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裝書

線裝書

線裝書是指以線類進行裝訂的圖書類型,又稱古線裝,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 中國古代的紙本書,經歷了捲軸和冊頁兩個階段。捲軸由卷、軸、縹、帶組裝成。漢、唐代只有這種捲軸形式的書。今天我們看到掛在牆上的軸畫、書法,仍是捲軸裝的遺風。宋代是書籍印刷爆發的時代,開始出現多種多樣的裝訂方法,宋代是書籍裝訂形式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是書籍裝訂形式大發展時期與奠定時期,不僅蝴蝶裝、包背裝等明確產成在宋代,線裝書也產成於宋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線裝書
  • 別稱:古線裝 
  • 產生時代:宋代
  • 第一家:中國線裝書局
歷史沿革,結構特點,裝訂形式,訂聯形式,加工工藝,製作方法,材質,流程,具體操作,材料,步驟,原則,

歷史沿革

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記載:“王洙原叔內翰常云:作書冊,粘葉為上,久脫爛,苟不逸去,尋其次第,足可抄錄,屢得逸書,以此獲全。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數冊,錯亂顛倒,伏讀歲余,尋繹綴次,方稍完復,乃縫繢之弊也。嘗與宋宣獻談之,宋悉令家所錄者作粘法。予嘗見舊三館黃本書及白本書,皆作粘葉,上下欄界出於紙葉。後在高郵借孫莘老家書,亦如此法。又見錢穆父所畜亦如此,多只用白紙作標,硬黃紙作狹簽子。蓋前輩多用此法。予性喜傳書,他日得奇書,不復作縫繢也。”文中的“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這無疑說的就是線裝書。王洙為北宋仁宗嘉祐時名臣,可見至少在北宋仁宗時就已經出現了線裝書。南宋羅璧在《羅氏識遺》中寫道:“余謂書少而世不知讀,固可恨。書多而世不知重,尤可恨也。唐末年猶未有摹印,多是傳寫,故古人書不多而精審,作冊亦不解線縫,只疊紙成卷,後以幅紙概黏之。”可見線縫作冊是當時宋代書籍較普遍的裝訂形式。
漢代雖然發明了紙,但當時的書寫材料,竹、木仍為大宗,其次是帛。紙寫書,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都沒有充分的根據說明在漢代(特別是西漢)就已普及。
線裝書
線裝書出現在包背裝盛行的公元15世紀的明朝中葉,是我國裝訂技術史上第一次將零散頁張集中起來,用訂線方式穿聯成冊的裝訂方法。它的出現表明了我國的裝訂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線裝本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於1996年9月出版了。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規模最大的線裝書。
眾所周知,中國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源地。雕版印刷書由隋唐五代發其端,至北南宋而鼎盛。雕版書的裝幀由開始的捲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到背包裝,宋以後出現了線裝書。一書多本的線裝書還用紙板青布糊製成“函”收裝,配以象牙別子。這種裝幀,便於翻閱,不易破散,在我國書籍傳統裝幀技術上是最進步的,葉根友它一直流行了幾百年。“線裝書”也成了我國古籍的別稱。近十幾年,線裝書有了較大量的出版。中國書店每年出版線裝書二三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蘇揚州廣陵書局每年也出不少線裝書。1993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線裝書專業出版社———中國線裝書局。這家出版社已出線裝書近二十種。
線裝書的大量印行,究其原因,首先在於這種裝幀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實用性。中國線裝書局總編輯謝雲先生認為:“用料、印刷、裝幀是印刷物的三大要素,與印刷物的內容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統一整體。線裝書一般用宣紙或毛邊紙採用特殊方式印刷,用這種傳統的印刷裝幀形式能夠別具一格地體現學術、藝術價值和書籍裝幀印刷的特色。”正因為線裝書裝幀形式傳遞著古色古香、濃厚典雅的文化氣息,所以在現代依然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著名學者鄧雲鄉在談到線裝書時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首先在於它的載體線裝書,沒有線裝書,無處看線裝書,不會看線裝書,那就差不多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隨著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加速,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擴展,線裝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日益受到歡迎。在琉璃廠一些書店的店堂里,常常可以看到成捆的線裝書待發海內外。可見,中國源遠流長的線裝書業將再放異彩
線裝,是中國書籍裝訂形式發展史的一個階段,是最接近現代意義的平裝書的一個裝訂形式。線上裝之前書籍的裝訂形式還有包背裝蝴蝶裝經折裝等等。現實生活與藏書中,前面的幾種裝訂形態早已退出了實用階段,惟有線裝書還殘留在舊書店,作為古老文明的象徵,飽受蒙塵之苦,也飽受後人的崇敬。線裝書同時又演變為一種身價與學問的符號,收藏線裝書的人比收藏平裝書的人檔次要高一級,哪怕你收集的是線裝書里的垃圾貨。這是人們普遍的看法,泰山難移。也許真的有一天電子書取代了平裝書形態,平裝書籍也相應攀升到與線裝書同樣受人景仰的地位,那還真未可知呢。
線裝古書是一個概念,線裝舊書又是一個概念。線裝舊書雖然還保留著線裝的裝訂做法,讓人們一眼就看到了“線”,但裡面的印刷技法卻“偷換概念”了———使用的是鉛字排印而非傳統的木板雕刻。患有線裝書崇拜症的藏書人,一見到線裝書,彈睛落眼,心中不覺一喜。待打開書一看,頓時喪氣———“咳,不是板的,是鉛字的,沒勁,不要。”有些個內容很妙趣橫生的書,雖然用的是線裝法,甚至外面加了函套,古色生香,只是因為里頁是鉛排的,便遭冷落。如趙汝南的《古玩指南》、夏仁虎的《枝巢四述》、白文貴的《蕉窗話扇》,我都是花了很少的價錢得自舊書店和拍賣會。倒覺得別人儘管使勁地去計較什麼板不板的,線裝鉛排,自愛之,自買之藏之。
線裝書線裝書
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一函四冊,藍色布函套,日本鉛字排印,完全日式線裝本風格,由黃遵憲生前編定, 其後由梁啓超復校署題,宣統三年(1911年)刊行於日本。楊義著《中國新文學圖志》開篇即《“詩界革命”與梁啓超、黃遵憲》,有意將新文學啟蒙階段的先行者之榮譽安到二位頭頂。於此說來,《人境廬詩草》何等要緊之書,卻“零落成泥碾作塵”,長期擱置書架,本人僅以50元代價購藏,鑽的就是線裝而鉛排的空兒。
線裝本的最大優處,不單單是“字大如錢”,不損目力,而且閱讀時攤得開,張合自如,不像平裝書精裝書那樣較勁兒,有時鎮尺都鎮不住。線裝書可崇拜,不可迷信,線裝平裝,好中擇優,兼收並蓄,不薄今不厚古,最是收書上策。(謝其章)

結構特點

傳統的線裝書的封面、封底和書籍內頁的尺寸相同,傳統的線裝書是橫著放的,書脊就是書的內頁紙張所自然形成的厚度。但是,線裝書很好翻閱,閱讀時很能攤得開,張合自如,而且很牢固。今天的一些古舊圖書市場上,我們還能看到一些線裝書,書頁已經發黃、殘缺了,但是裝訂線還是很結實。傳統的線裝書的裝訂程式是繁雜的,今天的線裝書很多都根據設計的要求有所改良。

裝訂形式

線裝,顧名思義是用線進行裝訂,是用線把書頁連封面裝訂成冊,訂線露在外邊的裝訂形式。線裝書有簡裝和精裝兩種形式。
簡裝書採用紙封面、訂法簡單,不包角,不勒口,不裱面,不用函套或用簡單的函套。
精裝書採用布面或用綾子、綢等織物被在紙上作封面,訂法也較複雜,訂口的上下切角用織物包上(稱為包角),有勒口、復口(封面的三個勒口邊或前口邊被襯頁粘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度。最後用函套或書夾把書冊包紮或包裝起來。

訂聯形式

傳統的線裝書的訂聯形式有很多種:四目騎線式、太和式、堅角四目式、龜甲式、唐本式、麻葉式、四目式。唐本式和四目式訂聯方法基本相同,堅角四目式是在四目式的基礎上對書角加固的一種改革形式,以上三種都是常用的訂聯形式。

加工工藝

線裝書加工工藝分為線裝書加工和書函加工兩部分。
線裝書加工工藝流程如下;
理料-折頁-配頁-檢查理齊-壓平-齊欄打眼穿紙釘-粘封面-配本冊、切書-包角-復口-打眼穿線訂書- 粘籤條-印書根字。
理料。即將印刷頁一張一張地揭開、挑選、分類,再逐張按欄腳和圖框將其撞理整齊,這種操作叫“捐書”。頁張理齊後,用單面切紙機把書頁裁切成所需的大小。
折頁。線裝書折頁是以中縫前日為標準,將單面印的書頁的白面向里,圖文朝外對摺,折縫就是前口,一般書頁折縫處印有“魚尾”標記,作為中縫摺疊標記,稱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為中縫折頁的標準線的,稱為“白口子折”。折頁後書帖欄線整齊,魚尾欄寬度一致,折縫壓實無卷帖。
配頁。線裝書的配頁操作與平裝書的配頁基本相同,線裝書頁薄,紙質軟,除用一般平訂的揀配方法外,還常用撒配。撒配時,按頁碼順序將同一頁碼的書帖排列成梯形後,將其疊放在一起,然後從一頭抽出書帖,就是一本配好的書冊。配好後的書冊版面排列整齊,無錯帖、無卷帖,撞理整齊。
齊欄。將理齊後的書頁散開成扇形狀,並逐張將書頁前口折縫上的魚尾欄整齊的操作稱為齊欄。齊欄前應先將書帖前四折邊刮平服整齊,防止齊欄時書頁拱翹。齊欄後的書冊,欄線垂直、不亂欄、順序正確。
打眼穿紙針。配頁齊欄後的書冊,經理齊檢查無誤後,進行打眼穿紙釘,以保證書頁不移動,並欄線整齊。紙針眼打兩個,上下位置在書冊長各1/3處,距書脊6~9mm。打眼垂直、無扎裂、扎豁書冊,針眼直徑以能入針穿線為準。
線裝書
紙打用料與所訂書冊紙質相同,並用豎紋。紙針要挺括、牢固、直徑與針眼相符合。
切書。將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頁的整套書冊沿口子闖齊、放到三面切書機的切書台上,對準上下規矩線切書。切好的書冊應刀口光滑、平整美觀,壓書的力量應適當,以免裁切後本冊表面出現壓痕。
包角。為保護書角,使其不散、。不折、堅固耐用,在穿線前將書背上下兩角用繽或絹包住稱為包角。包角的位置在書冊最上和最下第一針眼處,並與線痕、切口呈垂直狀。包角用料為細軟織品,用適當粘劑,折角整齊,包角平整牢固、自然乾燥。
復口。將封面三邊(或前口一邊)的勒口與襯頁粘接,將勒口蓋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觀的整齊。
穿線訂書。線針眼一般為四個,上下位置根據訂縫形式定,與書脊距離為13~18mm。
用線為60或42支紗6股蠟光白線或相同規格的絲、麻線穿過眼孔,將書頁訂牢。
穿線用雙線,依不同的穿線方法,入線要正確,拉線緊度適當。書冊穿線後平整牢固,雙股線並列排齊,無扭線、交叉、重疊、分離線,線結不外露貼籤條。在封面上貼書名簽,籤條的位置對書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離天頭和前口各約8~12mm。
印書根。線裝書通常是平放在書架上,為了便於查找,還要在地腳的右邊印上書名和卷次。

製作方法

材質

線裝書更吸引人的恐怕是它承載了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以致它本身就成了一種意象。一本用竹宣紙製成的線裝書至少可保存500年以上。從一根毛竹變成一本線裝書,如竹子要采當年生的嫩竹,而且在每年的小滿時節開採;所謂“一青二白”是指篾青用來做毛邊紙,篾白才能做宣紙;用於宣紙製造的水必須水質清澈,此外,每一張宣紙的製作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以保證紙漿在腐爛過程中的質量。諸如此類,才能保證一本本線裝書能傳閱千秋。

流程

一本線裝書製作完成從頭至尾需要有35道工序。線裝書是適宜捧著讀的。這句話中既包含了書籍在古代稀少而倍覺珍貴的因素,也許還傳達著對它不簡單的製作過程的敬意。
操紙是造紙中比較重要的工序,到它這裡宣紙已基本有了樣子。而此前要做的則有斫竹、削竹、砍青、翻灘、椿料等一系列步驟。操紙之後,經過榨紙、曬紙、切紙等,一張“薄若蟬翼,韌似絲綢”的宣紙就告完成了。
此後,便是印刷了,印刷分雕版和活字印刷兩套工具,雕刻有1300年的運用歷史,後者由畢升發明也有900多年的歷史。而操作過程是相同的:拿一把用松針做成的刷子細細地把墨汁均勻蘸塗在版子上,覆上宣紙,用另一把刷子壓平,輕輕揭下宣紙。無論是一張牡丹圖還是煌煌巨著《紅樓夢》都能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手工操作中一頁一頁誕生。裝訂是收尾的活,有四孔和六孔兩種裝訂法,需用絲線手工縫釘。

具體操作

材料

  1. 東京線
  2. 2.針(比縫紉針稍大)
3.宣紙(或其它想要的紙類,以宣紙較佳)
4.雲彩紙(當封面用)
5.鑽子(或電鑽)
6.尺
7.鉛筆

步驟

1.將空白宣紙或以書寫完畢的檔案裁切成我們想要的大小
2.將當作封面的雲彩紙裁成和宣紙依樣大小(需準備兩張,一張當封面另一張當封底)
3.在當封面的雲彩紙上,再右側的上面和下面各劃一個邊長1公分的正方形。
4.中段部份則平分成三段。
5.最後化成如圖四中的線段交叉點為鑽孔位置也就是要穿針的地方
6.將檔案與封面封底對齊之後用長尾夾固定,再用鑽子將圖四中的四個點鑽孔(孔數一定要是偶數)
再來就是要縫起來了喔!!
7.將東京線穿在針上,線的長度大約是書的長度的兩倍半
8.開始時,先由第二孔開始
9.利用長尾夾將線頭固定
10.之後利用下列原則,即可完成

原則

※圖四中每一線段的線不可重複
※每一線段必須穿到線
※只要你依照原則,最後你會發現線頭和線尾會再第二孔交會在一起此時只要打一個平結就完成了再加上一些題字一本線裝書就完成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