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器

冥器

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也稱明器,一般用竹、木或陶土製成。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歷代墓葬里都有發現,從宋代起,紙明器逐漸流行,陶、木等制的漸少。 明代還有用鉛、錫製作的,在隨葬的明器中,除仿製各種實用的器物外,還有房屋、井、倉、灶、豬圈、家具等模型,可以考見當時社會生活情況以及雕塑藝術的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冥器
  • 又稱:明器
  • 實質:陪葬品
  • 起源:夏商時代
歷史,文獻,特點,區別,

歷史

夏商時代的墓穴就有陪葬的人、獸、日用器物及金銀玉器出土。戰國至漢代早期厚葬之風大盛,許多王公貴族死後往往將大批他們生前所用之奴僕、器物帶同下葬。此時所用的冥器嚴格來講沒有專門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之實物。到了漢代後期,厚葬之風較衰,這時已有採用替代品陪葬的例子了,如漢代墓出土的各種陶狗、陶羊、陶壺、陶豬舍等等,這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器。到了隋唐時更有專門的廠家生產各類明器,通過專門的店鋪銷售給有此需要者。這種店鋪當時稱之為“凶肆”。現今我們看見眾多的各類唐三彩鎮墓獸三彩馬、杯盤相連體的三彩套盤等等就是這些“凶肆”出售的商品。
宋、元以降,因為陶瓷產品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一般人家也能用得起瓷器了,因此在陪葬時除了添加一些特類的有祝福、求吉含義的冥器之外,一般也常將主人生前所用的數件器物一起下葬。前者如各種多角罐(吳越方言“多角”音類“多谷”,寓意吉祥),帶蓋塔瓶(內裝穀子等寓意五穀豐登);後者如各類盤碗及供器等。也有些器物帶有明顯的地方特性,如明末清初時,南方的喪葬常採用將軍罐來盛放主人的骨骸,故而這種器物在南方地區出土較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許多玩家對“明器”這一稱謂誨莫如深,總覺得不太吉利。其實大可不必忌諱。事實上,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大部份古文物都是通過陪葬這樣一種方式而得以保存至今的,它們都可以稱為“明器”。通過對它們的深入研究,我們就能了解到我們的祖先的生活習俗及當時的文化、社會風俗習慣。

文獻

其曰,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冥器
——《禮記·檀弓·下》
自是不疑鬱悒無已,豈有與明器同居,而不之省,殆非永年。
——《博異志·張不疑》
今日有個大人家出殯,擺設明器,好生齊整,我和你看一看波。
——《李亞仙花酒麴江池》
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
杜預註:“謂明德之分器。”
——《左傳·昭公十五年》

特點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墓中,已出現專供隨葬的模型,如江蘇邳州大墩子遺址
中出土方形尖頂陶屋、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墓中出土彩繪陶靴等。
商周時期明器日益普遍,河南安陽商墓中曾發現錫鉛鑄造的禮器和武器,以及仿青銅禮器製作的陶明器。戰國時期,仿青銅禮器和樂器的陶明器更加普遍,象徵車馬的小型車馬飾和陶、木質俑開始流行,甚至連竹木製作的床榻几案等家具和琴瑟等樂器,也常常是仿實用器的明器。
冥器
秦漢時期陶明器數量更多,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見秦始皇陵兵馬俑),大小如真人真馬。反映家貲財富豪華威儀的樓閣庭院、侍衛奴僕,井倉灶磨、車船、雞狗等明器,在漢墓中隨處可見,而且造型大多逼真。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流行武士俑、胡人俑、伎樂俑、陶牛車,南方流行青瓷明器,其中以蓮花尊魂瓶、虎子(溺器)等最具特色。
唐代出現三彩明器,工藝水平很高(見唐三彩)。北宋以後,紙明器逐漸流行,其他質料明器減少;但在官僚地主墓中仍不乏陶、木明器。

區別

墓葬研究中,隨葬品分析占極重要的部分,這是因為隨葬品的形制及質料不但可以作為判斷墓葬年代的根據,還可以作為研究一時代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素材、尤其漢代墓葬形制轉變為強調提供一個與死者生前相似的「死後生存環境」,故隨葬器物成為提供此種生存環境中,「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物質配備。也因此使得隨葬器物可以成為日後研究漢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材料。
學者相信隨葬品形式的轉變反映出一種集體意識的更動,因為以禮器為主的隨葬方式所強調的是死者生前所享有的政治地位,而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的隨葬方式則顯示生者比較關心死者在死後世界中的財富和舒適生活。也就是說,以生活器具為主要隨葬器物的墓葬模式,與死者生前在政治秩序之中的地位關係不如禮器所顯示的那麼密切。
冥器
這種改變顯示出社會結構上有一些根本的變化。不過這並不就是代表舊的隨葬禮器的習俗已經完全消失。它僅能說明這種隨葬鼎、盒、壼等銅或陶仿製禮器的墓葬範圍縮小至一些大墓,另一方面這些舊身份的象徵其實也已經不能表示墓主真正的相對身分了。
如果我們進一步比較銅鼎銅簋銅盉等傳統禮器和一般陶製隨葬明器在漢代墓葬中的數量,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銅禮器在漢代墓葬中不但數量極少,而且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反之,陶生活用具,動物模型、各式建築明器,乃至於象徵生活方式的鐵工的數量日與俱增,並且遠遠超過銅禮器的數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