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觴

羽觴

羽觴(觴音如“商”,指酒杯),又稱羽杯、耳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狀像爵,兩側有耳,就象鳥的雙翼,故名“羽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羽觴
  • 解讀讀若“商”,指酒杯
  • 別稱:羽杯、耳杯
  • 釋義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
簡介,歷史,相關記載,酒器文化,文獻記載,文物資料,詩詞,曲水流觴,著名文物,漢代玉圓雕羽觴杯,金花鴛鴦銀羽觴,瑪瑙羽觴,雙鳳漆羽觴,雙魚紋羽觴,

簡介

羽觴讀若“商”,指酒杯),又稱羽杯耳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狀像爵,兩側有耳,就像鳥的雙翼,故名“羽觴”。
唐代的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觴唐代的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觴
羽觴杯是從戰國開始就有的,這種器形首先被發現在戰國的青銅器上,當時出現了一個字的銘文,該銘文是金字旁加個“和”,發音就是“舟”,寓意是小船的意思。從外形上看,的確如同一隻船,因此印證了該銘文和此種器皿是對應的。到了漢代以後便被定名為羽觴杯,雙耳杯,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時候絕跡,至明清又有出現,不過這時形制已有改變,用途也已不作為實用器,只作為禮器或擺件。

歷史

羽觴出現於戰國時期,一直延續使用至魏晉,名稱逐漸通俗化為“耳杯”,其後逐漸消失。
羽觴羽觴
自羽觴問世以來,觴既是羽觴的省稱,同時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稱。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觴”,稱酒政為“觴政”。三國曹植七啟》詩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詩曰:“愁為萬里別,復此一銜觴。”這裡的觴可能指羽觴,因為當時確在流行羽觴。歐陽修浣溪沙·燈燼垂花月似霜》詞云:“雙手舞余拖翠袖,一聲歌已釂金觴。”這裡的金觴恐怕就不是指羽觴,而是泛指酒杯,因為宋代已無羽觴。
在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中多有羽觴出土,材質有漆、銅、金、銀、玉、陶等。漆、銅、金羽觴多是實用的器物,而陶羽觴是一種隨葬用的冥器。漆羽觴出土數量很多,湖南長沙楊家灣六號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

相關記載

①《禮記·投壺》:“請行觴。”
②《楚辭·招魂》:“瑤漿蜜勺,實羽觴些。”王逸註:“羽,翠羽也。觴,觚也。”洪興祖補註:“杯上綴羽,以速飲也。一雲作生爵形,實曰觴,虛曰觶。”
③《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形,有頭尾羽翼。”
張衡西京賦》:“促中堂之狹坐,羽觴行而無算。”
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⑥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辛棄疾滿江紅·再用前韻題冷泉亭》詞:“便小駐千騎雍容,羽觴飛急。”
朱彝尊《琴河感舊》序:“主人命犢車以迎來,持羽觴而待至。”

酒器文化

文獻記載

古人飲宴,必伴以音樂鼓瑟,方能賓主盡興。觴,是古代的盛酒器,《禮記·投壺》:“請行觴”,是舉觴相勸酒的含義。顏延之《陶徵士誅》:“念昔宴私,舉觴相誨。”向人敬酒或自己飲酒也稱之為觴,《呂氏春秋·達郁》:“管子觴桓公”,范成大《宿胥口始聞雁》詩:“把酒不能觴”。都是勸酒、敬酒的意思。
羽觴一般都是漆器,也有陶器,是古代飲酒時用的耳杯。古人禮儀,以雙手執耳杯飲酒,不似今人單手執杯。
古時天子用爵飲酒,公卿以下用羽觴飲酒。《楚辭》曰:“瑤漿密勺,實羽觴兮。”即用漆勺往羽觴中酌美酒。《漢書·孝成班婕姝》云:“酌羽觴兮消憂”,說的是以酒倒入羽觴之中,飲酒消愁。
羽觴的形狀,平底呈橢圓形,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牗雀牘形,有頭尾、羽翼。”通常所見的羽觴,並沒有頭和尾,羽翼呈雙耳的形狀,所以人們又稱羽觴為耳杯,耳杯製作的材料有漆、木、玉、銅等材料。

文物資料

漆羽觴出土數量最多,保存得也最完整,在湖南長沙楊家灣六號墓中,一次就出土了20件。漆羽觴上繪有四葉形紋、變形龍鳳圖案。左公山出土的幾件漆羽觴,多為龍鳳紋圖案。出土的羽觴有黑地朱紋,口內外緣描線紋,耳面描繪奔鹿,另一端畫四瓣花紋,並有灰藍色圖形的鹿與花瓣,顯得貴族氣很重。
喝酒時作酒令,又稱觴政,是飲酒時助興取樂的遊戲。其方法是:推一人為令官,其餘人聽令輪流說詩詞,違令者罰飲酒。詩人飲酒作詩,“飛羽觴而醉月”。李白斗酒詩三千,無不與羽觴有關。

詩詞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曰: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牽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敘天倫之樂事。群季俊芳,皆為惠蓮;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斗數。
李白善豪飲,人稱詩仙。歷史上的詩人,似乎都與詩、酒、文、宴有關。謝詩曰:“瓊筵妙舞絕,桂席羽觴陳。”這些羽觴大約是漆羽觴,因為漆羽觴輕盈精美。左思《吳都賦》曰:“飛觴舉白”,其中“飛觴”二字,是形容宴席間,行觴快疾如飛,說明詩人飲酒的豪興,小小的漆耳杯在詩人的手中,像插了翅膀,飛快地裝滿了酒,又一飲而盡,這就是“飛羽觴而醉月。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的詩酒豪情了。
雖在戰國時期,釀酒技術就有顯著的進步。《禮記·月令》中稱釀酒時“秫稻必齊,麴櫱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 1974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墓中出土了兩銅壺二千二百多年前的陳酒。 1987年湖北荊門包山乙號墓出土了戰國方格雲紋酒具盒,盒中藏有耳杯。耳杯一般是彩繪鳥雲紋於杯耳上,朱紋黑地或朱畫其內,墨漆其外。除素耳杯外,還有彩繪雙鳳紋耳杯、彩繪勾連雲紋耳杯、幾何紋耳杯、變形鳥紋耳杯。所謂羽觴,有學者認為是杯上插羽毛,這也許是羽觴的一種形式。存世漆耳杯上,雙耳多繪鳥紋,這鳥紋是否可替代飛羽,而稱耳杯為羽觴呢?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遊戲。夏曆的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這種遊戲非常古老,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 “曲水流觴”源於三月上巳節這一古老風俗。上巳指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周代有水濱祓禊之俗,祓禊指洗濯身體以除去凶疾的一種祭祀儀式,朝廷指定專職的女巫掌管此事。《詩經·鄭風·溱洧》記載有鄭國陽春三月祓禊的情景。漢代時三月上巳確定為節日。《後漢書·禮儀志》載:“三月上巳,官民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為大潔。”魏晉以後上巳改為三月初三,成為一個重要節日,洗濯身體的風俗逐漸演化成臨水宴客和郊外踏春。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相聚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修禊祭祀儀式後,舉行曲水流觴的遊戲,四十二人人飲酒詠詩,所作詩句結成了《蘭亭集》,王羲之為該集作《蘭亭集序》。從此曲水流觴,詠詩論文,飲酒賞景,歷經千年而盛傳不衰。 “曲水流觴”這一風俗也東傳至日本。

著名文物

漢代玉圓雕羽觴杯

白玉質,玉質細膩、溫潤、堅硬,無雜質,有較好的蠟脂光澤。整體受鐵質沁染呈褐色及赭色,深淺變化,過渡有序,自然純正,打光、轉動觀察發現,表面光澤熠熠生輝,並且玉理中的沁色更為亮澤、美麗,如彩霞一般,此種帶紅顏色的沁,歷來古玉鑑定中又稱之為“瑞沁”,即吉祥、富貴的顏色。產生玉理沁色比表面沁色艷麗的原因是玉器表面有厚厚的白色氧化層覆蓋,表面看起來不現眼,實則大相逕庭。把玩後或透光後觀察,則沁色艷麗,寶光流逸。白色氧化層是由玉料成器後的透閃石風化和微弱的鈣化斑點組成,透閃石風化呈粉末狀,是玉器埋藏在淺水層以上經千年形成的;鈣化表面比風化要平整,是玉器埋藏在淺水層以下,並且在含有鹼性成份的土壤或水份的條件下形成。兩者從表面現象、形成條件和物理顯微結構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生坑特徵明顯。放大鏡下觀察玉杯表面,呈現典型的長短不一,粗細不一的解玉砂拋光痕跡,用手感覺杯壁和杯底,打磨光滑且薄,撫之有像波瀾一樣微弱的起伏感,俗稱“桔皮紋”,是反覆手工打磨形成的,而現代工藝的打磨很厚很呆板或者特別光滑,綜合以上所說的沁色、風化、工藝特徵及器形,該耳杯當為西漢中期的真品。
漢代玉圓雕羽觴杯漢代玉圓雕羽觴杯
該耳杯兩邊外側邊緣的耳朵下,出現的紋飾叫勾連谷紋。谷紋最早在玉器上出現是在春秋以後戰國初期,它的寓意就是人們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祝願,那么這個勾連谷紋就好像是很多稻穀密密麻麻的連在一起,表現出豐收的那種景象,豐收的那種喜悅的感覺。而且谷紋在《周禮》裡面明確記載“谷紋取之養人之意”。也就是說君王令玉工在玉器飾上谷紋,表示可以養活他的臣民,讓子民們豐衣足食,既而表示國家的富有,財富的象徵。耳朵旁邊琢一獸面紋又叫饕餮紋,此種獸面紋最早出現在良渚文化,江南良渚玉器上面出現一個良渚武士頭上戴著玉冠並蹬居在一個獸背上,這個獸現在考察下來就是老虎,這種紋飾到商代的時候就稱之為饕餮紋,一般出現在青銅器上面。饕餮是龍身九子之一,饕餮兩個字的意思一個是貪財一個是貪吃,據說饕餮這個動物有首無身,貪財貪吃,非常兇猛。它常常食人未咽,傷及其身,古人用來作為警示之用。這個紋飾到現在為止一直在演變使用,到了清代以後人們就把它叫做獸面,現在的玉器上面也常使用這樣的紋飾,所以它是一脈相傳,源遠流長的。
一般漆器的羽觴杯在戰漢的實用器中較多的出現,而陶羽觴一般是隨葬用的冥器,玉質的很少見,加上這件羽觴上精美紋飾的出現,用來飲酒太為奢侈,應該不是實用器,而是陳設器或者禮器,作為國與國之間的外交禮品。此羽觴用極好的白玉琢成,工藝精湛,器形工整,紋飾簡潔洗鍊,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集禮器與實用器為一體,可以稱為西漢中期的精美藝術品,珍貴之處,溢於言表。此杯曾有出土物為佐證,但是均無此杯精製,杯身無這樣淺浮雕文飾,惟獨在一件流失在國外的中國古代玉器中有類似的耳杯,在目前國內所知道的如此精美的耳杯,堪稱僅此一件。厚德之物,宜久典藏。

金花鴛鴦銀羽觴

規格: 高3厘米 口徑7.7-10.5厘米
金花鴛鴦銀羽觴金花鴛鴦銀羽觴
年代:唐代
質地類型: 金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欄目關鍵字: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陝西省博物館
此銀羽觴1970年出土於西安市南郊的何家莊的唐代窖藏坑中,橢圓形口,雙耳如翼,淺腹。錘打成型。器內外滿飾魚子地紋,器底刻寶相花或團花,內壁飾枝蔓流暢、花繁葉茂的忍冬花四株,耳面上各刻小團花一朵。器表腹側鏨蓮花座,其上立鴛鴦,配忍冬卷草紋,器腹兩端各飾振翅鴛鴦一對,亦有蓮座。所有花紋皆鎏金。
這件銀羽觴採用了鈑金、澆鑄、焊接、拋光、鍍、錘打、刻鑿等工藝技術,做工精湛細巧,紋飾既刻畫入微,纖巧悅目,又雍容華貴,大方可人。
唐代李商隱《鴛鴦》詩寫道:“雌去雄飛萬里天,雲羅滿眼淚潸然。不須長結風波願,鎖向金籠始兩全。”鴛鴦有配雙結對生活之習性,因而成為夫妻恩愛、忠貞不渝之象徵。這件羽觴上的六隻鴛鴦,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使整個器物的裝飾畫面生機勃勃,情趣深長,或許是代表了唐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願吧!

瑪瑙羽觴

規格: 口徑11.2-6.8厘米 Height 4cm·Mouth Dia.11.2-6.8cm
瑪瑙羽觴瑪瑙羽觴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質地類型: 玉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欄目關鍵字: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陝西省博物館 the Museum of Shaanxi Province
1970年10月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何家莊的唐代器物窖藏坑中,呈橢圓形,似耳杯而又無雙耳,小平底。醬紅色瑪瑙,有多種不同顏色且不太規則的瑕斑。雕刻者利用了瑪瑙本身顏色不同的自然花紋,琢磨精細,艷麗奪目,是唐代少有的藝術珍品。

雙鳳漆羽觴

雙鳳紋漆羽筋,系木胎研製,橢圓形口,雙耳上翹呈新月形,淺腹,小平底。器表和口沿內側髹黑漆,杯內髹暗紅色漆。花紋系用朱黃、淺黃、金黃四色繪成,口沿內側、耳面及耳外側繪變形鳳鳥,杯兩端外側繪變形鳳紋、捲雲紋,器內底部正中飾金黃色花紋。

雙魚紋羽觴

所屬年代:唐朝
1958年陝西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高2.7,口徑11.6厘米。
侈口,腹斜收向下,圈足、錘擊成型,花紋模沖,紋飾塗金。腹底飾雙魚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