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F-105攻擊機

美國F-105攻擊機

美國F-105攻擊機,是美軍在越戰期間大量使用的超音速戰術攻擊機,當時稱為戰鬥轟炸機。製造商為共和(Repblic)飛機公司,後併入費爾柴耳德(FairChild,又譯“仙童”)工業公司。50年代初美國的戰略思想是立足於打核戰爭,戰術空軍也要具備戰術核轟炸能力。因此F-105的規劃中,主要任務是實施戰術核攻擊,也可外掛常規炸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並具有一定的自衛空戰能力。1954年美空軍與該公司簽訂研製契約,1955年10月YF-105A首次試飛,裝J57-P-25發動機,速度達M1.2。後經修改,首批生產型飛機編號改為F-105B。1958年裝備部隊,65年停產。因性能有不足之處,該機1972年退役,從空軍轉給國民警衛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美國F-105攻擊機
  • 類別:攻擊機
  • 製造商:共和(Repblic)飛機公司
  • 特點:具備戰術核轟炸能力
研製歷程,設計思想,結構特點,生產型號,技術特點,武器裝備,攻擊方式,實戰表現,技術參數,

研製歷程

F-105是從一開始就作為戰術空軍司令部超音速戰鬥轟炸機而設計的第一種飛機,50年代初美國的戰略思想是立足於打核戰爭,戰術空軍也要具備戰術核轟炸能力。只製造了兩架原型機F-105“雷公”於1952年作為共和航空公司的AP-63設計開始發展。1955年10月22日,第一架YF-105A(共兩架)飛行,裝一台普拉特·惠特尼J57-P-25發動機。但在1956年5月出現的F-105B-1飛機上,採用了推力更大的J75-P-3發動機和面積律的理論。這是1954財政年度最初15架飛機訂貨中的第3架飛機,其餘的飛機(到F-105B-6)是到1957年完成的,供系統試驗用。
根據1957年的契約1958年交貨的生產型飛機是從F-105B-10飛機開始的,這種飛機使用J75-P-5發動機,不加力推力為7,800公斤,加力推力為10,600公斤。製造了75架F-105B飛機後,戰術空軍司令部指望得到F-105D,它採用J75-P-16W發動機(11,100公斤~12,000公斤推力),並具有幾乎自動的全天候雷達導航和轟炸能力。加長了機頭,裝著更完善的電子設備,使F-105D飛機具有特色,它的第一架試驗機於1959年6月9日飛行。
“雷公”飛機的突出特點是有內炸彈艙(戰鬥機上第一次使用),位於機身內。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由通用電氣公司的MA-18火力控制-轟炸系統控制投放,機翼和機身下的掛架能掛3個1,760公升副油箱,或1,360公斤炸彈和外掛載荷。一門六管20毫米M-63(以前稱T-371)機炮設在機頭左下部。
F-105飛機的性能:在1,100公里航線上飛行速度為1,950公里/小時;航程接近3,220公里;從停機到爬升到2,500米高度的時間為55鐘。小而薄的機翼從帶外凸唇的翼根進氣道開始向後掠;花瓣型的俯衝減速板設在尾噴管之後。
F-105總重量超過20,很高的翼載荷使其機動性不佳。事實上,美國研製F-105最初目的就是用來執行突破蘇聯前線空防的戰術核轟炸任務。越戰中,原本只需要攜帶輕巧的小型戰術核彈的F-105不得不攜帶大量的常規炸彈去轟炸敵方,結果自己載重過多,常被北越的亞音速米格-17戰鬥機擊落;再加上執行低空轟炸,被地面火力擊中的機會大增。因此F-105被認為是“棺材機”之一,就以總產量751架的D/F兩型來說,越戰中損失400架以上。當然F-105在大規模的轟炸作戰中也取得了大量戰績,以載彈多、突防能力強、攻擊機動性好而成為轟炸越南北方的主力機種。但共和自該機之後也正式退出戰鬥機生產廠商之列。
美國F-105攻擊機

設計思想

F-105是作為F-84後繼機發展的單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50年代初美國的戰略思想是立足於打核戰爭,戰術空軍也要具備戰術核轟炸能力。因此F-105的規劃中,主要任務是實施戰術核攻擊,也可外掛常規炸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並具有一定的自衛空戰能力。

結構特點

機翼:懸臂式中單翼,具有大後掠角,小下反角和薄翼型,由於採用翼根進氣,故中翼部隊由厚整體壁板組成。變厚度的整體壁板最厚處可達22毫米。為了減少亞音速區的誘導阻力,機翼有可調下垂的前緣襟翼。翼根進氣口特殊,結構薄而尖,並前掠約50度。這樣可產生雙重激流,使壓氣機的進氣速度降低而壓力提高,並減少對紊流對尾翼影響。機翼有大面積的開縫襟翼和橫向操縱的分散擾流片。機翼的橋形主梁和中段翼梁都是鍛造的,為主要承力構件。機翼前段有不裝燃料的抗扭盒,機翼後側的低速副翼為蜂窩結構。
機身: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機頭罩頂端固定有空速管,罩長約1.08米,裝天線部分外徑為0.72米。前機身包括前設備艙、機炮艙、前輪艙、下設備艙、後設備艙,外形由機頭罩的圓形過度為橢圓形,系全金屬桁梁式結構,上下有四根縱梁,有7個加強隔框。中機身上部有油箱,下部為炸彈艙,後面為發動機艙,機翼進氣道連線在這段機身上。前機身的縱梁經過機翼進氣口上緣和主梁接頭上緣向後延伸,機身下的下縱梁成為炸彈艙門的加強口框。後機身結構基本上由桁條和蒙皮組成的半硬式結構,有四個加強框。後機身的分離面在發動機加力燃燒室的接合處,用四個螺栓與機身中段連線。機尾裝四塊花瓣形減速板。減速傘裝在垂直尾後的傘箱內。
尾翼:全動式平尾的位置較低,用液壓操縱。結構比較特殊,它採用大直徑斜轉軸,有單梁而無桁和,翼肋較多, 間距為110毫米,由2毫米厚的鋁合金板材壓制而成。蒙皮由厚1.6毫米的鋁合金板制居。垂尾翼展比較大,根部有通向加力燃燒室的冷卻空氣進氣口。
座艙:座艙有加油,除水備,有彈射座椅
動力裝置:裝一台J75-P-19W渦輪噴氣發動機,加力推力為12030公斤,機身朵部有三個軟油箱,還有三個外掛副油箱(機翼下兩個,機身下一個),機身炸彈艙也可掛一副油箱。最大載油量為9300公斤。機頭上方設有空中加油裝置。

生產型號

F-105共生產了833架,有B、D、F、G等型別。
YF-105A。原型機,半月一台J57發動機。於1954年開始製造兩架。55年首次試飛,速度超過了音速
F-105B。是由YF-105A發展來的晝間戰鬥轟炸機,共生產78架。裝備MA-8火力控制系統,其主要部件是E-50(K-19)前置計算瞄準具、E-34(AN/APG-34)雷達測距器、E-30計算機和KB-3照相槍。後來B型飛機又增加了AN/ARW-77“小鬥犬”飛彈控制器。其發動機先是安裝J-75-P-5型,後於1959年6月後改裝為安裝J-75-P-19型機,並且推力增加了454公斤。
第1架F-105B於1956年5月試飛。第一架生產型於1958年5月交付給戰術空中司令部第4戰鬥機聯隊第335戰術戰鬥機中隊,該中隊開始部署在埃格林空軍基地,後來又部署至西摩爾詹森空軍基地。由於F-105武器系統的複雜性,飛機的任務執行率一直較低。1964年戰術空軍司令部原先裝備F-105B型機的2箇中隊改裝F-105D型機,大多數B型機退出現役,並於1964年4月16日開始交付給國民警衛隊第108聯隊。
F-105D。是全天候戰鬥轟炸機,1959年6月首次試飛,共生產610架。該機裝備AN/ASG-19全天候火控系統和AN/ARW-77“小鬥犬”飛彈控制器,提高了對地攻擊能力。系統的主要部件是瞄準具搜尋和測距雷達、轟炸計算機和轟炸雙向定時器。
美空軍1960接受了17架F-105D,1961年接受了149架,62年接受了171架,63年接愛了198架,64年接受了75架。戰術空軍司令部第4戰鬥機聯隊是第一個接受F-105D的單位,F-105D於1961年5月開始裝備美歐洲空軍司令部,1962年10月開始裝備美太平洋空軍司令部。1964年F-105D停止了生產。1971年開始,F-105D開始從現役部屬給3支空軍國民警衛隊,即麥克內爾空軍基地的184戰術戰鬥機訓練大隊、伯德機場的第192戰術戰鬥機大隊和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的第113戰術戰鬥機大隊。
F-105F是雙座教練和戰鬥轟炸機。1963年6月首次試飛,速度達到1.15馬赫,共生產143架。該機火力控制設備與D型相同。第1架F-105F作戰型飛機於1963年12月23日交付給西摩爾詹森空軍基地的第4戰術戰鬥機聯隊。空軍於63年接受了1架F-105E,64年接受了83架,65年接受了59架。F型機在越戰中損失慘重,到1973年中,空軍僅有17架F型機,其中有12架配屬給國民警衛隊。
F-105G是由F-105F改裝的反雷達攻擊機,約48架F型機改裝成了G型機,G型機裝備有各種電子戰設備和AGM-45“百舌鳥”、AGM-78標準反輻射飛彈

技術特點

F-105速度快,機動性好,載彈量大。可是,F105設計時是用來作為突破蘇聯前線空防的戰術核轟炸機,在這種模式下,只需要攜帶輕巧的小型戰術核彈,飛機負載小,能充分發揮上述優點。但在越南F-105卻要攜帶大量的常規炸彈去轟炸敵方,結果自己載重過多,機動性優勢喪失殆盡,常被北越的亞音速米格-17戰鬥機擊落。如果拋棄炸彈與米格機空戰,則無法完成攻擊任務。再加上執行低空轟炸,被地面火力擊中的機會大增。因此F-105被認為是“棺材機”之一,當然在大規模的轟炸作戰中也取得了大量戰績。美軍飛行員也發展出了一些適合F-105特點的空戰戰術,最主要的一種戰術即迅速降低自身飛行能量的“負能量戰術”。
F-105火控系統包括了極為關鍵的拉起轟炸計算機。拉起轟炸計算機在自動轟炸狀態里計算飛機相對目標的瞬時位置,並在正確的時刻高度發出投彈信號,以確保炸彈命中目標。它適用五種自動轟炸方式。拉起轟炸計算機的比較電路用於在投放減速炸彈時計算地面距離或在預測狀態計算拉起點。比較器有8個可更換的抽屜式存儲部件,每個部件存儲對應所選擇的特定狀態、炸彈類型及懸掛位置所計算的拉起或投放距離。轟炸方式有6種。5種是自動轟炸方式,1種是投放減速炸彈。
目視俯衝進入拉起轟炸
這種方式簡稱俯衝轟炸,飛機以大於10°的俯衝角俯衝,駕駛員用瞄準具光環套住目標。計算機根據目標相對高度和俯衝角或雷達測得的距離和俯衝角確定飛機相對目標的位置。計算結果用求解指示燈和/或瞄準具光環上的距離指示顯示給駕駛員,駕駛員進行手控拉起和投彈。在此狀態里,計算機通常按小角度(低拋)拉起投彈進行計算。當低拋不能實現時,計算機自動地轉換到按大角度(高拋)拉起投彈進行計算。低拋拉起投彈時躲避機動的過載通常是4g,高拋拉起投彈時作同樣機動的過載小於4g。
目視識別點(VIP)轟炸
這是一種水平進入的轟炸狀態。可以是低拋拉起、高拋拉起或水平投彈。在這種狀態里飛機沿地面跟蹤航跡水平飛行通過已知的識別點和目標。飛機在識別點上空時駕駛員壓下凍結/射擊按鈕。此時計算機接受裝定在識別點距離按鈕的信息。如果飛機裝掛的是減速炸彈,則計算機根據預先的選擇,可進行自由降落、低拋拉起、高拋拉起或低空投彈的計算。
目視目標識別點(VTIP)轟炸
這是一種水平進入拉起投彈的轟炸狀態,通常叫“越肩投彈”。飛機沿地面跟蹤航線通過目標,在目標上空駕駛員按下凍結/射擊按鈕,隨後完成殷麥曼反轉機動(半斤頭),炸彈從越肩位置投出(高拋拉起投彈)。
雷達識別點(BIP)轟炸
在這種狀態里計算機完成的計算基於在水平飛行中把計算機凍結(通過壓下凍結/射擊按鈕)在已知的斜距和與識別點的偏差距離上。斜距信息用距離游標顯示在雷達顯示器上。計算機根據飛機航向和識別點航向及相對目標的距離計算到識別點的偏差距離。偏差距離用方位偏差游標顯示在雷達顯示器上。雷達顯示器顯示的地形圖能使飛機不用通過識別點而沿正確的航線飛向目標,當兩個游標交會並與識別點圖象重合時,駕駛員壓下凍結/射擊按鈕和完成所需機動。
雷達目標識別點(BTIP)轟炸
在這種狀態里,轟炸計算機完成的計算與雷達識別點轟炸一樣,不同處是用目標作識別點。
投放減速炸彈
除俯衝轟炸和目視目標識別點轟炸外,在其他轟炸狀態中均可投放減速炸彈。在減速投放狀態里,由駕駛員確定安全時間間隔。當進行減速投放時計算機比較器必須有專用的可更換的存儲部件,以便建立有關炸彈的類型、投放方式和懸掛位置的修正。計算機計算出正確投彈數據時綠色指示燈亮。

武器裝備

AN/ASG-19火控系統、R-14A單脈衝搜尋瞄準雷達(最大有效探測距離64公里,最大跟蹤距離18公里,搜尋方向位角90)、AN/ASQ-37通信、識別、導航系統,AN/ARW-73“小鬥犬”飛彈控制發射機,AN/APS-54雷達警戒系統,AN/APN-131“都卜勒”導航系統,AN/APX-37敵我識別系統,AN/ARN-61儀表著陸系統,ANARN-62“塔康”導航系統,AN/ARN-48無線電羅盤;AN/ARC-70通訊設備;AN/QRC-160電子干擾機(對地面距離50-75公里)。
前機身左側裝有一門20毫米的6管機炮,備彈1029發。彈艙內可載1枚1000公斤或4枚110公斤的炸彈或核彈。翼下有4個掛架,機腹下一個掛架,可按各方案攜帶核彈和常規炸彈、4枚AGM-12“小鬥犬”空地飛彈或4枚AIM-9空空飛彈。

攻擊方式

戰術核攻擊在這種作戰方式中,通常使用高-低-高飛行剖面。在彈艙內掛一顆重量1500kg以下的核炸彈,外掛3個副油箱,燃油總計9750L,起飛重量為21950kg。加力起飛後,在110km(60nm)的距離上爬升到9180m的高空,調整好航線和速度後轉入用自動駕駛儀控制飛行。每隔20min(飛行距離為370km)駕駛員檢查一次顯示在雷達顯示器上的誤差,並進行修正。隨著燃料的消耗,飛行高度和速度逐步增大,大約飛過1100km(600nm)後高度上升到10700m,速度增加到0.86M數。駕駛員在預先選定的距目標370km(200nm)左右的檢查點,從火控雷達顯示器上觀察誤差,並進行最後的修正。通過距目標185km(100nm)的檢查點後迅速下降高度,在1830m以下的低空用超音速向目標突擊,使用拉起投彈方式(LABS)投放核彈後自動脫離,爬升到11000m的高空,以M數0.92~0.95的速度利用自動飛行控制裝置返回基地。到達機場上空後,使用自動著陸系統(ALIAS)或地面自動進場系統(AGCA)著陸。這種情況的作戰半徑為1480km。
低空攻擊這種作戰方式採用典型的低-低-高或低-低-低飛行部面。起飛後立即轉入使用自動駕駛儀控制飛機飛行,在1830m高度以下用0.92M數的速度飛向目標。在這段時間裡火控雷達把飛行航線前方1850m左右的地形顯示在雷達顯示器上,並自動地迴避障礙物。駕駛員在預定的檢查點上進行檢查,並結與必要的修正。駕駛員能在雷達顯示器上觀察到飛機前方的地形,因此F-105D可以心越山嶺和通進多年來狹谷飛行。通過最後一個檢查點時,飛機速度已上升到0.95M數,此時打開加力,最後用超音速小角度俯衝向目標突入擊。用上仰轟炸方式投彈後,半滾脫離目標;或用機炮或火箭彈攻擊後拉起脫離目標。攻擊後可從低空返回基地,或脫離目標後爬升到最佳巡航高度返回基地。投彈後從低空脫離並返回基地,或脫離後爬升到最有利的巡航高度返回基地。這種情況的作戰半徑為740km。

實戰表現

越南戰爭中,F-105攜帶大量的常規炸彈去轟炸敵方,雖然該機裝有一門“火神”機炮,但是一方面飛機太笨重,盤旋性能遠不及米格-17;另一方面F-105通常執行攻擊任務,平顯上的武器操作狀態通常打在空地模式,一旦碰上敵機往往來不及切換到空空模式,因此在與米格-17的交鋒中吃盡了虧,有不少F-105對米格-17的擊落紀錄是飛行員靠肉眼估算提前量擊落的,但是大量的F-105則喪生於米格-17的3門機炮之下。再加上執行低空轟炸,被地面火力擊中的機會大增。因此F-105被認為是“棺材機”之一,就以總產量751架的D/F兩型來說,越戰中損失400架以上。當然F-105在大規模的轟炸作戰中也取得了大量戰績,以載彈多、突防能力強、攻擊機動性好而成為轟炸越南北方的主力機種。如F-105在“滾雷”戰役期間擔負了75%以上的對地攻擊任務。
1967年6月3日下午,越航空兵指揮所命令克夫機場四架米格-17於15;37分起飛,當四機編隊剛起飛到機場南側,高度500米,即與美F-4C戰鬥機12架相遇,美機主動向越機發起攻擊,越機在不利情況下,被近與美機展開空戰。雙方在1000米以下低空纏鬥5分鐘,美機發射“麻雀III”空空飛彈多枚,均因越機大幅機動而未命中目標。此時,越地面指揮所命令退出戰鬥,到就近的內排機場著陸。越空中編隊接到命令後,且戰且退,在退出戰鬥過程中,又被美F-4C多架圍攻咬尾,4號機因只作方向機動擺脫未成,被“麻雀III”空空飛彈擊落,其餘三機降落內排機場。
越地面指揮所在命令克夫機場起飛4架米格-17的同時,還命令嘉林機場於15:37分起飛米格-17四機,15:42分起飛米格-17四機,均預定先後到北江橋至答求橋之間地域上空,主要是截止美F-105戰鬥轟炸機。第一隊米格-17從嘉林機場起飛後,在高度700米以小間隔對頭態勢與美F-4C四機編隊相遇,美機高度2000米,分成兩個雙機組向越機俯衝攻擊,越機向美機來向作水平急轉擺脫F-4C的夾擊,又發現四架F-105戰鬥轟炸機,高度2500米,正在對北江大橋轟炸,越機準備打擊該機編隊時,該F-105已利用速度優勢向海防方向退出戰場。越四機在盤旋待戰過程中,又發現高度3000米有一批四架F-105,由於美機高度高未打上。接著便與四架美F-4C護航機相遇,美機主動投入戰鬥,越機被近與之空戰,雙方在1000米以下高度纏鬥7分鐘,美機發射“麻雀III”飛彈8枚,均被越機用高度與方向相結合的機動方法擺脫,越機也無攻擊機會,雙方皆無損傷,越機降低高度至300-500米返航。
在嘉林機場起飛的第二個米格-17編隊,按時進入預定作戰空域,在北寧東南與美四架F-4C戰鬥機對頭相遇,越3、4號機在長機指揮下,分別轉至美機尾後,各咬住F-4C戰鬥機的1架,越3號機逼近美機400米,瞄準開炮,將美軍2號機擊落。越機4號機在750米距離開炮,將美1號機擊傷;但在退出戰鬥時,在500米高度上,被美另一F-4C編隊側後偷襲,美機從側方90度進入,發射“麻雀III”空空飛彈2枚,將越方3號機擊落。當時越編隊中的飛行員均未發現美機。其餘三機返回嘉林機場著陸。
1967年6月5日下午,越地面指揮所命令內排機場四架米格-21飛機於15:28分起飛,高度5000米,到三島至太原地區掩 護米格-17作戰。越米格-21編隊進入三島以北時,發現美F-105戰鬥機四架,在尾追航向2-3公里距離上,當即向美機編隊發射2枚飛彈,擊落F-105飛機一架,其餘三架低空大速度逃走。米格-21未再遇美機,遂返航降落。
與此同時,越地指還命令嘉林機場在15:28分和15:33分起飛兩個米格-17四機編隊,至三島至太原地區打擊美F-105戰鬥轟炸機。第一編隊四架米格-17進入預定戰區,高度5000米,速度700公里,發現美F-4C戰鬥機群,其中四機向越機編隊急轉,主動攻擊越機。越機被近與美F-4C水平纏鬥,越2、3號機在纏鬥中搶先切半徑進入攻擊,各擊落美F-4C飛機一架,隨後美機從不同方向圍攻越機。越機分成兩個雙機組與美機纏鬥8分鐘,高度從5000米打到200米,美機共發射“麻雀III”空空飛彈24枚以上,均被越機採取航向與高度綜合機動所擺脫,由於美機越來越多,越機採取邊纏鬥邊向機場撤出的方式,退出戰鬥,但由於雙機組之間距離拉的過遠,失去嚴密搜尋警戒,在距離機場25公里時,4號機被F-4C對頭髮射的1枚“麻雀III”飛彈擊落。第2編隊米格-17四架,在距離內排機場15公里處,與美F-4C四機相遇,越2號機被美機對頭髮射的2枚“麻雀III”飛彈所擊落,其餘三機未戰返航。
美軍被擊落F-105戰鬥機1架,F-4C戰鬥機3架,擊傷F-4C戰鬥機1架。
美軍使用的F-105戰鬥轟炸機和F-4C戰鬥機均是第二代超音速飛機,機載武器主要是半主動雷達尋的“麻雀III”和紅外線制導的“響尾蛇”飛彈。F-4C所使用的“麻雀III”飛彈不僅可以尾追攻擊,而且可對頭和側向攻擊。越方主要使用的是第一代高亞音速飛機米格-17;少量使用米格-21超音速飛機,但採用的空空飛彈是第一代紅外線型。所以美軍的飛機和機載武器的性能均處於優勢地位。
F-105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對地面突擊,只有在不外掛的條件下,才敢與越機空戰,通常均儘量避開與越機空戰。且有大量F-4C戰鬥機掩護。F-4C是第二代戰鬥機中性能較優異的飛機,具有全向攻擊能力,性能與火力均優於越機,因此在空戰中處處主動尋機與越機空戰。
美空軍採用“波洛”戰役的戰術方法,以大量F-4C戰鬥機偽裝成F-105戰鬥機,用迷惑的手法欺騙引誘越機大量升空作戰。越軍由於飛機數量有限,飛行員技術水平與作戰經驗有限,儘管第次升空作戰總是想方設法尋找F-105作戰,儘量避開F-4C,而在實際戰鬥中,總是事與願違,往往是先與F-4C作戰。主要是越方每次出動,總是採用從兩個機場出動3個四機編隊的戰術方法,被美軍識破,因而美空軍採用“波洛”戰術,將越機引出來打,往往達到掩護F-105戰鬥轟炸機完成轟炸任務的目的。
越軍米格-17飛行員,兩次空戰都發揮了飛機低空水平機動性能好的長處,空戰均控制在1000米以下。而F-4C和F-105都是大速度飛機,在低空條件下,不僅速度受到限制,其機動性能也變差。越方飛行員充分運用了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的戰術,採用水平機動為主,與美機長時間纏鬥,結果在兩次空戰中,擊落4架美機,其中三架是米格-17飛行員,充分發揮飛機性能,在水平盤旋機動中擊落的。
越方飛行員在空戰中,大膽採用低空奇襲和逼近美機空戰的戰術,這不僅顯示了以弱勝強的決心,而且迫使對方機載飛彈無用武之地。因越方飛行員採用這種戰術,使美機在發射飛彈時有誤擊自己飛機的顧慮,同時在水平機動中,很難構成較好的發射條件,因而命中率低。在兩次戰鬥中,美機發射空空飛彈32枚以上,在格鬥中無一命中,越飛行員說:“只要機動得當,空空飛彈並不可怕”。被美機擊落的4架越機,有3架是在投入戰鬥前或退出戰鬥後,未發現敵機的情況下,被偷襲擊落的。在現代空戰中,最危險的是在沒有發現敵機的情況下被偷襲。“麻雀III”飛彈是雷達半主動制導,可全向攻擊,被擊落的4架越機,有2架是對頭髮射擊落,1架是側方90度被擊落的,只有1架是尾追擊落的。因此,對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飛彈必須採用高度與方向相結合的綜合機動方法才能有效。
1967年9月19日,美空軍出動F-105戰鬥轟炸機16架,在4架F-4C掩護下利用複雜氣象隱藏出擊,企圖轟炸河內以北在號公路的中野撟,切斷太原至河內的交通。越南防空部隊根據敵情通報,決定使用內排機場的米格-21雙機截擊美空軍掩護機F-4C;使用2批8架米格-17以空中待戰方式截擊F-105戰鬥轟炸機。戰鬥經過
1967年9月19日上午7:15,越航空兵地面指揮所命令內排機場起飛米格-21飛機2架,高度6000米,航向270度,向青山方向出航。按規定時間到達空域,即發現F-105四機編隊,正右轉彎向夏和方向飛去,並開始下降高度。由於空中能見度差,米格-21雙機在跟隨轉變後,難於目視跟綜,指揮所命令其在空中待戰,準備抗擊F-4C。但此後再未與美機相遇,即奉命返航。7:18分越地面指揮所命令內排機場米格-17四機起飛,高度1000米,直飛永安上空待戰。當米格-17編隊到達永安上空時,很快發現並咬住美軍F-105戰鬥轟炸機四架。越米格-17編隊在距美機300米至400米時對F-105編隊中一架射擊,發射炮彈116發,F-105當即著火墜落在三島山地區,飛行員跳傘被俘。越三號機對美機編隊中另一架射擊一次,距離400米,目視命中,但找不到飛機殘骸。越四機安全返航。
在內排機場的米格機出動的同時,地面指揮所命令嘉林機場起飛米格-17飛機四架,高度1000米,到多福上空等待戰。編隊到達指定空域後,由指揮所引導至太原以北,由美機編隊左側進入接敵占位。當轉至太原北時,即與美2架F-4C戰鬥機對頭相遇,F-4C從高空俯衝對米格編隊進行攻擊,其1號機發射“麻雀III”飛彈2枚,但由於高度差大,均未命中。F-4C發射飛彈後,即左轉拉高退出攻擊。越機隨後又於對頭態勢發現F-105戰鬥機四架,正俯衝準備投彈。越機當即發起攻擊,美機被迫提前投彈,轉為與越機盤旋纏鬥,並尋機逃跑。當F-105在增速上升脫離時,越1號機在距F-105戰鬥機800米射擊一次,因進入角較大,距離較遠未命中。3號機在距F-105戰鬥機800米進射擊一次也未命中。4號機在距F-105戰鬥機400米進射擊一次,耗彈18發,進入角和瞄準都較好,判讀射擊膠捲也命中,但未找到美機殘骸。四機即返航著陸。
此次空戰,在複雜氣象條件下,越三個編隊均發現美機,其中5人開炮射擊,當場擊落F-105飛機1架,俘飛行員1名,另外兩架美機未找到殘骸,未計戰果。除4架F-105戰鬥轟炸機完成投彈外,其餘12架飛機均提前投彈退出攻擊,達到保衛地面目標的目的。

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
翼展 10.65米
機長 19.58米
機高 5.99米
翼面積 35.76米2
機翼後掠角 45°
展弦比 3.18
重量及載荷
飛機空重 12474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1725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3834千克
最大載彈量 59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空) M2.0
(低空) M1.08
最大使用過載 8.67g
最大爬升率 10500米/分
實用升限 15850米
作戰半徑 386~1460公里
航程 2100公里
轉場航程 3700公里
起飛滑跑距離 800米
著陸滑跑距離 700米
裝1台J75-P-19W雙轉子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7300公斤) 71.54千牛
加力推力(11000公斤) 107.8千牛
噴水加力推力(12030公斤) 117.89千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