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戰飛機又稱為電子干擾機, 是帶有電子干擾設備對敵方的雷達和通信設施進行干擾的軍用飛機。專門用於對敵方雷達、無線電通信設備和電子制導系統等實施偵察、干擾或襲擊的飛機的總稱。電子對抗飛機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告警、施放電子干擾、對敵地面搜尋雷達和制導雷達進行反輻射攻擊等方式,掩護己方航空兵部隊順利遂行截擊、轟炸等作戰任務。按照所執行的任務,電子對抗飛機一般可分為電子偵察機、電子干擾機、反雷達飛機(亦稱反輻射攻擊飛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對抗飛機
  • 外文名: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aircraft
  • 別名電子干擾機
  • 性質:進行干擾的軍用飛機
任務,分類,電子偵察飛機,電子干擾飛機,反雷達飛機,發展歷程,二戰期間,五六十年代,70年代以後,發展趨勢,型號舉例,

任務

電子對抗飛機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告警、施放電子干擾、對敵地面搜尋雷達和制導雷達進行反輻射攻擊等方式,掩護己方航空兵部隊順利執行截擊、轟炸等作戰任務。所以,有人稱電子對抗飛機是戰鬥機等主戰飛機的“保護神”。

分類

電子對抗機分為電子偵察飛機、電子干擾飛機和反雷達飛機:

電子偵察飛機

通過對電磁信號的偵收、識別、定位、分析和錄取,獲取有關情報。它裝有寬頻帶的電子偵察系統。其基本工作程式是:偵察系統收到信號後,測出信號源的方位和技術參數,顯示在顯示器上,同時加以錄取;必要時,用數據傳輸系統實時地將數據傳送給己方指揮中心或作戰部隊。
電子對抗飛機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干擾飛機

主要用以對敵方防空體系內的警戒引導雷達、目標指示雷達、制導雷達、炮瞄雷達和陸空指揮通信設備等實施電子干擾,掩護航空兵突防。電子干擾飛機主要裝有大功率雜波干擾機、無源干擾投放器和偵察、引導接收機。其基本工作程式是:接收機收到信號後,經計算機處理,引導施放有源和無源干擾。
戰術干擾裝置由計算機控制自動把干擾天線對向目標,並在5秒內完成搜尋、向機上人員指示構成威脅的所有目標,此外,該機在進行遠距離干擾時,是在地空飛彈射程之外實施干擾,支援在目標七空執行任務的己方飛機,在進行護航干擾時,通常是在攻擊編隊的正前方飛行,用敷撒金屬條、紅外誘騙彈和積極干擾等手段掩護攻擊編隊。

反雷達飛機

主要用於襲擊地面防空系統的火控雷達。它裝有告警引導接收系統、反雷達飛彈和其他制導武器。其基本工作程式是:接收系統收到信號後,識別出雷達類型,測出其位置,發射反雷達飛彈進行攻擊。

發展歷程

電子對抗鬥爭是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最早發生在本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期間。而電子對抗飛機則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煙中,其對抗的範圍已從通信對抗擴展到了雷達對抗。

二戰期間

為了對付敵方新出現的警戒雷達和炮瞄雷達,英、美、德等國相繼研製出了早期的電子干擾裝置。1939年5月,英國人首次開發成功機載型電波干擾器,經過改進後,於40年代初安裝在轟炸機上,在對德國本土進行空襲時,用它干擾防空雷達。同一時期,美國航空兵為了減輕德軍防空部隊炮瞄雷達的威脅,開始為轟炸機配備APT-2型電波干擾器,結果飛機的損失率由12.6%降到7.5%。此外,美、英還將“惠靈頓”、B-24等型轟炸機改裝成電子偵察機,對德軍的雷達、通信系統進行偵察。
電子對抗飛機電子對抗飛機

五六十年代

電子對抗技術發展較快,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專用電子對抗飛機,如美國的P2V-7電子偵察機、EB-66電子干擾機、F-105G反雷達飛機等。大部分的戰鬥機和攻擊機,如美國的F-4、英國的“掠奪者”等型飛機已開始配備較完善的機載自衛干擾系統。

70年代以後

機載電子對抗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電子對抗設備日趨完善,電磁頻譜鬥爭的範圍不斷擴大。1982年的貝卡谷地之戰,以軍把電子對抗技術和電子戰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一舉將敘軍19個地空飛彈陣地全部摧毀的勝利。此戰,成為現代電子戰的典範。以軍不僅充分利用已掌握的電磁優勢,而且在作戰中更多地注入謀略因素,有計畫、有組織地運用無人偵察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等技術勤務飛機,輔助和指揮己方的戰鬥機、攻擊機實施精確打擊行動,從而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海灣戰爭是另一場規模更大的、以電子戰為發端,且電磁鬥爭貫穿始終的現代戰爭。在“沙漠風暴”開始之前5個小時,多國部隊就派出EA-6B、EF-111、F-4G、EC-130等專用電子對抗飛機,對伊拉克境內的雷達、通信、指揮設施和防空系統進行了強烈的電磁干擾,使伊軍雷達螢光屏一片“白雪”。大規模空襲發起後的頭一個小時內,在前頭開路的F-4G等飛機,就向伊軍雷達和防空陣地發射了200餘枚高速反輻射飛彈,從而保障了攻擊編隊的安全突防。多國部隊實施的“白雪”電子戰,造成了伊軍通信中斷、雷達迷盲、指揮癱瘓、防空飛彈失靈,大大提高了己方作戰飛機的生存率和行動自由度。
戰後,美國海軍反映,當戰鬥機編隊有EA-6B電子干擾機護航時,幾乎就沒有受到伊軍地對空飛彈的攻擊。實戰結果再次證明,只有奪得整個戰場的制電磁權,才能獲取制空權,並進而以較少的損失贏得戰爭的勝利。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飛機的戰損率只有千分之0.3,其原因固然很多,但電子對抗飛機的支援和保障作用不可低估。

發展趨勢

電子對抗飛機發展的主要趨勢是進一步擴展頻率覆蓋範圍,增大幹擾的等效輻射功率,提高自動化程度和對雷達襲擊的命中率,研製多用途無人駕駛電子對抗飛機。
未來的電子對抗飛機將在現有電子戰飛機的基礎上充分地利用現有機型的平台,進一步擴展頻率覆蓋範圍,增大幹擾的等效輻射功率。提高自動化程度和對雷達襲擊的命中率。同時也加強研製多用途無人駕駛電子對抗飛機、選用續航能力強、機動性好、雷達反射截面積小的作戰飛機改裝。這是改進機體最直接的辦法。現在的偵察機的飛行距離和隱形效果都非常適合改裝成電子對抗機。在不久的將來,新型的隱形材料和動力系統的使用,將使電子對抗飛機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設備的小型化將帶來驚人的變化,未來的科技很可能將現有的電子干擾、電子偵察、電子對抗、反雷達等多種用途整合進一架飛機里。那時的飛機將不是一架專用飛機.而是天才的多能偵測破壞平台,既可以進行偵查,又可以對目標進行破壞。
飛機可以長時間在空中執行任務,但是人不能呆在駕駛艙里,幾十個小時裡只是認真執行任務,不僅不能吃飯、不能睡覺.卜廁所更是一件大麻煩事。陸基遠程監控和機器人的人工智慧,使得電子對抗飛機長時間持續執行任務變為了可能。電子對抗飛機由機器人來操縱,將很好地將解決飛行員長期執行任務導致的注意力下降問題。

型號舉例

EF-111A電子對抗飛機
EF-111A是美國空軍委託格魯門公司在通用動力公司F-111A機體的基礎上研製的專用電子對抗飛機,用以取代EB-57、EB-66電子對抗飛機。EF-111A於1975年1月開始研製,1977年3月氣動力原型機開始試飛。同年5月帶全套干擾系統的第二架原型機試飛,1981年11月EF-111A開始交付使用。美國空軍共採購EF-111A飛機42架,所有飛機已交付完畢。
EF-111A電子對抗飛機EF-111A電子對抗飛機
EF- 111A能執行以下三類任務:遠距離干擾,在敵方地面炮火射程以外建立電子屏障,掩護自己的攻擊力量;突防護航干擾,伴隨攻擊機沿航路連續干擾敵炮瞄準雷達與飛彈制導雷達,掩護近距支援攻擊機。EF-111A的機體、發動機與F-111A基本相同,但加強了垂尾,在垂尾翼尖上有電子對抗短艙。修改了武器艙,加裝了機身腹下艙。電源系統改用兩台90千伏安的發電機,改進了空調系統。
P2V-7U偵察機
P2V-7U偵察機,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設計生產的P2V“海王星”(Neptune)是一種海上巡邏機,主要用途為海上巡邏、偵察和反潛作戰。
195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決心建立自己的全球情報偵察空中平台。中央情報局便協同美國空軍與美國海軍協商購買7架P2V-7“海王星”飛機改裝成執行電子偵察任務的特殊偵察機。一個代號為“野櫻桃計畫”的生產“海王星”偵察機的項目在洛克希德公司臭鼬工廠秘密進行。這些飛機按照正常的生產序號和海軍編號在工廠生產,而生產完成的飛機卻由空軍接收。洛克希德公司給這7架飛機的編號為P2V-7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