇)"探討大道的本體屬性,比較《聖經》"太初有道"之道。 
第二,老子預言了道的化身"聖人"。
《老子》81章中,在26章中29次描述聖人,而且總是在宣示了道之體、道之像、道之理之後,緊接著便用"所以"(是故)引出聖人行大道於人世的表征。老子筆下的這位聖人,遠在天籩,近在眼前,言之鑿鑿,不容置疑,儼然一位道的化身:
聖人的職份:世人認識上天的器具,天下的牧者;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104。
聖人的本像:自知不自見;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05。
聖人的使命:常善救人,復眾人之所過,是謂襲明106。
聖人的降卑與大愛: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107。
聖人的受難與功成:外其身而身存;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108。
"道的化身(聖人篇)"中考查這位聖人,並客觀比較以色列大先知以賽亞的同類預言和耶穌的應驗。 
第三,老子有精闢的為道、修道之論。
修道的原則:歸根復命,守母襲常; 反(返),損,靜,襲109。
修道的功夫:棄絕功,虛靜功,柔卑功,無為功,和合功110。
修道的比喻:光,水,母與嬰111。

編輯推薦

劉先銀評王蒙《老子的幫助》,從【盲人摸象】【盲人騎瞎馬】【盲人瞎馬】【大般涅槃經】及王蒙自序等方面對王蒙《老子的幫助》著作作深刻剖析,並闡述老子的自然哲學思想,老子的道,探究老子之“道”等。
王蒙對老子的解讀,可謂形上形下,揮灑淋漓;上天入地,洞燭幽微;深入淺出,能近取譬;鳶飛魚躍,觸處生春……
——趙士林

基本信息

作者:劉小輝
出版社:遠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1

目錄

一·老子的幫助
二·意譯與證詞
第一章 眾妙之門
第二章 知美即惡
第三章 虛心實腹
第四章 和光同塵
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六章 穀神玄牝
第七章 無私成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如嬰兒乎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
第十四章 夷希微混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虛守靜
第十七章 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第二十章 我獨昏昏
第二十一章 惟恍惟惚
第二十二章曲全枉直
第二十三章 飄風驟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跡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 必有凶年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第三十二章 名有知止
第三十三章 自勝者強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第三十五章 淡乎無味
第三十六章 欲取固予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第三十八章 失道而後德
第三十九童天得一以清
第四十章 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第四十二章 一生二、三
第四十三章 無有入無間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
第四十六章 卻走馬以糞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為心
第五十章 善攝生者
第五十一章 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塞兌閉門
第五十三章 盜夸非道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觀身
第五十五章 比於赤子
第五十六章 是謂玄同
第五十七章 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所倚
第五十九章 莫若嗇
第六十一章 大國下小國
第六十二章 道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味無味
第六十四章 未兆易謀
第六十五章 將以愚之
第六十六章 善下能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 善戰不怒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勝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 是以不厭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難治輕死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道與人道
第七十八章 受國之垢
第七十九章 天道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三·老子的精彩
至上論——中國式的終極追尋:概念崇拜與本
質主義
道是怎么來的
無為論
價值論
老子的數學觀念
美的哲學——論《道德經》的審美意義
逆向思維的方法論
論老子之老
《道德經》與中國式宗教意識
無為
有無之間
……

第一章 人生法則

行動是成功的階梯
積少成多,重視積累
於無形處發掘“有形物”
柔能克剛
緊守誠信的美德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
老子的幫助
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天下事須做精、做細
無為而治是一種大的智慧
成功不是只有一個標準
做人不要太執著
以柔曲之姿進取
講究分寸,適可而止
質樸無華方成大器
關鍵時刻不要走錯路
有時候規矩太多並不是件好事
以德報怨是最大的寬容
施予者有福
不要輕視小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家國天下道理相通

第二章 內省自勝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貴切合實際,忌好高騖遠
睜眼看世界,閉眼識自己
多一分沉靜,少一分浮躁
害人之心不可有
得失常掛心,寵辱皆心驚
忠言多樸實,美言常害人
妄言自損,守中多做
低調做人,謙恭柔和
不可居功自傲
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眾惡之魁
就事論事,掙脫思想枷鎖
要始善終,不要虎頭蛇尾
事物之間皆有聯繫
做人不能太放縱自己的欲望
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知易行難與知行合
聞道而笑
承諾不可輕出口
千萬別拿自已當“腕兒”
差別就在細微之處
做事不妨繞個彎

第三章 涉世為人

目光高遠,助人亦助己
擺正心中的天平:平等待人
給自己的內心留出一分空間
比天空寬闊的是胸懷
施恩不圖回報
能屈能伸者頂天立地
關於傾聽必然能完美自我
沉著冷靜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未雨綢繆,運籌帷幄
虛實並進,勝人一籌
功成身退,方為智者
風雨敢搏擊,志當存高遠
善於處下才能豐盈
不自誇,而入敬之
做事要留餘地
良言可以溫暖寒冬

第四章 修身養生

快樂並不難尋覓
內斂方能成名士
靜水修身,波瀾不驚
不要將思維編織在現存的框架里
掙脫名利的羈絆
貪慾是許多禍事的根由
以仁心換真心
刻意求私,必不得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韜光養晦,以暗觀明
得意不可忘形
“不爭”是個好心態
出言謹慎,做個智者
名利乃身外事
保持一顆純淨的心
知足才會逍遙
少一點私心雜念就會活得更好
人生何必太貪心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