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目古鎮

羅目古鎮

羅目古鎮又名青龍場,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商周時期已有人居住,這裡相傳是明清時期茶馬古道從平原進入山區的第一站,至今保持著不少傳統的手工藝和傳統風味小吃。與羅目古鎮毗鄰的二峨山峨眉山道教第七洞天”的主要發祥地,有呂洞賓曾遊憩的傳說,至今仍保留著不少道教遺蹟,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有盛大的朝拜活動。而近年新開發的水上漂流項目“羅目印象”則為這座古鎮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機與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目古鎮
  • 地理位置:四川省峨眉山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羅目古鎮、二峨山、水上漂流
  • 古鎮別名:青龍場
古鎮現狀,古鎮得名,古鎮沿革,古山古景,

古鎮現狀

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原為與峨眉、綏山平級的一個縣,屬古嘉州轄地。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撤縣改鎮,併入峨眉縣,為宋代著名的峨眉五鎮之一。羅目古鎮歷史悠久,雖正式建縣在唐代,但縣轄地早在商周時就有人居住。因地處二峨山下,而二峨山的開發年代比現峨眉山(大峨山)還要早,故歷史上許多有名的人物早在商周時期便在今羅目一帶活動。
斗轉星移、事過境遷,小鎮依舊古風猶存。小鎮保留了古民居的風韻。順河街、萬埝路、半邊街,穿過古鎮的任何一條街巷,您都可看見一幢幢穿榫斗梁,雕龍畫鳳的古舊木板房。木板房往往臨街是上槽板的鋪面,鋪面側面開門,通過長長的甬道,進去後是小天井四合院,往往一家祖孫三代或幾家人同居一個天井之下。雕花的門楣,木格條的窗欞,階前的苔蘚,牆上爬滿的青藤,這一切仿佛都向人們默默地講述著遠久的故事。
小鎮保留了傳統的手工藝。半邊街頭有四五家鐵匠鋪。那“呼隆”拉響的風箱和砧板上“叮叮口當口當”的敲擊聲,給寂靜的小鎮平添了些許悅耳的音符。接下去是十多家篾具店,用竹篾編的背篼、籮筐、斗笠、草扒、蒸籠等生活、生產用具擺了一條街。
小鎮保留了不少傳統風味小吃。豬血旺湯、粉蒸肥腸紅燒牛肉豆腐腦,小鎮的廉價風味小吃處處皆是。長條凳、四方桌,店小而實惠,逛餓了往裡一坐,來碗雪白粉嫩的豆腐腦,或香鮮麻辣的血旺湯、金黃穌脆的散子、油炸黃豆、大頭菜、紅亮的熟油辣椒,光看佐料便令人垂涎欲滴。
小鎮傳統與時尚並存。小鎮的石板路上和街邊經常可看見這樣奇異的風景:穿皮鞋的商人與穿小笆籠草鞋的農民並行;抹口紅、提坤包的時尚女性與穿布衣擔菜擔的農婦擦肩;穿著時髦的“操哥”與“吧嗒”吸旱菸的老漢同坐一茶館……變與不變,小鎮千百年就這樣走過來了,像街邊的溪水,靜靜地流淌,永不回頭。

古鎮得名

自秦漢以來,峨眉迄今已有2600餘年的人文史了。峨眉作為古蜀國地,羅目縣的最早出現,應是在秦惠王伐蜀(公元前316年),移秦民萬家以實蜀中之際。《太平環宇記》說:“秦(諧音涇)水臨羅目縣,‘秦水在縣(峨眉)西120華里’”。可見秦水應是金口河,羅目縣應是峨邊沙坪一帶,與峨眉接壤,主因是移民中的秦民思秦之涇水,乃呼金口河水為涇水以慰。
據《唐史》記載:唐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為安撫獠人,在縣(峨眉)東南90公里置陀和城(今之峨邊沙坪)和置沐州、羅目縣。幾經沿革,到了宋代才移羅目縣治於今峨眉縣境內之羅目鎮。“山高謂之峨,水秀謂之眉”,峨眉山得名源於山形地貌,峨眉縣的得名源自峨眉山,也為羅目鎮的得名牽了線……
羅目鎮得名:據《嘉定府志(山川)》記載:“羅蒙山”,縣(峨眉)南190餘里,《樂史》謂羅目舊縣北3里,非今之羅目鎮去縣20里者。按唐《地理志》:儀鳳三年後置羅目縣,乃今之羅目鎮,非舊置之羅目縣(沙坪)也。又據府志方輿志(古蹟)記載:“唐羅目廢縣”。取夷中羅目山為名(下有羅目河直入大渡河),羅蒙山與羅目山諧音,同一史志兩種說法,諧音之誤,細考何益。
青龍鎮得名:按《元和郡國志》,隋開皇三年改平羌縣為峨眉,九年改峨眉為青衣縣,十三年以龍見引軍,又改青衣縣為龍游縣。史書以峨眉沿革,顯現青衣與龍游二縣中的青龍二字,是否以此定青龍鎮之名,難考。
民國年間,峨眉縣屬有鄉場十三處,鄉鎮公所十七處,青龍均名列其中,且是重點場鎮之一。民間傳說,清代康熙皇上巡遊至青龍境內得病就醫於此,建醫王寺(胡村界上)紀之。這裡有條龍埂,龍頭在陽光村界上(今羅目中學),這裡的古羅目街應是“龍目”街的諧音,龍尾應是水井村界上的羅崗(龍崗諧音)。今之高橋、羅目兩鎮交界處,曾有寬2米的石拱橋,名“青龍橋”,是靈崖寺和尚趕青龍場採購生活物資的必經之地(今遺址尚存)。境內二峨山(道教名山)與白鷺山下,曾有一座規模宏偉的石拱瓦木結構廊橋“龍鳳橋”(橋下有龍鳳頭尾護橋拱衛),一塊長方型2.5米高的石碑,上書篆體大字“龍鳳橋”三字,神韻莊嚴,相傳為八仙之一的呂純陽所書;橋傍有石獅護衛。當地人士說、雙福廊橋的模型是青龍廊橋“龍鳳橋”的橋型重建;龍鳳橋石碑移至“峨山工農兵水庫”作碑銘尚存。相關人士談到文物古蹟時,全國和四川地域內,以青龍命名的地方有數十處,以羅目古鎮代之,實是不得已而為之,87歲的楊月恆老師說定名羅目鎮難以接受,建議以“龍鳳鎮”命名,取代“青龍鎮”之名為好。

古鎮沿革

羅目鎮址唐武德元年立嘉州,領縣12。唐分縣地置羅目(峨邊廳即羅目舊縣),宋乾德四年廢羅目縣併入峨眉,設今之羅目鎮。明、清時屬翔鳳鄉,名青龍場,民國初年屬南一區。民國24年(1935年)屬第二區,為青龍聯保所在地。建國後,1952年建青龍鎮,峨眉縣第二區公所設於此。1958年併入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青龍鎮,1969年併入青龍人民公社,1972年再恢復青龍鎮,1981年改名宋時命名的羅目鎮。
今之羅目鎮,離縣城(1988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峨眉山市)10公里,距九里鎮4.5公里,依山(二峨山、白鷺山)傍水(臨江河),古韻悠悠,流水潺潺,穿鎮而過,古今建築,各展風韻。據2009年末數據,全鎮擁有社區一個(青龍社區),行政村18個,總戶數8869戶,總人口數23902人(男性11980人、女性11922人)中,農村人口20047人,非農業人口3855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年)5566元,低於全市平均收入5971元的水平,這裡場期逢農曆13579的單日,客商雲集,鎮市繁榮,茶館、酒店、飯館、棧房、理髮店、裁縫店、錢匠鋪、百貨商店百業興旺。
古鎮羅目,以“古”著稱的古山、古景、古人、古事、古風、古物,以及傳統名食分布於全鎮古街古巷14處的古俗民風之中而讓旅遊者刮目相看。

古山古景

據《名山記》考,峨眉山脈自邛崍山來,從道教名義說,一名虛靈洞天,又名靈妙太妙天。山境“小洞二十有八,大洞十有二,石龕一百一十有二,古稱三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於是乎極”。今之二峨山,離峨眉城15公里,一名覆蓬山(即綏山),又名中峨山,高減大峨之半。傳說游山名士葛由騎逐木羊入山,吃綏山蟠桃得道成仙;唐李白登游二峨山寫下《蜀道難》的著名散文詩以示峨眉山高出五嶽之勝。
府志“山川”、“人物”志載,葛仙洞在綏山(今二峨山),“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時常刻木為羊賣之。一日,騎羊入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自豪。”唐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關右人,鹹通中舉進士不第,值黃巢亂隱居終南山,學老子法,年百餘歲,狀貌如嬰兒。距古鎮羅目臨江河南岸1.5公里有一景點古蹟“豬肝洞”(洞中有石形似豬肝得名),稱紫芝洞。呂洞賓(號純陽)曾遊憩二峨山飛來殿多年,留下古蹟。明、清時代,道教在這一帶建有三皇殿、五皇殿、老君殿、紫芝殿、清虛樓、純陽殿宮觀道院,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建國後尚存部份道觀,“文革”破舊,毀損殆盡,遺痕尚存。當年,橫跨臨江河兩岸的龍鳳廊橋是二峨山道觀人士的往來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