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承選

羅承選

羅承選,1947年12月生,四川樂山人,中國礦業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煤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會長,江蘇省人大代表,中共徐州市委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77年考入四川礦業學院地質系礦山測量專業學習,1982年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並留校工作,歷任校團委副書記、書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1987年6月任中國礦業大學黨委副書記,1997年7月兼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黨委書記,1995年6月至2010年12月任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羅承選同志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及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方面研究,有較深的造詣。

基本介紹

人物簡歷,個人履歷,學術兼職,學術成果,榮譽稱號,積澱思考,

人物簡歷

羅承選,1947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樂山人。中國礦業大學原黨委書記,全國煤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會長,江蘇省人大代表,中共徐州市委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現為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履歷

羅承選同志曾在四川省嘉陽煤礦當過7年礦工。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入四川礦業學院地質系礦山測量專業學習。
1982年,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並留校工作,歷任校團委副書記、書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1982年4月至1987年10月,在徐州師範大學在職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獲本科文憑。
1987年6月,擔任中國礦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1997年7月,兼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黨委書記。
1995年6月至2010年12月,任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
羅承選同志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及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方面的研究,有較深的造詣。

學術兼職

中國煤炭教育協會高等教育分會會長;
全國煤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會長。

學術成果

羅承選同志長期從事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並擔任領導職務。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學習政治理論, 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工作經驗,為學校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做出了 積極的貢獻。他在擔任校黨委副書記期間,分管學生工作、宣傳思想工 作和群團工作,協助黨委主要領導認真抓好分管工作,特別是在加強和 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維護校園穩定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其分管的幾個方面工作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在擔任黨委書記之後, 羅承選同志認真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正確把握和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尊重並支持校長獨立負責地開展工作,注意發揮領導班子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和班子的 整體作用,抓住機遇,以改革與發展統攬學校工作全局,致力於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水平, 促使學校教學、科研、“211工程”建設等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與此同時,黨的建設 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江蘇省高校黨的建設和 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學校黨委被評為“先進基層黨委”,受到江蘇省的表彰。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羅承選同志作為思想政治教育 專業的教授,在中國傳統文化及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有較深的造詣。 他在承擔繁重領導工作的同時,教學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他為主要完成者之一 的教學成果《樹立全方位育人觀念,緊緊抓住“兩個課堂”,加強德育課程的改革與建設》 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近幾年來,羅承選同志共主持撰寫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專著6部,其中《高校德育結構體系研究》獲得煤炭高教 學會專著一等獎、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煤炭教育研究優 秀成果三等獎;專著《修身論》是目前國內第一部對“修身”理論進行批判性系統性總結的學術專著;參與主編了教育部統編教材《大學生就業指導》;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發 表在《求是》1996年第21期上的《要重視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獲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獎、中國煤炭教育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發表在《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上的《塑造獨立創業者人格--大學面向新世紀的重要使命》獲得 中國煤炭教育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徐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此外,羅承選 同志還作為課題組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多項教育科學規劃部級課題。由他主持並完成的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部委級重要課題《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高校德育工作特點與規律的研究》,專家鑑定認為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推廣價值,在國內同類課題研究中處於領先水平。並已培養碩士研究生6名。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榮譽稱號

1994年6月,被中共江蘇省委授予“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1994年10月,被煤炭工業部授予“全國煤炭系統優秀思想 政治工作者”稱號;
1994年12月,獲得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奉獻獎”。

積澱思考

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羅承選:百年辦學的文化積澱與思考
中國礦業大學即將迎來建校100周年慶典。100年來,學校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成功之路,先後培養出包括20多位兩院院士、幾十位大學的書記校長、幾百位大型企業負責人、幾萬名優秀科技骨幹在內的17萬餘名畢業生,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開創性、影響深遠的科技成果。100年來,廣大師生秉承“愛國愛校,學煤興煤”的傳統,積澱形成了“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開拓創新,嚴謹治學”的校訓和“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勤奮、求實、進取、奉獻”的校風,這些精神元素與學校融為一體,成為這所百年學府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在時刻彰顯著引領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獨特氣質與風範。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科教興煤、實業報國是學校永恆不變的主題
縱觀礦大百年發展歷程,肩負國家使命,緊跟歷史潮流,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在激盪澎湃的社會變革中盡展所能成為學校的立校之基。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1909年由英國福公司投資興建的焦作路礦學堂,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是當時愛國士紳挽回礦權的正義之舉。學校創立後,為國家培養了當時亟需的本土化礦業科技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前40年學校共培養採礦、冶金、土木、機械類人才460多名,畢業後,他們大多義無反顧地奔赴祖國的礦山一線,以科學技術知識報效祖國。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師生以建設世界一流的礦業學院為目標,以振興中國煤炭工業為己任,滿懷激情地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無論在日常的辦學中,還是在院系大調整、辦學體制改革、教育教學改革、搬遷建校易名等一系列重大變革中,都始終圍繞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據統計,建國之後到上世紀末,礦大共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培養了3441名研究生、30048名本科生,分別占同期全國煤炭高校培養總數的63.3%、22.7%。這些畢業生,大多都奔赴了祖國的煤炭工業一線。
目前,作為世界第一煤炭開採大國的唯一一所礦業大學,學校在煤炭開採和利用等相關領域代表了當今世界的最高水平,成為推動我國煤炭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生力軍。
特色興校、爭創一流是學校發展壯大的法寶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校將“科學定位謀發展,彰顯特色創一流”確定為科學發展的主題,這14個字高度概括了我校100年來所走過的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道路。100年來,礦大因煤而生,因煤而興,其誕生開中國煤炭高等教育之先河,其壯大撐中國煤炭科教事業之大局。解放前,學校的誕生成為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源頭和早期煤礦科技人才的搖籃;解放後到上世紀末,學校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龍頭和中國礦業高校的第一品牌;進入21世紀,學校繼續高舉礦業高等教育大旗,成為引領我國能源科技的一面旗幟。可以說,有國有大型煤礦的地方,就有“礦大人”奮鬥的足跡;有煤炭開採的地方,就有“礦大人”在閃閃發光。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發生了深刻變革,包括煤炭院校在內的行業辦學模式受到挑戰,全國十幾所煤炭高校先後劃歸地方管理,並紛紛更改校名,調整辦學定位,但中國礦大堅持辦學定位不改變,提出“兩個面向”,將保持特色,發揮優勢,繼續高擎礦業大旗,立足煤炭工業主陣地作為學校進入新世紀的重要戰略選擇,並形成普遍共識:煤炭院校的普遍轉型將更加凸顯礦大的責任,學校的傳統特色不僅不能削弱,反而要加強。2006年,學校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首批試點的5所高校之一。這標誌著學校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具備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地位,這與學校近年來著力打造傳統的特色和優勢是分不開的。據統計,在原煤炭系統16所院校中,中國礦業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數占60%,二級學科博士點數占35%,博士後流動站數42%。採礦、地質、安全等5個本科專業穩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是我國煤炭科技領域的最高平台。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全部為我國礦業類學科領域的知名專家。採礦工程安全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等10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4篇優秀博士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大多來自煤炭主體專業。近5年獲得的17項國家科技獎均來自傳統優勢學科。這些數字不僅在行業、江蘇省乃至全國都居於領先地位。在人才培養方面,近5年學校共招收採礦、地質、安全、礦建、選礦等8個煤炭主體類本科生4056人,且年均保持10%左右的遞增趨勢。2005年元旦,溫家寶總理勉勵學校:能源工業發展與安全生產離不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希望中國礦業大學保持特色,辦成精品。目前,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保持並充分發揮在礦業工程、能源科技與工程技術方面的特色和優勢,走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之路,已成為全校上下的普遍共識和行動指南。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好學力行、勇於實踐是學校治學育人的靈魂
我校歷來以“工”見長,工程實踐是學校的看家本領。早在1934年,焦作工學院的名譽校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為畢業生題詞“好學力行”。據記載,當時焦工延攬師資的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要有實踐經驗,強調學以致用。當時“從院長到教授,多有留美經歷和工程實踐經驗”,“學生於肄業滿3年後,須赴國內各大礦廠實習l年方準予畢業。”“焦作工學院的學生皆能遍觀名廠儘量練習,以增強對在校所學書本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1932年,焦作工學院采冶科本科學生利用暑期到各地廠礦進行參觀考察,用時2月,徒步為主,行程萬里,內容豐富,令學生大長見識,成為一時之壯舉。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加強工程專業建設,密切與礦廠實際聯繫,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培養了大批急需的專門人才。僅在1954年,就有約2000名學生參加地質測量等專業實習,足跡遍及全國煤炭系統各大廠礦。當時許多教師都具有廠礦一線工作經驗,授課針對性很強。我國第一台水力發電機、第一台材料試驗機、第一台飛機發動機的設計者鄧曰謨教授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這位高產的機械發明專家一生最重工程實踐,他勉勵學生“要重視研究和實驗,搞冶金,搞機械,一定要重實際,一定要重實踐”。改革開放後,根據國家煤炭工業發展的新需要,學校在歷次課程體系的改革中都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將工程實踐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體系至關重要的一環。
經過長期努力,學校依託煤礦企業建設了許多專業教學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基地,形成了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近年來,學校在實踐教學方面又有新舉措: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推行“雙證書”制,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宗旨的科研創新訓練;面向煤炭行業內對口單招本科生,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了“學”與“用”的有機結合,有關成果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上世紀80年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將學校的教育理念概括為“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體現了我校崇尚學術,追求卓越,注重實踐,注重創新的辦學指導思想,既傳承了“好學力行”的歷史傳統,又包含了“求是創新”的時代精神。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是學校文化傳承的血脈
 礦大百年發展史是一部礦大人自強不息、艱苦卓絕的奮鬥史。解放前,國家多難,教育維艱,無論是風雨飄搖的晚清,還是戰亂頻仍的民國,學校幾乎成為國家民族苦難的縮影,多少次存續抉擇,停辦後再恢復,衰弱了再崛起;多少次輾轉遷徙,馬背車輪腳板上即是學校,破廟荒宅露天中可為課堂。解放後,雖受到國家高度重視,但學校面向艱苦行業,伴煤而存,條件仍十分艱苦。100年中,學校先後14次搬遷,12次易名,辦學足跡遍布祖國東西南北,多次白手起家,從頭再來,辦學之艱難曲折為全國高校所僅見。在此情況下,學校之所以信念不改、旗幟不倒、人心不散、隊伍不垮,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已融入礦大文化的血脈,由此所激發的力量支撐著學校衝過一道道險阻難關,也鑄就了礦大師生謙虛務實,不尚空談,肯吃苦,不畏難,韌勁足的意志品質。
昨天告訴明天,歷史指引未來。學校的辦學歷程和文化精髓時刻啟示著我們:一所高校只有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自覺服從服務於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與戰略需求,才能有發展、有作為、有地位;只有確立正確的辦學理念、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才能形成特色、擁有優勢、樹立品牌;只有堅守信念、堅定信心、弘揚獨特的辦學傳統,才能克服辦學過程中的各種困難,推進學校事業不斷發展,長盛不衰。在百年校慶之際,中國礦業大學決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國家能源工業發展最新趨勢,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積極謀劃新能源科技教育,進一步拓展學科內涵,進一步放大服務面向,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在能源資源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
羅承選 教授(書記)羅承選 教授(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