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勞申伯格

羅伯特·勞申伯格

羅伯特·勞申伯格,曾是德裔美國畫家約瑟夫·艾伯斯的學生,原名密爾頓·勞申伯格,1925年10月22日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阿瑟港,1942年秋,入奧斯汀得州大學藥學系,但他缺乏研究醫藥的興趣,被迫退了學。二次大戰期間,勞申伯格參加了海軍,在聖地亞哥海軍醫院當護士,後又在加州各地的醫院工作了兩年多。一次,他去聖馬利諾的亨廷頓圖書館,見到了英國畫家庚斯博羅的《藍衣少年》,啟迪了他從事繪畫的智慧。不久,便投入在美國黑山學院任教的包浩斯老畫家艾伯斯的門下,成為這位抽象構成派畫家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伯特·勞申伯格
  • 外文名:Robert Rauschenberg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克薩斯
  • 出生日期:1925年10月22日
  • 逝世日期:2008年5月12日
  • 職業:藝術家
  • 代表作品:《姓名縮寫》,《土耳其宮女》 又名《奴女》等
  • 星座:天秤座
人物生平,獲獎成就,

人物生平

當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高潮接近尾聲時,一部分青年藝術家發起了攻擊,試圖否定繪畫本身及其內容,主張要以新的傳播工具--表演、電影、電視和錄像活動--來代替繪畫。可是,這些傳播工具畢竟不能屬於美術範疇,於是又有一些藝術家指出繪畫的含義將突破既定的特徵,可使繪畫繼續發展下去。這些人便把圖畫、攝影等原始素材拼合起來,作成繪畫。這方面在美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賈斯帕·約翰斯(1930~2008)和羅伯特·勞申伯格等。
50年代末,當這兩位美術家的作品公展時,引起了社會極大的義憤。他們利用廢品、實物、照片等組成畫面,再用顏色作些拼合或塗繪,其目的是要打破傳統的繪畫、雕塑與工藝的界限,把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東西,甚至廢物與垃圾也當作素材而加以利用,他們的藝術創作與波普藝術(一譯流行藝術)不可分割。1985年來我國展出過其主要作品的羅伯特·勞申伯格,便是這種藝術的重要代表。
羅伯特·勞申伯格曾是德裔美國畫家約瑟夫·艾伯斯的學生,原名密爾頓·勞申伯格,1925年10月22日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阿瑟港,1942年秋,入奧斯汀得州大學藥學系,但他缺乏研究醫藥的興趣,被迫退了學。二次大戰期間,勞申伯格參加了海軍,在聖地亞哥海軍醫院當護士,後又在加州各地的醫院工作了兩年多。一次,他去聖馬利諾的亨廷頓圖書館,見到了英國畫家庚斯博羅的《藍衣少年》,啟迪了他從事繪畫的智慧。1945年退役後,即進了堪薩斯市立美術學院,1948年去巴黎朱理安藝術學院讀了一個很短時期--因不會說法語。在該學院結識了他後來的妻子、美國學生蘇珊·維爾,他們一起返回美國。不久,便投入在美國黑山學院任教的包浩斯老畫家艾伯斯的門下,成為這位抽象構成派畫家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在紐約市中心曼哈頓,每星期要扔掉上百噸廢品,勞申伯格的藝術條件是,只要被認為有價值的廢物,都可作為藝術素材:硬紙板、瀝青、警察用的柵欄、一隻鳥的標本、一把破傘、一面掛鏡、弄髒了的明信片、空罐頭、腳踏車輪、石頭……這些廢物被重新膠合在畫面上,再施以各種顏色,有的尺寸很大,可構成立體雕塑。除了剪貼、拼接等手段外,還可描繪、噴漆、揮灑顏料、任意裝配……勞申析格稱他的藝術是"混合藝術"。
起初他只是作些平面造型品,用只需幾個美分就可購一桶的雜牌油漆來潑灑或濺畫;後來利用廢物進行組合,使作品"立體化"。如他於1955年完成的一件轟動輿論界的《床》,他把自己的一床棉被撐支在一個畫框上,加上一個枕頭,然後用顏料塗灑上去,讓顏色自如地流淌下來。作品展出後,一些最善於解釋他的作品的評論家把這件《床》作了暗示性的闡述。
勞申伯格的"混合藝術",在某些方面接近於馬塞爾·杜桑的"現成品"藝術,不過,勞申伯格多了一層隱喻。如他在1970年創作的《信號》,是利用絲網漏印術,把時事新聞圖片中最重大的事件的照片,剪貼、翻拍並重疊地印在一個畫面上,構成極其集中而又熟悉的時代"信號"。上面有越南戰爭、暗殺名人事件、甘迺迪施政演說、太空飛行、月球登入、無上衣搖擺舞……。 這種以絲網印版畫方式集中在畫布上的作品,
從1962到1965年間,他創作了許多。因這些已與波普藝術無異,在60年代不為人所希罕。美國的收藏家們急於想把賭注放在一些"歷史不可忽視的或主流的"作品上,以保證他們將來穩賺不虧,一定要掌握幾個藝術權威,樹幾個標新立異的藝術家。勞申伯格的展覽一個接一個地展出,正出於此理。

獲獎成就

1993年國家藝術勳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
1995年達文西世界藝術獎(Leonardo da Vinci World Award of Arts)
1998年世界文化獎(Praemium Imperial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